|
小孩子的自理能力為什么越來越差呢?中國的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對孩子的溺愛、嬌慣的家庭又為數(shù)眾多,因而使得小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下降。 有 的二、三年級的小學生不會自己穿衣服,鞋帶松了也不會自己系;有的不會掃地,擦桌,值日也完成不好;甚至連紅領巾也要媽媽幫忙戴,如果散了,就尺能放在口 袋里等著別人幫忙助了。如此現(xiàn)狀,不得不引起家庭,學校、社會的高度重視。特別是學校,教師更應該加強對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培養(yǎng)。我認為培養(yǎng)小學生的自制 自理能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對學生進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 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對學生進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為此,教師 應該認真地上好勞動技能課,讓學生在游戲、實踐中把書本中的一個個生活習慣的訓練做到,做好。例如學生在學了穿褲子,衣服和疊被子后,教師可以結合教學, 在班隊活動中進行“生活自理大比賽”中隊活動,讓學生通過競賽增加了信心,并付諸于日常生活中去。教師還要在課余中,發(fā)現(xiàn)學生的細微的變化和微小的細節(jié)問 題,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讓他們能夠自立地完成,如戴紅領巾、系鞋帶,翻正領子等。 二、爭取家長的大力配合。 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學校與家長密切配合,讓學校學的在家中得到延伸,因為家里才是學 生施展“才能”的最好“地陣”。只有家長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對孩子這方面的培養(yǎng)教育。家長一定要放開手腳,不要對孩子的鍛煉行為過多的 干涉,不要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而使孩子形成心理惰性和依賴性格。還可以通過家訪活動,利用家長來教育學生。家長讓學生參與家務勞動,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讓 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事。當然,這樣的家務勞動不是“全天候”的,而是定期、定項目的,并且可以和父母一起做,以不影響學習為準,目的在于培養(yǎng)生活技 能、勞動精神和家庭觀念。 三、轉變孩子的思想。 讓小學生從思想上轉變過來,改變他們在家依賴父母的思想。通過每周的班會課,滲透自制自理方面的思想,教育他們平時要學會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如:整理自己的書包,保持個人的清潔衛(wèi)生,勤洗手洗頭,家務的料理等。較小一些的學生可能會做不好,可關鍵在于練習和嘗試。 四、在活動中鞏固良好習慣。 通過主題班會,指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自理習慣。對學生采取信賴態(tài)度,多鼓勵少批評。要放手讓學生自由行動,使其充分運用其智力能力,獲得成功或者失敗的感受。然后再給學生以鼓勵,告訴學生在做這類事情時怎樣才能達到成功的目標。 自理能力培養(yǎng)中必須遵循的三個原則: 一、充分相信孩子,鼓勵他們從小事做起。學生的好奇心很強,看見大人在做事會要求試做,如洗碗,擦桌等。這時候,一定要給他們機會,并鼓勵孩子要好好做,干得好。讓他們覺得做事的樂趣。這樣,孩子們才會樂于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培養(yǎng)自己的自理能力。 二、多表揚,少指責。因為學生的能力有限,有時做的事不能像大人所預料的一樣,這時,我們不能以大人的標準去評價他們,而應該給予表揚,給他們信心,讓他們在多次的實踐中掌握方法。 三、給予適當?shù)膸椭椭笇А?/b>學生在做事中遇到的困難,家長與老師一定要及時地給予幫助,讓他們及時改正,而不要為此把事包攬過來,讓孩子失去信心,從而生長依賴心理,反正有人會幫我做的,我不會干不要緊。養(yǎng)成了這種壞習慣,對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形成了很大的阻礙。 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學生自制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兩次教育就能奏效的,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學生還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給他創(chuàng)造鍛煉的機會,只有這樣,培養(yǎng)小學生自理能力才能成為現(xiàn)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