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改革以來,各學科教學都強調三維教學目標。這旨在提醒教師,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都是在“育人”的大背景下存在的。也就是說,三個維度的目標應有機融合、協(xié)調統(tǒng)一在一個更大的目標之下,以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然而,目前的中學化學課堂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只重視知識目標;二是生硬地添加“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把課堂處理成“碎片式知識點+小組討論探究+情感類口號”等這類奇怪的拼盤。這樣造成教學只關注結論性的知識點與考點,而不注重化學知識內在的認識過程和價值意義,使三個維度教學目標割裂,使課堂教學嚴重缺乏“化學味”。本文以“碳酸鈉與碳酸氫鈉”課堂教學為例,闡述上述觀點。
一、“化學味”是講求理性的“科學味” 在“碳酸鈉與碳酸氫鈉”的教學中,教師常常會提到侯氏制堿法,并將其處理成“愛國主義”情感版塊,介紹侯德榜的生平及“名言”:“黃頭發(fā)藍眼睛的外國人能辦到的事咱們黑頭發(fā)黑眼睛的中國人也能辦到!”甚至帶領學生齊聲朗讀??茖W需要的是“懷疑的態(tài)度和對教條主義的厭惡”,也就是科學理性。 在化學課堂上介紹侯氏制堿法的重點不應是“侯德榜”,而應是“制堿”。先介紹索爾維制堿法才是遵循了歷史的脈絡。20世紀20年代,索爾維制堿法在世界上獲得迅速發(fā)展,歐內斯特·索爾維(E. Ernest Solvay 1838一1922)也因此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近代物理史上著名的索爾維全球會議(自1911年10月開始第一次)就是他贊助的。索爾維的巨大財富同時也在提醒人們,不搞自己的純堿工業(yè)就必然受制于人,這才有了侯德榜的工作。況且索爾維法還存在著食鹽利用率低、廢渣難以處理等問題。那侯德榜又是如何改進索爾維法的呢?咱們“黑頭發(fā)黑眼睛的中國人”做得更好,證據(jù)在哪兒呢?這是不是比喊口號更符合科學理性,更能激發(fā)“情感”?
二、減少“偽化學”的無效問題和無效探究 化學課堂還會有一些“偽化學”的無效問題和無效探窮。一類是“碳酸氫鈉的俗名是什么”、“它加熱后會生成什么”等答案來自書本的問題。學生通常都能齊聲回答,無需思考。另一類是“碳酸氫鈉為什么叫小蘇打,而碳酸鈉就叫蘇打”這類無中生有的問題。教師希望的答案是碳酸氫鈉式量(84)比碳酸鈉式量(106)小。還有一類是假探究,投影打出“探究活動:向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溶液各5 mL中分別滴加1 mL稀鹽酸,觀察現(xiàn)象”,學生做完實驗后匯報:“都產生氣泡,碳酸氫鈉反應較快”,于是探究活動結束。 可是“探究”能這么整齊劃一嗎?我們能不能制造一點“混亂”?如果讓學生向碳酸鈉溶液中加鹽酸看現(xiàn)象,并不說明“怎么加”“加多少”,自然出現(xiàn)混亂,有人“倒”,有人“滴”,有人加得多,有人加得少。那么,只要加了鹽酸就會看到氣泡,知道有反應發(fā)生??墒牵煌募臃?,細微的現(xiàn)象不同,“滴”時先看不到有氣泡,后來才有大量的氣泡產生;而“倒”時一下子就看到有大量氣泡產生。為什么會這樣?這自然就產生了一個有“化學味”的間題,并自然而然地要“探”了。如果先在碳酸鈉溶液中滴加酚酞,就更有意思了:慢慢“滴”鹽酸的時候,雖然看不出明顯氣泡,但酚酞的顏色卻逐漸變淺,說明碳酸鈉在逐漸減少;隨著鹽酸的繼續(xù)滴人,酚酞顏色會越來越淺,碳酸鈉應該越來越少,反應應該越來越慢,直到完全消失—這是引導學生作出的推理,可是,實驗中后來怎么反而產生大量氣泡呢?而且反應還很迅速呢?這種矛盾如何解釋?消失了的碳酸鈉沒有變成二氧化碳氣體的話,變成什么了呢?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有“化學味”的問題是在“混亂”的實驗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產生的,探究就這樣發(fā)生了。 上述環(huán)節(jié)使學生認識到碳酸鈉與鹽酸反應是分兩步進行的,對這一微觀本質的認識是通過對宏觀現(xiàn)象的觀察和思考得來的,這正是充滿著化學學科魅力的地方。那么接下來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我們將繼續(xù)加強對上述學科觀念的認識,并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懷疑態(tài)度。在先前“混亂”的實驗過程中“倒”鹽酸的學生正后悔沒有“滴加”而未看到分步反應的現(xiàn)象,那么現(xiàn)在再給他們機會,請他們滴加并仔細觀察,無疑他們會很珍惜這一機會,因而也會看得特別仔細。于是,仔級觀察之下新的驚奇產生了。開始也并不是一點氣泡都沒有,只是少些而已,更特別的是,這些氣泡在上升的過程中變小了,不太容易從溶液中逸出(如果從長玻管底部慢慢擠人鹽酸并套上氣球,會觀察到有氣泡在溶液中而氣球并不變大)。不是才說分兩步,第一步沒有氣泡的嗎?這個結論正確嗎?現(xiàn)在氣泡明明有,而且在溶液中還會逐漸消失!如何解釋產生少量氣泡這一現(xiàn)象?如何解釋氣泡在上升過程中消失的現(xiàn)象?消失后變成什么了?能否實驗驗證一下這個想法?在這里,邏輯與想象的融合,宏觀與微觀的聯(lián)系,得到充分體現(xiàn),這就是化學課堂上的“化學味”。這些問題對高一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可學生抓耳撓腮,食不甘味,這不正是真正的學習開始發(fā)生的前奏嗎? 每門學科都以自己獨特的魅力承載著“育人”的功能。認真研究學科內涵,尊重學科特色和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必然是有“學科味”的。那些有著強烈學科特色的問題和實驗是潤物細無聲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育,它教育學生尊重事實,引導學生理性思維,激發(fā)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熱情。 選自中學化學教學參考雜志2013年3期 作者:保志明 生活中的化學 編輯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