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嶧山碑》即《秦嶧山碑》的簡稱,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東巡時所刻,嶧山碑是現(xiàn)存最早的秦篆刻石。《秦嶧山碑》者,始皇帝東巡,群臣頌德之辭,至二世時丞相李斯始以刻石。嶧山又名東山,與泰山南北對峙,孟子所稱“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東山即指嶧山。原石已不在,相傳魏武帝曹操登山時令人推倒。 《嶧山刻石》為秦相李斯撰文并書?!妒酚?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秦始皇本紀(jì)》載:公元前219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曾與魯諸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祭山川之事”,說明秦始皇曾上嶧山(今山東省濟寧鄒城境內(nèi))立《嶧山刻石》;后又上泰山,立《泰山刻石》;再東行至瑯琊(今山東膠南縣西南),立《瑯琊臺刻石》,其內(nèi)容皆為歌頌他立國的功德,《嶧山刻石》是他的第一個刻石頌揚其廢封建立郡縣的功績。 原秦嶧山篆碑,立于嶧山書門。唐《封演聞見記》云:此碑后被北魏太武帝登嶧山時推倒。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邇,碑雖倒,慕名前來摹拓的文人墨客、達官顯貴仍絡(luò)繹不絕。當(dāng)?shù)毓倜褚虺FS诒济屯瓉?,便聚薪碑下,將其焚毀,從此不可摹拓。到了唐代,有人嘆惜秦碑被毀,便將流傳于世的拓片摹刻予棗木板上。因此,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的句子。明代楊士奇《東里續(xù)集》,稱嶧山刻石有7種翻刻本(今稱有9種之多),即“長安木”、“紹興本”、“浦江鄭氏本”、“應(yīng)天府學(xué)本”、’青社本”、“蜀本”,“鄒縣本”等。《宋史》記翻刻嶧山碑的鄭文寶,善篆籀書,師事徐弦。今西安碑林所藏《嶧山刻石》,便是南唐徐弦臨寫,鄭文寶重刻的,現(xiàn)存于西安碑林第五室,圓首方座,通高218,寬84厘米, 兩面刻文,共15行,滿行15字。此石刻于宋淳化四年(993年),距今約有九百余年的歷史。 《鄒縣志·古跡卷》記載:“宋元佑八年(1093年),鄒令張文仲于北海王君向獲李斯小篆,刻諸廳嶧陰堂,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縣令宋德,乃夏津人也,嘆是碑殘缺,恐致泯絕,乃命工礱石纂刻于其側(cè)?!苯駶鷮庎u城孟廟存有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篆刻《嶧山刻石》,又稱元摹嶧山秦篆碑。原立于鄒城縣衙大堂,民國初年移入孟廟致敬門內(nèi),1973年移入啟圣殿內(nèi)保存,現(xiàn)存于鄒城市博物館??淌守Q長方形,水成巖石質(zhì),四面刻字。碑高1.9米,寬0.48米,四面皆同。正面、左側(cè)面刊刻頌揚秦始皇功績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詔書。小篆體,每面5行,共222字:“皇帝立國,維初在昔,嗣世稱王。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戎臣奉詔,經(jīng)時不久,滅六暴強。廿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既獻泰成,乃降?;?,親巡遠方。登于繹山,群臣從者,咸思攸長。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功戰(zhàn)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無萬數(shù),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復(fù)起,災(zāi)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箸經(jīng)紀(jì)?;实墼唬航鹗瘫M始皇帝所為也,令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于久遠也,如后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制曰:可。”該碑刻文今已泐毀37字,尚存185字。左側(cè)面以行書刊刻跋語,記述摹刻經(jīng)過。 現(xiàn)存常見版本: 一:“長安本”?,F(xiàn)在陜西省西安市'碑林'內(nèi)所看到的《嶧山碑》就是后世艷稱的“長安本”。圓首方座,通高218厘米,寬84厘米,兩面刻字,一為九行,一為六行,行十五字。 二:“紹興本”。元至正元年(1341)申屠駉摹刻于紹興學(xué)府。 三:“應(yīng)天府本”。元至元十二年(1275)李處簨摹刻于江寧應(yīng)天學(xué)府。 四:“鄒縣本”。宋張文仲摹刻于鄒縣。 五:“青社本”。宋紹興四年河南李仲坦摹刻于青社郡舍。 《嶧山碑》其形式皆為四言韻文,字跡橫平豎直,布白整齊,筆畫挺勻剛健,風(fēng)格端莊嚴(yán)謹(jǐn),一絲不茍,字的結(jié)構(gòu)上緊下松,垂腳拉長,有居高臨下的儼然之態(tài),似乎讀者須仰視而觀。在章法上行列整齊,規(guī)矩和諧,整齊化一、從容儼然、強健有力的藝術(shù)風(fēng)范與當(dāng)時秦王朝的時代精神是相統(tǒng)一的。這些刻文,對后世碑刻銘文書法都有一定的影響。 唐張懷瓘在《書斷》中將李斯的小篆定為“神品”,贊曰:“畫如鐵石,字若飛動”,稱其用筆“骨氣豐勻,方圓絕妙”,由此可知李斯的書法結(jié)體穩(wěn)健勻稱,法度謹(jǐn)嚴(yán),故書界有“學(xué)篆必先宗‘二李’(秦,李斯;唐,李陽冰)”之說。 《嶧山碑》線條圓潤流暢。結(jié)果對稱均衡。形體清瘦修長,風(fēng)格精致典雅,可謂一派貴族風(fēng)范。加之該碑筆法嚴(yán)謹(jǐn),端莊工穩(wěn),臨寫尤其能強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強“中鋒”意識,因而不失為學(xué)書入門的最佳范本。
楊沂孫篆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