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所接受的一切信息,構成了你的思維方式。 所以,長期接受碎片信息的后果,就是讓你的思維變得狹隘,難以進行復雜的思考。 碎片信息通常具備這樣的特征:
簡而言之,碎片信息為了達到易于習得的目的,通常會顯著降低認知成本,最明顯的方式就是:將復雜的事物簡單化。 它們往往只告訴你表面上的東西,卻不會告訴你背后的原理,以及它與其他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 我們所說的「知識」,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事實」(或曰「觀念」),二是「聯(lián)系」。 事實就是一個個點,聯(lián)系則是把點連接起來的線,它們所構成的網(wǎng)絡,就是我們的知識結構。「事實」決定了你的知識廣度,「聯(lián)系」決定了你的知識深度。 如果你了解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即使你只知道ABC,你也可以根據(jù)這三者的內在邏輯,得出DE,甚至F,這個過程就叫做思考。但如果你不了解它們的內在邏輯,即使你知道ABCDE,你也是沒辦法得出F的——你不知道需要把它們放在一起,更不知道放在一起之后它們能夠呈現(xiàn)出怎樣的內在邏輯關系。 這就是碎片化信息的弊端。當我們接受碎片信息時,我們實際上是在擴充「事實」,但并沒有增加「聯(lián)系」。 長此以往,會使我們的知識結構變成一張浮點圖:孤零零的知識點漂浮在各個位置,卻缺乏一個將它們有序串聯(lián)起來的網(wǎng)絡。 這樣的結果是:碎片化知識通過連續(xù)的新鮮內容,不斷刺激你的大腦,讓你始終處于「??!又知道了新的東西」的喜悅中,從而難以自拔——這也就是我們難以抑制刷微博、刷朋友圈的緣故,因為我們只需要付出很少,就可以沉浸在「獲得了新東西」的刺激里面。 但是,這些獲得的信息,因為它們缺少跟其他信息的「聯(lián)系」,因此難以被我們「提取」,而「提取」得越少的內容,會被提取得多的內容擠壓在記憶的底部——因此,這些碎片化的信息極其容易被我們遺忘。你以為你得到了很多,但其實你什么都沒有得到。 前文已經說過,我們的知識網(wǎng)絡,決定了我們如何思考。那么,長期接受碎片信息,對你的思考能力并沒有提升——你的「網(wǎng)絡」并沒有擴大;甚至是有害的——你已經習慣了用孤立的知識點去看待問題,習慣了一層、兩層的思維,難以對事物進行五層、六層乃至更深入的剖析。 長此以往,你將弱化對于復雜事物的思考能力。 這里要注意一點:碎片化信息,跟來源沒有太大關系。如果你習慣了接受「A是B」、「C是壞的」、「因為A所以B」的簡單觀念,那么,無論你是在刷微博,還是在讀書、看公開課,其實接受的都是碎片化知識。 我之前在一個「聰明人的思考方式是什么」的問題中,提到過:聰明人的思考方式,其實很簡單,就是三個字:元認知。 同樣一個問題,較為聰明的人,會去思考這個問題產生的背景、原因、合理性、必要性、可能性,等等。他們會拔高一層去看待這個問題,從而更容易找到一根線條,將它和遠處的某個固有的「觀念」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拓展自己的思維網(wǎng)絡。 所以,如果你有這樣的意識,那么其實無論刷微博還是讀書,都可以避免碎片化認知。 具體的方式是:
再多談幾點:
以上種種都需要不菲的時間,但學習本就是一件艱難的事情,所以優(yōu)秀的人永遠是鳳毛麟角,所謂聰明的人,無非他們把走路、等車、休息等更多的時間花在這上面罷了。再說,學習本身,豈非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 |
|
|
來自: 新用戶2417Jhh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