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口述歷史越來越成為一個常見的名詞,冠以口述歷史的出版物也紛紛出現(xiàn)。同時,一些電視臺也開設了口述歷史或與之相類似的節(jié)目。一時間,口述歷史成了備受人們青睞,似乎人人都可以談上一談的熱門話題,呈現(xiàn)出方興未艾的態(tài)勢。這種情況使得口述歷史越來越為人們所了解,所熟悉,但同時相當一部分人,包括一些歷史學者,對口述歷史的相關(guān)概念仍然存在著模糊認識。 
 一、什么是口述史? 1.口述資料與口述史學 口述史學是否等同于口述史料 歷史的親歷者或知情者用口述的方式來表達、敘述歷史,所得信息可稱為“口述史料” 歷史研究者收集口述資料,并利用這些口述史料進行學術(shù)研究,可稱為“口述史學”。 可見,二者的關(guān)系:口述史學是基于口述資料,并對口述資料進行“再加工”的過程。 2.如何定位口述史? ?。?)繼續(xù)作為一種史料? 用口耳相傳的方式講述歷史,傳遞歷史信息,保存歷史記憶,在各民族的早期是很普遍的事?!斑h古時代,在文字產(chǎn)生以前,人們便把祖輩們的光輝業(yè)績和他們自己與天奮斗,與人奮斗的事跡,輾轉(zhuǎn)復述,傳給后世。這些口頭傳說便成為歷史學的最初形態(tài)。” 原始社會的神話傳說就是最早的口述史料。 早期的歷史學家,特別是編年史家,他們的著作中就有不少是來自于口述材料,他們收集口述資料并進行整理,從中獲取一些歷史的片段或補充,我們可以把這種初加工稱為“口述歷史的早期形態(tài)”。 司馬遷為寫《史記》,“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阮湘,北涉漢泅”,其目的之一就是“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 西方歷史學之父的希羅多德進行了長時間的漫游,其足跡遠達亞、非、歐,當時所能認識的整個世界,他每到一處,活動之一就是多方采集各種民間傳說,努力搜集各類歷史故事,這為其以后的歷史著述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同文獻檔案史料一樣,口述史料有的真實的反映了歷史,有的歪曲的反映了歷史。那就要進行考辨了。 ?。?)作為一門新興的史學門類? 現(xiàn)在有觀點認為,歷史當事人對歷史的回憶本身就是對歷史的詮釋與再造,這本身就值得研究。這也是口述史學研究的特色所在。 這就是當前史學界的前沿話題之一,關(guān)于歷史記憶、或者說是對歷史詮釋的研究。 這是一個努力的方向,但要使它成氣候,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作為一種史學研究的工具、方法(一種對傳統(tǒng)史學,特別是史料的補充)? 當前而言,將口述史研究作為一種工具方法,來補充傳統(tǒng)史學研究可能忽略的東西,可能是更為符合現(xiàn)實的。 
 二、口述資料和口述史研究的意義與價值: 1.口述史料所反映的內(nèi)容分為兩方面: 一是再現(xiàn)與印證歷史的史料,它要求必須客觀真實的反映歷史真實,剔除其中虛假、不實的成分; 二是人們的歷史記憶。 這兩者的側(cè)重點是不一樣的: 反映歷史事實的口述史料側(cè)重于記載的客觀性、真實性;反映歷史記憶的口述史料則應側(cè)重于“從歷史記憶、社會意識、文化觀念上對它加以利用,去理解造成這樣或那樣的歷史記憶的政治環(huán)境或文化環(huán)境等?!?/p> 比如關(guān)于抗日戰(zhàn)爭研究中的一些問題,尤其是戰(zhàn)后遺留問題如日軍暴行、慰安婦、毒氣受害者、勞工等被日本侵略者蓄意掩蓋的罪惡歷史之所以能逐漸清晰的呈現(xiàn)于世人的眼前,正是由于這種口述史料逐漸被發(fā)掘的結(jié)果。 2.口述資料的形態(tài): 口授的回憶錄??谑诘幕貞涗浭菤v史當事人自己口授,別人記錄、整理的。它是歷史研究者常用的史料之一。訪問現(xiàn)在仍然健在的一些重大事件的親身經(jīng)歷者、親聞者、親見者,請他們口述過去的歷史,從而搜集與保存史料,是現(xiàn)代口述史學研究的重要任務之一。1959年以來,全國政協(xié)及各級地方政協(xié)紛紛在全國范圍內(nèi)組織經(jīng)歷各次歷史事件的老人撰寫革命回憶錄,這項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從而保存了大量的史料。 訪談錄。訪談錄是口述史料的搜集者即訪談者主動的對歷史事件的經(jīng)歷者、親見者、親聞者訪談的文字記錄,有的學者稱之為調(diào)查記??谑稣呖陬^敘述過去的歷史,訪談者以文字形式做記錄,因而訪談錄是口述者與訪談者合作的結(jié)果。因為這類史料也是口述者回憶的結(jié)果,因而有的學者把它歸于回憶錄的范疇。訪談錄也包括在訪談時首先以錄音、影象形式存在的,但又被轉(zhuǎn)換成以文字形式保存的史料。 影音制品。當今學者一般認為口述史料的現(xiàn)代性就體現(xiàn)在搜集它們時現(xiàn)代科技工具的使用上?,F(xiàn)代意義的口述史料首先以錄音制品或影像制品的形式存在,以這種形式存在的史料可以被整理成文字,被整理成文字的應當屬于訪談錄;但有的仍然以錄音、影像的形式存在。這類史料主要是會議以及其它活動的現(xiàn)場錄音以及人物的專訪錄音。這類史料的最大的特點就是原原本本的保存了原始的記錄,使得有據(jù)可查,避免了傳統(tǒng)口述史料在流傳過程中可能逐漸失真的缺陷。現(xiàn)在國外的口述歷史學者普遍認可的口述史料就是這類以錄音,影像形式存在的史料。和國內(nèi)學者比起來,國外學者所認為的口述史料的類型是比較單一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他們對口述歷史所下的定義中看出來,他們認為口述歷史是離不開現(xiàn)代錄音、影像工具的。 3.基于口述資料的口述史研究有何作用: (1)佐證、完善文獻檔案史料,補充史料的不足,即補史、證史。 口述史料可以用來印證文獻檔案史料的準確與否,也可以補充、完善文獻檔案史料的記載。文獻檔案史料可能由于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有不準確、有出入的地方。借助于歷史當事人的口述史料,人們可以糾正文獻檔案史料記載的不準確、有出入的地方,使其更客觀,更準確。在一些傳統(tǒng)文獻檔案很少甚至沒有記載的領(lǐng)域,或一些文獻檔案還沒有解秘或者仍然是禁區(qū)的領(lǐng)域,口述史料可以補充研究中的史料不足。例如,由于緊張的情形,殘酷的斗爭環(huán)境,長征沒有留下什么材料,但通過長征幸存者的回憶與口述,我們得以窺見波瀾壯闊的長征歷史畫卷。 口述史學不但開闊了歷史研究者的眼光,保存史料,而且為歷史研究開辟了新的研究領(lǐng)域。例如,中國抗日戰(zhàn)爭研究中的慰安婦問題、勞工問題等進入歷史學研究的領(lǐng)域,就得益于口述史料??谑鍪妨鲜惯@些被人為有意掩蓋的歷史得以重現(xiàn)天日。這些新的研究領(lǐng)域的開辟,為歷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啟示。它可以改變歷史學者只重視文獻資料的傾向,使他們深入現(xiàn)實之中,直接傾聽來自人民的呼聲;它促使歷史學者要提高自己的技藝,學會多種搜集資料的方法。 ?。?)為歷史研究提供多元的歷史視角。 古往今來,發(fā)生了許許多多的事情,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得以文獻資料的形式記載或充分的記載,特別是由于傳統(tǒng)史學只關(guān)注政治、軍事等,只關(guān)注社會上層精英,而廣闊的普通社會生活以及平民百姓很少被記載??谑鰵v史可以補償傳統(tǒng)文獻的不足,使我們得以接觸被邊緣化的歷史。在這些沒有被記載或未被充分記載的社會生活、歷史畫卷中有很多為現(xiàn)在的研究者所重視。在事后進行主動補救的方法就是訪問那些當事者和知情者,搜集口述史料,填補文獻檔案記載的空白與不足,使歷史學更加全面、真實的反映人類社會發(fā)展演變的進程,較為全面的反映過去的社會生活。借助于反映歷史記憶的口述史料,我們可以從歷史記憶、社會意識、文化觀念上對發(fā)生的歷史事件及其意義進行解讀。由于口述歷史要求口述者親歷過去的事件,即時性強烈,因而口述史料在現(xiàn)當代歷史研究中比較常用。 (3)觀念史的研究。 4.口述史研究的特點: ?。?)生動性。 口述史料是通過口述者個人的口頭敘述獲得并加以保存的,往往為第一手資料,因而與無聲的文獻檔案比較起來,具有鮮明的生動性。特別是以錄音、影像形式存在的史料,使人們可以通過直觀的“聽”來了解歷史。這種生動性使得歷史不必然是枯燥的、乏味的,歷史也可以是鮮活的、明快的、生動的。這增加了歷史的趣味性與可讀性,有利于歷史學科的通俗化,可以使歷史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走向廣大的人民大眾。反映歷史記憶的口述史料則可以生動的反映人民群眾對歷史的選擇性記憶,生動的反映他們的歷史意識是怎樣形成的。 ?。?)社會性。 口述史學的社會性也可以說成是平民性、大眾性。傳統(tǒng)的史料主要記載的是社會上層精英人物的言行,以及發(fā)生的重大政治、軍事、經(jīng)濟等大事件,下層民眾及其生活在傳統(tǒng)史籍里“默默無聞”。現(xiàn)代西方口述史學的指導理論就是要面向社會下層,面向廣闊的社會生活,記載普通人的生活,全面反映社會生活的全貌。因而同傳統(tǒng)的史學比較起來,當代口述史學意味著歷史重心的轉(zhuǎn)移,從傳統(tǒng)的上層精英轉(zhuǎn)移到普通的民眾;從傳統(tǒng)的重大政治、軍事、經(jīng)濟事件轉(zhuǎn)向廣闊的社會生活。在口述史學比較發(fā)達的西方國家,歷史工作者們搜集到大量的這種反映廣大平民百姓生活的口述史料。口述史料的社會性就體現(xiàn)在它以廣大的人民群眾為記載對象?!熬妥钜话愕囊饬x而言,一旦各種各樣的人的生活經(jīng)驗能夠作為原材料來利用,那么歷史就會被賦予嶄新的維度。” ?。?)跨學科性。 對口述史料的解讀是口述史學研究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從國內(nèi)現(xiàn)有幾個較為出眾的口述歷史成果來看,它們成功的關(guān)鍵就在于對搜集到的口述史料進行的新穎而獨特的解讀。而對口述史料的解讀,不僅需要歷史學的知識,往往還需要社會學、心理學、民族學甚至宗教學等跨學科的相關(guān)知識,否則,就很難體味到隱藏在史料表層之下的深意,口述史學研究也就難以進行。因此,口述史學具有較強的跨學科性。 5.口述史的局限: ?。?)準確性與嚴謹性: 口述歷史是建立在口述者回憶基礎之上的,而回憶的內(nèi)容難以確保都是準確的,并且難免帶有事后認識的特點??赡苡捎跁r間跨度太大,口述者失去對過去的準確記憶;或者口述者由于懷舊主義和個人感情色彩而故意扭曲記憶;或者口述者的回憶因受到現(xiàn)實生活經(jīng)歷的影響而帶有強烈的現(xiàn)實因素等等諸如此類的原因,使得口述歷史很難忠實的再現(xiàn)過去的歷史??谑鰵v史到底可不可靠?這個大大的疑問嚴重阻礙了口述史學的發(fā)展,這似乎也是口述史學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 (2)情感性與客觀性 口述史料的最大局限性就在于其有事后認識的特點,人為性更強也更為容易。文獻檔案史料也并非都客觀、公正,但比較起來,口述史料的這一缺陷更為明顯與突出。雖然現(xiàn)代的口述史料的搜集有現(xiàn)代的錄音、影象工具的幫助,避免了傳統(tǒng)口述史料在口耳相傳的過程中的以訛傳訛的弊端,作到了口說有憑,但口述史料來自于口述者的記憶,難免帶有事后認識的因素,并與其個人關(guān)系很大,而人的記憶會出錯;由于個人立場、偏見等原因,口述者可能會主觀上有意回避或者夸大,歪曲原本的歷史,這就給口述史料的客觀性蒙上了陰影。如果用不實的口述史料進行歷史研究,那么口述史料的優(yōu)勢、功用就無從談起。英國著名史學理論家阿瑟·馬威克在《歷史學的性質(zhì)》中說到:“不以文字史料為依據(jù)的歷史雖然也是歷史,但不是嚴謹?shù)暮土钊藵M意的歷史。在他所列舉的史料類型中也沒有提及口述史料?!卑拇罄麃啔v史學家帕特里克·費雷爾對口述史學有異端諷刺性的敘述:“口述歷史正在步入想象、個人記憶和完全主觀的世界——它將把我們引向何處?那不是歷史,而是神話?!北M管他們說的不無偏激,但正是由于這樣的原因,我們必須要選擇好課題,在使用口述史料時,必須要小心、慎重。現(xiàn)在學者們主張用文獻檔案與口述史料相互對比、互證以及口述史料與口述史料互證法,盡可能排除其中的不實成分。 
 三、口述史學的實踐操作規(guī)范 口述史學的基礎層面,即史料搜集層面,主要是運用口述歷史的方法進行的??谑鍪穼W界公認信息搜集者即訪談者對信息提供者即受訪者的訪談,是獲取口述史料的一個重要的方式,即訪問者與受訪者合作,共同參與口述史料的搜集工作,任何一方的作用都不可忽視。正是這種雙方的合作,使得這種口述歷史方法既有學術(shù)性,又有很強的實踐性;不僅要求訪談者要有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還要有細致深入的作風。因而與傳統(tǒng)的以文獻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史學相比,口述史學的操作性和技術(shù)性更強,因而口述歷史活動應該遵循一定的規(guī)范?,F(xiàn)在國內(nèi)外通行的規(guī)范大體如下: 1.前期充分準備: ?。?)確定選題是首先要做的工作。要對用獲得的史料進行研究的選題的學術(shù)意義有比較明確的了解,以保證史料具有較大的價值。要盡可能的多了解與訪談計劃相關(guān)的背景與知識,確定哪些是重點要訪問的,以保證訪談工作有針對性。 (2)確定被訪談者。確定被訪談者也是及其重要的。要通過各種途徑,確定最合適的被訪談者,不但要盡可能的了解被訪談者與選題相關(guān)的背景,而且要盡可能的了解其個人,以便保證所獲取史料的客觀性、真實性。 ?。?)學習并掌握訪談工作的相關(guān)技巧,選擇最恰當?shù)脑L談方式,制定訪談計劃。 2.訪談過程: ?。?)在正式訪談前,要向被采訪者說明來訪的緣由,制定的計劃等,與其建立良好、默契的關(guān)系,取得其信任與理解,取得其積極的配合。 ?。?)采取最合適的方式,協(xié)助口述者準確的回憶往事。 ?。?)在訪談過程中,盡量保持觀察者的客觀立場;當意識到被訪談者的講述明顯錯誤,或根本錯誤時,不要輕易打斷其講述,可在事后適當?shù)奶崾荆灰宰约旱囊娊馀c想法誤導被訪談者。 3.事后整理、解讀、利用與評估: ?。?)口述史料的收集是一個過程,而對其進行整理、解讀、利用與評估則是另一個過程。訪談所得的史料由于是口述者的口頭敘述可能比較凌亂,甚至雜亂無章,這就要求訪談者要對其進行整理;如果是通過錄音的或聲象方式搜集的,若需要,還要將其轉(zhuǎn)化為文字。 ?。?)要將整理后的口述史料與文獻檔案史料等加以對比、辨別、解讀,以確定史料的客觀性、真實性,以利于評估與利用。 ?。?)最后,如果需要,比如涉及口述者隱私或他人隱私等可能引起麻煩、爭議的史料,還要按照國外的慣例,將整理后的口述史料拿于口述者本人,征得其同意、授權(quán),并簽定法律協(xié)議,商議出版或發(fā)行事宜。 總結(jié):口述資料與口述史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 1.開闊歷史研究者的眼光,豐富史料。 2.使歷史變得生動、鮮活。 3.歷史的重心轉(zhuǎn)向關(guān)注人民大眾。 4.口述歷史成為一種教育資源和教學手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