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四種顛倒 & 四瀑流

 gioialoveyoga 2015-11-20

四種顛倒(vipallaasa)─ 概念的凈化

佛陀說《大念住經》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佛祖當時只講「四念住」,而不是三念住、五念住或六念住呢?因為要用「四念住」來對治眾生的四根本顛倒。顛倒,巴利文稱「唯怕那剎」,它是指心思的錯誤謬見有歪曲事實之義。眾生的四種顛倒即︰
1. 不凈視為凈;
2. 苦視為樂;
3. 無常視為常;
4. 無我視為我。

1. 不凈視為凈
何謂不凈視為凈呢?所謂不凈,就是指我們這個軀體、這個肉身是一個臭皮囊;由于無明作祟使我們停留在肉體的迷戀,而無法透視到這肉體的原本面目,所以,便以不凈視為凈。何以見得不凈呢?民以食為天,一生人,我們?yōu)榱嗣τ谡疹欉@副軀體,飼養(yǎng)它最好的食物,讓它吃得飽滿。到了隔天早上醒來第一件事要做的,是什么事?就是趕著去「恒生銀行 - 存款」(廁所),儲存一堆「黃金」?!更S金」來自何處呢?不就是我們所納入的食物,經過消化系統(tǒng)而得來。

生活中的例行公事,納入排泄人人如此制造污垢物,但有幾人能從中領悟,明透此污身之理?不單如此,連眼、耳、鼻、舌、身,都要不時清理,否則那里就會儲存有「黃金」,鼻孔如是,口腔又如是,全身都是如此啊,那從頭頂?shù)侥_趾何處得干凈﹗

看電視的洗發(fā)液廣告,貌美小姐的一頭秀發(fā)隨風輕盈飄逸就攝收不少之俊美少男,這類廣告帶出了錯誤顛倒的訊息,在告訴人只愛秀發(fā)不愛人,一旦發(fā)現(xiàn)有頭皮屑的秀發(fā)就棄之不要。最可笑的是那些觀賞時裝作秀的先生女士,對那些在臺上走貓步的模特兒,各各瘦骨仙的精湛演出拍爛手掌。其實在看什么呢,就是在看一副臭皮囊,一具行尸走肉。這樣說好像很「核突」,但事實就是如此呀﹗生活中的需要品被那些商家一直不斷鼓吹迷執(zhí)思想,眾生被迷惑了,就以不凈視為凈。美容產品把真相遮掩了,丑處可涂濃遮蓋著隱人眼目。眾生就是如此以不凈視為凈。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次,有個新出家的比丘,隨著僧眾入村托缽。在一戶人家門前接受供養(yǎng)之時,被一位長得是漂亮的千金小姐所迷,弄得整個人魂飛魄散,回到樹林躲在自己的茅棚里發(fā)傻呆,連缽里的午飯都忘了吃。這位新比丘,自從那天起便一天比一天消瘦,無心思念道法,患上了單思病。一個星期之后,其他比丘便將這件事稟告佛陀。適巧七天之后,那名富家小姐病死了,她的家人來向佛陀報死訊,同時請示佛陀如何處理后事。佛陀吩咐他們暫時不要埋葬,將尸體放在樹林,該家人按照佛陀的指示將女尸棄于林中。佛陀隔日早上差人帶領那個單思病比丘到該樹林看女尸,佛陀對著單思比丘問道︰「喏,你看﹗這個你念念不忘的千金小姐還美麗嗎?」單思比丘望住那日夜思念的偶像,今天卻變了尸體,他的欲念頓挫,被死尸的丑相擊破。佛陀于是跟他說,你留在此守護這個尸體,佛陀的用意無非就是要他徹底覺悟,擺脫色欲之心。在連續(xù)幾天的觀照下讓他看清了尸變之相,從一般死相至腫賬、從完尸到破裂,使到他心中完美的身相,就隨著這副丑相連根拔除掉、消滅了。醒覺過來后,他馬上跑回去樹林向佛陀告解。這就是我們眾生的顛倒,牢執(zhí)這污垢之身不凈視為凈。


2. 苦視為樂
什么是「苦視為樂」?這里所指的苦,是一種受。這種感受,時時刻刻圍繞著我們。昨天我們講過,受有三種即樂受、苦受、舍受。這三種受,都包含在苦之內。任何時候,無論是我們眼所見、耳所聽、鼻所聞、舌所嘗、身所觸,所帶來的感受無論是樂是苦,始終都是苦。

何以見得?當我們看見一件很漂亮的東西、很喜歡,于是想盡辦法去占有它。當占有了,我們的擔心跟著來了,煩惱跟著來了,擔心這件所喜愛的東西會失去。簡單來說,是樂極生悲了。樂受背后就有苦,而苦受呢,不用說,苦受之中就是苦上加苦。那么,舍受有沒有苦呢?舍受也有苦。比方說,那個你一見就光火的人,無論你走在大街,走到小巷都遇見他,去到餐館又遇見他,你說怎么辦?聰明的人,會教你當作沒看到。不過,這些是阿Q精神,你是看到的,但自我安慰,說沒有見著。是不是苦?也是苦這叫做怨憎會苦。因此,廿四小時,無論那一剎那你是快樂的,抑或悲傷的,都是包含在苦之內。

然而,生活上有很多物質可以替我們暫時消除苦,比如藥丸之類。頭疼?不用怕,有止痛藥,一粒吞下去即刻止痛。這樣的止,可以治根嗎?不能呀,只是暫時止痛。可是,我們卻認為這痛除了不再有苦。痛楚是苦而苦未必是痛楚,苦的含義概括了一切身心上的不適意之受。


3. 無常視為常
無常是世間的遷流狀態(tài),萬事萬物都被無常吞噬,物質界有成住壞空的現(xiàn)象,經常人話山河變色大地有滄海桑田之變異;自然界中的氣候四季在相互交替的接駁,呈現(xiàn)令人陶醉的美麗景色,春去秋來所顯示的是什么?不就是一個無常。因了無常世間才能得于營運操作,宇宙方能出現(xiàn)星羅棋布的天空,生理系統(tǒng)才有新陳代謝之現(xiàn)象。若不然,萬物滯留不進不退,十年如一日,那世間會變成如何?但世人遍遍是緣木求魚,要將無?;癁槌!?

這個無常的道理,佛陀恐怕人們聽不明白,因此以生老病死勸化眾生修習佛法出離無常之網。致使那個沒有形象、隱藏在肉身里頭的精神狀態(tài),念念不住的在生、住、異、滅著。就看我們的思想念頭──一個生起,然后停留在那里發(fā)展,想要做什么事情等,人在這里,但心已跑去了。接著念頭又變了然后又滅了。過后,另一念頭又浮起如此推類循環(huán)。這剎那剎那在變的思想,也是無常的道理。成住壞來講。因此,佛家以物理上的無常變化稱之為成住壞空;于生理上的無常變化稱生老病死;在心理上的無常變化稱生住異滅。

無常的道理早在佛陀之前,中國諸多的文字家及詩家都有提及,只不過是他們無法突破它,反被無常所挫而變成無奈。李白的詩很美很動人,但是你用佛法來看,便看到其遺憾;用理性來看,便沒有什么,小兒科。李白詩云︰「君不見黃河之水自天上來,直奔大海不復還﹗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如霜」,這幾句話形容了什么?就是無常的道理。這幾句話顯示了什么?也還是無常的真相。然而,李白只看到無奈,因此教誡人︰「天生我才必有用,今朝有酒今朝醉,莫使金樽空對月?!寡?,他鼓勵的是什么?借酒消愁﹗目的是什么?將愁苦暫時擺在一邊。但是,借酒消愁,愁更愁﹗是不是?他自知在苦之內,但無法突破,要借用種飲品,將自己麻醉暫時忘記苦。

人們藉以物質、及感官享受來忘記苦,比如沒事情干,便租影帶回家看,看呀看,便打發(fā)了時間,其實,這也是苦。依佛法看,我們既然在苦之中,便直接去認識它,與苦共舞,而不是苦中作樂。當然,你要自備有一番工夫才可以與苦共舞,否則也還是仍糾纏在苦呼哀哉中。

世間萬事萬物,每朝每刻都在變;因此,變幻是永恒不變的定律。在《八大人覺經》有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刮覀儸F(xiàn)下所居住的這個星球、這個世間,一直不斷在變異,而且是不斷朝毀壞方面的變異。

事物是無常的,但是我們眾生顛倒呀,我們要求「?!?,要求永恒。怎么樣要求「?!鼓兀磕信g的海誓山盟,今生今世愛心永恒不變。真的永恒不變嗎?佛陀都已經講了︰剎那剎那都在變。我們東方的羅密歐,你們知道嗎?就是《梁山伯祝英臺》,那出戲的結局是怎樣的?就是鴛鴦蝴蝶夢,兩人化為一對蝴蝶了。以普通的眼光來看,真是可歌可泣偉大的愛情;以佛法來看,則是凄慘不幸的結局。為什么?因為兩者從人身墮落為畜生,化為蝴蝶。梁山伯說︰「雖然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篂榱肆€山盟海誓,去發(fā)這些「豆腐誓」,多危險而脆弱呢﹗人人各有不同業(yè)報,哪能夠希冀同年同月同日死?這就是不了解無常之道理所致。

這里不是向你們潑冷水,在座有已婚者和未婚者吧?沒關系,我只是提醒你們,不要樂極生悲,要知道無常的真理。記得向你們的對象說這一句話、彼此一起發(fā)這個共同的理性誓愿吧︰「雖然咱們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能夠同年同月同日證。」即是共同證悟,這樣子,你的愛情才夠理智。倘若你不將「死」改為「證」,那么便成了「一了不了」而不是一了百了,是「不了」,因為被套上「不了情呀」﹗


4. 無我視為我
第四個顛倒,是「無我視為我」。佛家講,世界萬有都是沒有一個主體或實體的,是因緣所生法。既然是因緣所生,于是因緣所滅。但是我們不了解這個道理,執(zhí)著這是固體、這是固定、這個是「我」。就如我們這副色身,大家回頭看一看吧,從嬰兒的時候,到現(xiàn)下的你,這個身體是否一樣的呢?已經千變萬化,對不對?在將來的日子,它仍會變化。

假使這個身體是你,你有名有姓有身分證,為什么沒有權力抑止它、阻止不了它要變?原因在于它是因緣所生。這個色身是我的、是我自己的?但是我沒有辦法去控制它呀。佛陀說,世間上有三件事,是任何人都做不到的(包括佛陀本身都做不到)︰【在自然法則里,生命不斷朝向衰老、不斷朝向疾病、不斷朝向死亡,世上沒有任何人可以幸免。】人人皆會變成老邁,不論國王平民、甚至佛陀本身都無法避免老邁。病痛也是一樣,甚至我們偉大的佛陀,在八十高齡那一年都要承受捱背脊痛,直至他涅盤為止。佛陀已出三界,為什么還有病痛?因為這是副肉體。在南傳,我們看佛陀,是以一種人格化的角度,跟我們一樣,同樣有生老病死。不同之處,是他病中領受苦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時候,便跟凡人不同。我們在喊辛苦,他則不用,還可以走一段很長的路到拘尸那城取涅盤,甚至還講了一部完美的《大涅盤經》。倘若是我們平凡的人,同樣情況之下,已病至神智不清,老爸的姓都忘了,但佛陀還能夠一字一字地講經,因為佛陀只是身體感病,心不病。

這副身體原本是空無主體,但是我們執(zhí)著了,以為它是我的;我們?yōu)槭裁磿@樣呢?因為自小被父母灌輸「我的寶貝子」,進入學校受教育的時候,又再被灌輸「我是好學生」,到了出來社會工作,又是以「我是大學生」,甚至臨終將要歸西,還是牢執(zhí)「我要死了」。所以這個「我」已經變成一股很強的影響力,每個人都懂得講。要擺脫這個「我」,可真的不簡單,唯有借助于佛陀的『四念住』法,即可以破解四顛倒。

昨天我們已介紹過,『四念住』中所講的「清凈」。清凈即是相對于污染,我們人心中太多污染,需要清凈一番。所謂的污染有些什么?即「煩惱」巴利文稱之為「給你傻」。由于煩惱而促成污染,因了煩惱造成人傻。煩惱另稱為「惑」,其中又分為見惑與思惑。而見惑的影響力最為嚴重,世人有著太多污染的見解,我們要去凈化它們。有些什么不正確的見解呢?在佛法來說,六根本煩惱的惡見也。人的行為受到見解左右,見解錯誤,所行所為便都是錯誤;見解正確,所行所為便都是正確。在《大念住經》的開始就提到──「能導至清凈」,這個清凈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凈化我們的見解,消除這五種惡見。由于惡見,便會帶來污染,產生煩惱,我們要借著『四念住』來凈化它。



四 瀑 流───生命中的沖擊
為什么『四念住』會導至清凈?因為借著觀照身、受、心、法,從中就可以破解惡見。所謂的「念」在巴利文是「沙帝」,在一切佛法的修行中,任何修行皆不能夠沒有「念」?!改睢故且粋€清醒意識狀態(tài),分明清晰之下的認知。經典里舉例,「念」就像一道防堤,又如一座島嶼;洪水來的時候,防堤可保護家園,在茫茫大海之中,島嶼就是安穩(wěn)可靠的地方。所以,「念」在我們的生命之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經典里講「一切瀑流之中,念是最好的防堤。」世人生活在瀑流之中,正所謂紅塵滾滾,許多人隨波逐浪而生活,但仍無法擋住洶涌的瀑流時常都被沖倒。

人生有著哪些瀑流?佛陀稱謂共有四種瀑流沖向生命,亦即是與我人時刻相沖的克星。在經典上瀑流的原文是「噢克」(ogha),分為四類即︰
欲瀑流 (kama-ogha)、
見瀑流 (ditthi-ogha)、
有瀑流 (bhava-ogha)、
無明瀑流 (avijja-ogha)。

欲 瀑 流(kama-ogha)
所謂的欲是指色、聲、香、味、觸五欲的沖激。欲,就是一種渴望、追求、要求、想占有、有希冀之心。我們常人的生活離不開五欲,被五欲牽引著,時常鬧情不自禁,就是很容易被欲瀑流沖倒,最后自甘墮落。

我人雙眼日看夜看、東張西望都離不開色塵,形形色色,五顏六色沖到心花怒放。比如,色來找眼,心來接受,好看的就想要多看幾眼。常言道︰「色不迷人人自迷」,為什么?心中對眼目所睹之情景起了分別,產生追逐,就是欲。聲音也是如此,覺得某位歌星唱的好聽,便死命追求。就像最近的一個影迷追求影星偶像鬧出跳海的悲劇,就是被欲所驅使弄得神智不清。又如,逛百貨公司看到種種貨品樣樣想要,但手中錢銀不足無法如償,在欲取不得之下回返到家中還是在惦念著而弄得茶飯不思。

在這個物欲橫行,人心不古的時代,生活上的品味講究,皆以物質成為一種衡量生活的價值標準;正所謂欲海難填,在加上這五顏六色的色、聲、香、味、觸,每時每刻都會促生欲望。這個欲瀑流是那么的洶涌,我們又如何站得穩(wěn)雙腳?就是靠「念」。

佛陀說︰「當你看的時候,止于看就好了;當你聽的時候,止于聽就好了;當你嗅的時候,止于嗅就好了?!惯@意思是說,當你修禪的時候聽到聲音,知道是聲音就好了,不要去理會它是男聲女聲或什么聲,個中差別就在這里。聲音來時知道是聲音,就是念的作用。念在喚醒你,叫你千萬不要掉到欲望的陷阱內,即以「知道,知道,知道」這口訣來抑止它,這個「知道」就涵有喚醒的作用。

「念」分兩種,一是要在心中系念,是初學所用;另一種只是意會,知道就夠了。就像銀行的出納員,初學數(shù)鈔票,要念著一二三四來數(shù),上手了,便不用再念數(shù)目,心中意會就行了。我們要扎實地做好初步的基本工夫,如行禪提左腳、右腳之時都先要一一以心系念于左于右,不可只是于心中意會即算,否則,欲瀑流一來,就不知道被沖到那里去了。又如,要學少林拳,先要學扎馬的道理一樣;要不然,拳頭打出來便沒有勁力。

見 瀑 流 (ditthi-ogha)
見瀑流,就是指不正確的見解,邪思惡見也是時時刻刻沖激著我們的。思想與惡見左右著人生觀佛法以惡見來稱之,惡見有多少?不多不少合起來是五種,即:邪見、身見、邊見、戒禁取見、見取見。

一邪見︰通俗來講邪惡見解即凡是令人們產生禁忌、畏懼感的見解皆是。比方香港人禁忌怕見光頭和尚,認為會帶來不吉利。尤其是執(zhí)著于風水的人更加多諸禁忌,生活上引生眾多約束,猶如被無形巨石壓制不能動彈。

二是邊見︰邊是傾向一邊的意思,為極端不能圓融之義。又分為有「常見」與「斷見」二種極端。「常見」是認為人死后便變作鬼,下地獄,永遠如此一成不變之見解。至于另一種的「斷見」,這是很要不得的思想,比如認為人死后就是一了百了,沒有地獄天堂,沒有因果報應。認為人死了就了結、就完了,這就屬于斷見,含有斷滅之義。上述兩種邊見,就是歪向一邊。

三是戒禁取見。戒是一種規(guī)條,禁是一種禁止,取就是所受持的;指依照一種不合理、不合邏輯的規(guī)條,然后去奉行,藉此達成心愿的見解。比如,中國人家里有喪事的七七四十九日期間,不準看電視、剪頭發(fā),家中所有鏡子統(tǒng)統(tǒng)要用白紙封起來就是。又如,日前提及過的,馬來西亞的印度教徒在慶祝大寶森節(jié)時實踐持齋苦行數(shù)天,然后在正日以鐵枝或鐵鉤穿插身體,或手執(zhí)持利刀斬向自身,種種兇悍不忍睹的自殘自傷舉動,目的是「還愿」。世間上很多民族帶有怪怪奇奇的風俗都涵蓋著戒禁取見的傾向。

四是身見。指執(zhí)著了這副身體,認定這個色身是我,我是某某人,由此而成我見。由于身見,產生了一個三角關系──你、我、他的社會架構。終日在你、我、他之間設下對立生活狀態(tài),民族與民族之爭,家族與家族之鬬,你是你,我是我,互不相讓在當中引生膚色歧視的分別心。一切的鬬爭,都是這個緣因。為什么?因為靠這膚色不同───身見,導至于一種民族意識的分別。

五是見取見。即是先入為主的主觀見解。就如我們華人,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文化比其他人來得優(yōu)勝,牢執(zhí)吃飯一定要用筷子,用手抓食的,就是沒有文化。見取見會障礙我們對事物的看待,失去客觀的態(tài)度。

有瀑流 (bhava-ogha)
第三種有瀑流。有,就是存有之義,產生一種希望重生、再有的意思。比如,我們有今生,便希望有來生,生生世世,是一種圖謀?;旧虾芏嘧诮潭际且源嬗袨轲D引人入教。比如,跟信徒們講信主得救、投入主的懷抱,于是他們覺得有個地方可去,有個歸宿,心中于是產生一個渴望,以為雙眼一合的時候就肯定可以蒙主招恩投生伊甸園。

無 明 瀑 流 (avijja-ogha)
第四個是無明瀑流,是所有瀑流之中最厲害、最強烈的一個。無明是指沒有理智,缺乏智慧的情況下,不知不覺中暴發(fā)的一股沖動的力量。請問,誰不曾沖動過?沖動就是無明的推使,因為心智被遮蓋了,失去分辨與判斷的智力,按情緒來行事。由于沒有筑好「念」的防堤,無明火一起,焚燒心智而盲失造成行差踏錯。被無明遮蓋的時候,我們便跌入「受」的陷阱。這個受于是統(tǒng)領指揮心識,生起非置人于死地的念頭。這無明瀑流好可怕,是四個瀑流中的老大,它有一觸即發(fā)的功能,其他三個便很容易跟著來。因此,「念」是時時刻刻照著,念念分明的射燈。念有把持與清醒的作用。常言道︰「你做人要醒定一些」這句話,就是講念的作用。

瀑流沖擊下───心智暗鈍無光
在四瀑流的沖擊下不但會使人盲失造業(yè),它也會影響到我們的禪修。修禪到達寧靜之時,心平伏下來,便會出現(xiàn)境相。這些畫像是根據(jù)個人的心境、性格、嗜好、業(yè)行而顯現(xiàn),致使沒有形狀、也有各種不同色彩的光。或許你已聽別人提過,以為這是佛光,以為自己修到成果,佛來跟你打招呼,歡喜不得已。千萬不可這樣啊,這些形相都是從我們心中反映出來的。倘若你要證實,可以通過攝影機就可印證,最近有一種攝影儀器,以采用紫外線來拍攝,可以拍到在人身后的光環(huán),然后根據(jù)以各類色彩來敘述個人的運程與個性。如果你想要擁有一張大放異彩的照片,記得在拍攝之前先靜坐,心平靜了才去拍。相比之下,另一些趕緊急促的人所拍出來的照片是全然不同的。這些光環(huán),我們每個人都有,只是視人心的狀況而論。當中的差異是從何而來,就是在欲瀑流、見瀑流、有瀑流、無明瀑流的覆蓋之下,令我們暗鈍無光。一般上的禪修者在心得定之后都會有光環(huán)顯現(xiàn),只是我們自己看不到,但別人可以看到。至于光不顯現(xiàn),那是因為自己的「電力不足」,意思是身體的正氣不夠。佛陀由于心清凈了,時時刻刻都是光輝耀揚,人們因此看到他身上的毫光。

其外,有一些人由于他們的業(yè)行,在禪修時會看到人像,如一些相識或不相識的人,或者所喜愛的、憎恨的人之影像,這些都是心里的遺跡在定境中浮現(xiàn)出來。遇到這種情況,我們都是以「知道、知道、知道」去化解它,這個「知道」的念力就如筑起防堤,不讓外境侵入,也不要使自己的意識陷進去,掉入思潮。即等于揮動于「念」鑄造出來的一把利劍,見佛斬佛,見魔斬魔,一切迎刃而解便可驅除煩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使用這個「念力」,尤其是在香港這個忙碌急燥的環(huán)境,更要以「念力」來扺擋洶涌的生活急流,時常保持一片清晰的警惕心,慢慢累積了扎實的工夫,當「念力」功厚,在任何時候面對大浪,你也站得穩(wěn),招架得來,才不會隨波逐浪而去。



第一、欲如意足
第二、念如意足
第三、進如意足
第四、慧如意足
 
 
第一、欲如意足
欲就是希望,希望就是愿。我們必須發(fā)于大愿,希望我們的愿能隨心圓滿。學佛要發(fā)大愿,有此大愿就會產生大力,有愿有力,則愿力能夠圓滿。如果只具有希望——愿,卻光想而不去做,則于事不能如意,事業(yè)難以成就;修行,也只是空“想”而已。我們必須去實行道業(yè)、推動道業(yè),有修行而無道業(yè),何具鏡花水月?有修行一定要有道業(yè),“修”是發(fā)愿,“道”是路,只站在原地不斷地發(fā)愿,卻不肯去行走,就永遠不能到達目的地。
所以,若希望自己的愿能如意,就必須發(fā)大心,所謂“體解大道、發(fā)無上心”,這就稱為“欲如意足”。

第二、念如意足
念即心念。我們一定要時時刻刻心存正念,眾生的煩惱都從欲念起,所以想去除煩惱一定要調整自己的心念,心念正確則事事如意。必須存有“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無量心的念,才能圓滿如意。
 
第三、進如意足
進即精進?!扒Ю镏罚加诔醪健?,從凡夫到圣人的境界,距離非常遙遠,若是想到達圣人的境域,一定要自起步開始。不過要注意的是,若差之毫厘,就會失之千里。在路上行走時,要認清方向,如果方針稍有偏差,距離目標就越來越遠了。
所以,“進如意足”就是希望我們精進的方向能夠正確,目標方向若正確無誤,則能如我們所愿,到達目的地。設若只在原地打轉或迷途誤入“迷魂陣”,則目標越來越亂,不知所從。因此我們一定要有這份“進如意足”正精進的行動,才能達成愿望。

第四、慧如意足
慧即智慧。我們若能夠對佛法有一份正確的認識,那么,要到達修行的目標就很容易了?!白恪弊质潜硎疽匀说碾p腳去進行、去實行;進一步而言就是?;垭p修。福與慧如雙足,若只有一只腳則不能前進,一定要兩只腳才能夠“進步”;所以,修福之時一定要修慧,修慧的同時必定要修福,?;垭p修就稱為如意足。有福則有眾生緣,有眾生緣就能具足一切福業(yè);有智慧則能領導眾生,所以福與慧兩者一定要雙修。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