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意不用力”語出楊澄甫(1883~1936年)口述、陳微明(1881~1958年)記錄的《太極拳術(shù)十要》,這是第六要:“太極拳論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松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于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p> 文中未指明出處、較為模糊地表述“太極拳論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實則源自李亦畬先(1833~1892年)的《五字訣·心靜》“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而李亦畬業(yè)師、母舅武禹襄(1812~1880年)也多有相關(guān)論述,比如在其經(jīng)典拳論《打手要言》中有這樣的結(jié)論:“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十三勢行工歌訣》中寫道:“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工夫?!焙律偃缦壬?908~1883年)在《武式太極拳》一書《意與力》之文中曾專題闡述?!妒齽菪泄じ柙E》《打手要言》《五字訣》《太極拳十要》《意與力》等關(guān)于“用意”的論述一脈相承。然而,武、李、楊、郝諸論,或語言凝練,或語甚概括,或晦澀難懂,或表達委婉,這對于初學者和一般練習者而言,常常難以把握而導致曲解誤讀。本文試圖以通俗淺顯的語言來解答這個問題。我以為正確把握“用意不用力”的內(nèi)涵,必須首先明確下面一點常識。 太極拳既然屬于武術(shù)的范疇,就必須具有武術(shù)的基本屬性,不能夠孤立于武術(shù)之外而玄妙如神。它首重力量,次講速度,然后才是技巧。共性遠遠大于個性,那種不講力量、手無縛雞之力便可隨手發(fā)人丈余或發(fā)人于無形的太極拳技巧,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找不到的,它只能誕生于文學作品之中。所以,太極拳應當也必須不排斥任何一種武術(shù)力量的訓練手段。世界上各種搏擊術(shù),如散打、泰拳、空手道、柔術(shù)、拳擊、自由搏擊等實踐充分證明,在絕對力量面前,任何技術(shù)都會相形見絀。當力量占絕對優(yōu)勢時,勿需多少技術(shù)便會輕而易舉地控制、降服對手。明白了這些,再來看“用意不用力”。 人具備兩種基本運動方式:(一)定性運動,這是最簡單、最基本的運動方式,與生俱來,比如吮吸、啼哭等。(二)隨意運動,又稱“自主運動”,這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地而指向一定目標的運動,可以是對感覺刺激的反應或因主觀意愿而發(fā)生的,它是通過后天鍛煉學習而獲得的復雜的機能系統(tǒng)運動,比如吃飯、走路、穿衣、勞動、學習、社交等。具體到武術(shù)而言,它所練習的隨意運動,如當受到外力侵襲時的反應一般為兩種:或躲閃,或迎擊。躲閃,練習敏捷的身手;迎擊,即封擋,必發(fā)生頂撞,須強化抗擊打能力的訓練。但是,太極拳修煉者遇到外力侵襲時的隨意運動則與此不同,更為復雜、高妙,要求既不躲閃,又不發(fā)生頂撞,即“不丟不頂”。 所謂“用意不用力”,“不用力”,并非不用一點力,而是“不使有分毫之拙勁(力)”,不采用一般意義上的力。一般的用力方式直來直去,方向明確,路線清晰而呈直線。太極拳用力則要改變已有的用力習慣或慣性,用意去控制。意,即意識。本意指人的頭腦對于客觀物質(zhì)世界的反映,是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太極拳“用意”則指用頭腦控制力的方向、運行路線及大小,用力方向明確,而運行路線則呈弧形,其目的是不與對手之力發(fā)生正面頂撞,而是走化制人,“曲中求直”(語出武禹襄《打手要言》),即上文所言之“不丟不頂”。不丟,即不躲閃,粘連不脫:不頂,即不頂撞,黏隨不離。以此化解對方來力,求達“蓄而后發(fā)”(語出武禹襄《打手要 言》)。用力大小,隨彼而定,一切從人,不要由己。進退有度,無過不及。彼進一分,我退一分;彼退一分,我進一分。正如李亦畬所言:“能從人,手上便有分寸。稱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quán)彼來之長短,毫發(fā)無差。前進后退,處處恰合?!?/p> 太極拳不僅每一招式要“勢勢存心揆用意”,而且每一動也當如此,由點及線及面,時時處處走圓求變。每一勢,每一動都是一個“引化拿發(fā)”(郝月如語)由防轉(zhuǎn)攻的過程,行功走架便是體驗自身無論處于什么情況都時刻保持一種引化拿發(fā)的平衡狀態(tài),并設法破壞對方的平衡,由此悉心感悟自身勁力不斷變化著的運動狀態(tài)。因而太極拳走架必然呈現(xiàn)“慢”的特色,外形看似慢,實則變化快。太極拳用意不在外形,恰如武禹襄所言:“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意動的關(guān)鍵在于內(nèi)勁的潛轉(zhuǎn),轉(zhuǎn)換在于腰隙,就如同航船之舵,船的行止轉(zhuǎn)向樞紐在“舵”。行拳打手者的“蛇”便是“腰”(即腰眼、腰隙),所謂“命意源頭在腰隙”,“意氣君來骨肉臣”(語出《十三勢行工歌訣》)。 腰的潛轉(zhuǎn)指揮驅(qū)使肢體的動作,內(nèi)動牽引外動。內(nèi)動之本在于虛實的變換,“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彼實我虛,彼虛我填,“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jié)節(jié)貫串,勿令絲毫間斷”(語出武禹襄《打手要言》)。行功走架便是通過一些固定組合招式來練習意氣的潛轉(zhuǎn),鍛煉知己的功夫。與人推手是檢驗走架的水準,時刻感知對手的勁力變化并同時做出相應的反應,練習知人的功夫?!爸褐恕狈娇伞鞍賾?zhàn)不殆”。所以,推手的練習,初學走化,再求發(fā)人。知進退,懂柔化;彼進我退,彼退我進;人剛我柔,我順人背;粘連不脫,精于化勁。此后,再求打勁發(fā)勁,如此方可稱為“懂勁”。山右王宗岳《太極拳論》寫道:“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笨梢?,“懂勁”必須建立在“招熟”的基礎(chǔ)之上?!岸畡拧?,實則就是太極拳的“用意”?!罢惺臁保褪蔷诖蛘?,對武術(shù)踢、打、摔、拿等技法了然于心,熟練掌握。爾后才求“懂勁”、“用意”,才有可能“階及神明”。如果不懂招,招法疏,不會打招,打招不精,只求推手,便是空中樓閣,再高超的推手技巧在散手實踐中也難有用武之地。因而,太極拳修煉要避免兩種傾向。 一、只練“招熟”,不求“懂勁”。跌、打、擲、拿、摔,樣樣精通,但這畢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太極拳,而與其他拳術(shù)混為一談。 二、只求“懂勁”,不懂“招熟”。推手萬能論,不懂得推手只是雙人對練的一種訓練模式,不是散手。推手再精,作用于散手,另當別論,因為散手又有一套訓練體系。因此,如果缺乏必要的力量訓練,不研究招法的運用,那么,太極拳將與武術(shù)的基本共性脫節(jié)。 總之,修煉太極拳,用力是用意的基礎(chǔ),打招是打勁的前提。只有擁有力、能用力,才能善用力、巧用力,才能懂勁、打勁發(fā)人,這才是“用意不用力”的內(nèi)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