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他人重視、賞識,得到他人的肯定、認可,是一般人都有的心理需求。如果這種需求得到了滿足,那么人就會感覺到心情愉悅,信心倍增,自我價值意識迅速提高。反之,一個人長期處于被冷落、被辱罵、被嘲笑,做什么事都被他人否定的環(huán)境下,這個人一定會信心全無,自暴自棄,任何東西都不能引起他的興趣。 在學校,我們很多人對那些不求上進,混天度日,厭惡學習的學生總是不理解,總抱怨這些學生不可理喻,朽木不可雕,于是,大多數(shù)教師對這些學生大都采取放棄的辦法,“差生”群體在學校就這樣形成了,并且,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支隊伍還有不斷壯大的趨勢。每當看到這些“不幸”的學生,我的內心真的有一種痛的感覺。我常常在想,如果這些在學校里無所事事的學生,是自己的孩子,我會怎樣面對這個問題?我可能也會象很多家長那樣,無奈地認為是自己的孩子太笨了吧!但是,作為一名深知目前學校教育問題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更多地應該是不斷地反思和改進自己的工作,盡自己所能,不讓一個孩子成為不幸的人。 有很多教師對“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這一提法非常反感,對此,我絕對理解,但是,我想提醒的是,如果我們不單純用應試的教育觀點來認識“沒有教不好的學生”,不是盯著自己班上的那幾個“怎么也教不好的學生”的話,我想還是應該能接受的。我們應該知道,壓根就缺乏某種天分、完全沒有稟賦、根本沒有天資的那種人是很少很少的。之所以有“怎么也教不好的學生”,是因為我們的教育長期讓這些孩子有“價值不足”感,讓他們在學校里他們常被冷落,沒有機會表現(xiàn)自己的價值,找不到自信和尊嚴,他們不聽老師的話,他們不用心上課,是他們內心之“恨”的外在表現(xiàn),是他們對家長、對老師作出的一種反抗姿態(tài)。 聽話、學習好就是好孩子,好孩子誰都寵著、愛著??墒牵@單一的評價標準封殺了很多孩子的個性,生活中讓他們充滿了“價值不足”感,奪走孩子們的快樂,使在小學一年級時很優(yōu)秀的一些孩子也慢慢地成了“壞孩子”。我們應該想一想,當孩子們剛開始有一點不聽話、成績有一點下降時,我們的家長,我們的教師對孩子都做了些什么?我們了解孩子嗎?我們反思過自己嗎?我們要知道,孩子們對世界的感知總是明快、樂觀的。我們要做的是,盡量讓孩子們感受到生活的快樂、認識的快樂、勞動的快樂、創(chuàng)造的快樂、與圖書打交道的快樂、為他人做點事的快樂……當他感覺到學習有些疲勞、沒有味道時,我們可以讓他做一些在他認為快樂的事情;當他在某一方面可能暫時不會取得成功時,我們可以讓他發(fā)揮自己的長處;當他犯了一點小錯誤時,我們可以利用他的優(yōu)勢的東西將功補過等等??傊?,我們應該努力做到,使每一個孩子擺脫自己“價值不足”的感覺,始終依靠每一個孩子身上積極的東西,發(fā)現(xiàn)、愛護、強化他們身上好的東西(不論看起來這種東西如何微不足道),創(chuàng)設條件以使能力最弱的學生也感受到成功的快樂,所有這些,我們做了多少? 看到這里,大家可能都會說,這些道理,說起來容易,我們都明白,但做起來就難了。但是,有很多事情我們認為難做,是因為我們沒有去做,如果我們真正地用“愛心和責任”來對待,把我們閑思、閑談的時間利用起來,每一天有一點點不同和突破,我想應該是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們不要老是用客觀的社會大環(huán)境、考試大環(huán)境等來為自己開拓,用魏書生老師的話說:我們不要等到什么條件都具備了,學生們都聽話了,我們再好好教,自己再搞改革。 當然,要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因“價值不足”而導致的厭學生問題,單憑教師的工作還是不夠的,還需要社會、家庭和學校應該共同努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