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腹瀉 李某某,男,42歲。2001年4.2.以腹瀉2年就診。 自述:2年前曾患感冒,感冒愈后,大便次數(shù)增多,每日5--6次。每天晨起,飯后,活動量較大時,即欲入廁,急不可待。 詢之,脘腹不漲,便溏不清稀,觀起舌質(zhì)正常,舌苔薄白,細審脈緩而兼弦象。 辨證:寒郁傷陽,津氣不升。廣東省中醫(yī)院腫瘤科鄧宏 治法:散寒開郁,提氣升津。 處方:葛根湯 葛根30 麻黃9 桂枝15 白芍15 生姜15 甘草9 大棗12枚 上方水煎服,每日一劑。 4.9再診:每日解便減至兩次。效不更方,續(xù)服3劑,兩日一劑。 兩年腹瀉,半月痊愈。 分析: 陳師指出,脘腹不脹,不是濕滯中焦升降失調(diào)的霍香正氣散證。大便次數(shù)雖多但不清稀,不是脾不運濕清濁不分的理中湯證,久瀉而便無粘液,腹也不痛,不是疫邪侵犯腸胃,久病正虛而余邪未盡的烏梅丸證,急欲入廁但不后重,大便不稀也非腸滑失禁的真人養(yǎng)臟湯證。此證繼發(fā)于感冒之后,屬寒邪戀表,余邪未盡,導致津氣出入受阻,由少陽三焦內(nèi)歸腸胃,津氣陷而不升,內(nèi)郁而不能外達,。(厥陰木氣下陷,故桂枝可也)以致晨起,飯后,運動時,陽氣發(fā)越,腸道蠕動增強即下趨為瀉,雖病兩年有余,但病機還是在表,故還當從太陽論治 方中葛根助津氣上升,麻桂生姜開解表衛(wèi)氣機,助津氣外達,以恢復其升降出入,大棗甘草,芍藥緩氣安中,可減緩腸道蠕動。全方體現(xiàn)了逆流挽舟,柔肝緩急的治療法則。 案: 1:葛根湯出自傷寒論,特為“太陽與陽明合病,比自下利”而設(shè)。本案雖無表證可征,但綜合病人全部情況分析,病性還是偏表,故還應該從“太陽為開”的角度去分析思考。 2:治療疾病要細審津氣的升降出入,且須知出入與升降密不可分,出入不行,升降也必廢。因出入障礙而導致升降紊亂者,調(diào)起出入,則升降自復。 3:俞昌之人參敗毒散與仲景葛根湯治寒於傷陽,津氣不升之腹瀉,有異曲同工之妙,隨于益氣扶正之處強于此方,但柔肝緩急一端,卻不如此方。尤其是臟腑之見的生克乘侮之間的關(guān)系,布方時考慮欠佳。 4:感冒繼發(fā)腹瀉,歷月經(jīng)年,久久不愈而成痼疾頑癥者,臨床屢見不鮮,其實臨床當中,也不必因“感冒后泄瀉”這一主訴而障目,有是證即用是方,此為仲景心法。此類的泄瀉關(guān)鍵問題是以寒氣郁滯,表衛(wèi)陽氣不能伸張為矛盾的焦點。太陽之開反倒要從陽明之闔,太陽之氣一日不開,則升降一日不復,泄瀉則終不可止。一部《傷寒論》三陽三陰的根本宗旨是皆為太陽服務,雖有三承氣的下,但下并非仲景本意,雖有四逆湯的溫,但溫也非仲景本意,不過是正法中的變法,變法中的正法,種種權(quán)益之計罷了。正如經(jīng)言:陰溜腑,陽溜經(jīng)之說。后世雖有葉桂之理肝,孟英之暢肺......但終逃不出此范圍,不過是種種發(fā)揮罷了!不明六經(jīng)之開闔疏,之標本中,不通曉臟腑間之生克乘侮,天地之間六氣演變規(guī)律,焉然能為上工?知此理者,飲上池之水,登仲景之門! 5:細觀此案,葛根湯散寒開郁,升陽達表,調(diào)其出入則升降自復,不利濕而濕自利,不止瀉而瀉自止,用藥平淡無奇,葛根湯原方不增損一藥,只在劑量上做文章,不在病名上做文章,也不在劑量上做文章,只在證候上做文章。立意之奇,奇在人求奇似,我求其真!立意之奇,奇在人求奇似,我求其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