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是讓他們順利離開 不過,隨著孩子的成長成熟以及父母逐漸適應了“空巢”生活,曾經(jīng)尖銳激烈的親子矛盾也能緩和。 “我現(xiàn)在突然能理解他們一些了?!蹦祥_大學的大三學生易辰說。 易辰所學專業(yè)是德語,他的職業(yè)理想是做個“同傳”(即同聲傳譯),但是父母卻想讓他考公務員,并在大一的時候要求他輔修財經(jīng)和管理類專業(yè)。 對于父母的這種指手畫腳易辰非常反感。為了不受父母擺布,輔修的專業(yè)只學了一個學期就停止了,之后易辰又遠走德國海德堡大學做了為期一年的交換生。 易辰的轉(zhuǎn)變是從做交換生開始的。 大概是離熟悉的環(huán)境太遠,在自己嘗過了生活的艱難之后,易辰變得冷靜了。他突然理解了父母為他規(guī)劃道路背后的用意,“我知道父母指出的那條路一眼就能看到頭,卻是最安穩(wěn)的一條路?!币壮秸f。 “隨著我們的長大,我也明白了那時候跟父母非要擰著干也是一種較勁兒?!眮碜陨綎|的大三學生張昕說,剛上大學的時候不僅不愿意聽父母的,也不愿意回家,遇到困難也不愿意和父母說,好像只有這樣才能證明自己完全擺脫了父母的照顧,才能說明自己獨立了。 “子女和父母之間的感情是從‘依戀’到‘責任’,而父母和子女的感情卻是從‘責任’到‘依戀’?!睆堦空f,分水嶺基本上就在18歲,所以,那時候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會非常明顯。 林女士在孩子上大學一年后,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找到了新的寄托,她反思說,我們這代父母太想給孩子理想的教育,把孩子培養(yǎng)成自己理想的類型,在這個過程中自己也迷失了,犧牲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父母的過度關(guān)注反而讓長大的孩子感覺到被束縛、不自由,一心想掙脫親情的枷鎖。 作家龍應臺的一段話讓林女士感觸頗深:“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林女士說:“對孩子最好的愛是讓他們順利離開,父母自己不要成為孩子‘離開’的絆腳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