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就內(nèi)在言,為由「意」生「神」,由「神」運「氣」,由「氣」長「勁」。就形態(tài)言,為由「靜」而「沉」,由「沉」而「松」,由「松」而「靈」。就運用言,為先求「正」「整」,次求「粘」「聽」,最后在雙方相互之機勢關系中,「懂」用「化」「發(fā)」之藝術(shù)。茲扼要分述如后:
關息寧神,全身內(nèi)外松透,愈松透血氣愈能暢通,內(nèi)勁愈能增長,交手時,愈能反應自然、靈活而準確,愈能發(fā)揮整體彈性活勁之極致。--內(nèi)蘊中和,靈明在抱,外操柔順,萬法歸一--從萬變中掌握不變之法則。
意氣沉入丹田,內(nèi)勁從此發(fā)出。同時落實之足掌,與地力相接,深栽「勁根」,作為發(fā)出全身彈性動力之基點。如此下盤沉穩(wěn)有根,腰脊轉(zhuǎn)動輕靈,成為上虛下墜之活的不倒翁。--吞天之氣,蓄于丹田,接地之力,達于觸點。
立身中正安舒,兩腳間隔距離構(gòu)成妥適之基盤,上體垂正,重心置于基盤中心--向前不過前腳掌,向后不過后腳跟,使形整勢穩(wěn)而走化圓活如珠。同時精神內(nèi)斂,耳注于息,以我之靜,待人之動。
尾閭中正神貫頂(尾閭不收則氣不能沉丹田,頸項不正則神不能貫頂),周輕利頂頭懸(自踵至頂,意氣相貫),意與氣貫穿每一招式。虛靈頂勁(頭頂天空),涵胸拔背,沉肩垂肘,松腰坐胯,虛實交清,重心安定(腳踏實地)、肩與胯合、肘與膝合(肘膝不相交,脊勁來不了)。同時右(左)腳配合左(右)手,(特殊情況有例外)以適應交叉神經(jīng)之作用。使百體結(jié)合為一,而功勁集中。
凡動均為整體。意為主,氣為導,足為根,腰為軸,節(jié)節(jié)貫串,一動全動,周身一家,意氣勁同時到達,亦即意動氣從,氣動身從,身動肢從,以身法帶領手步法,勁起自后足心,通過腰脊而貫于觸點。起落點成為直線,利用自然之動力與速力,向敵體焦點發(fā)射全身整勁。
交手宜與對方如磁鐵之相粘,心中一片空靈,目視敵眼,全身如整條彈簧,彼進我縮,彼退我伸,不早不遲,不多不少,急來急應,緩來緩隨,松靜輕靈,不丟不頂,使敵無從摸到著力點,而處處落空受制,同時依些微膚發(fā)氣體之感覺,察知對方動靜--意圖、虛實、真假、輕重、長短、方向、速度,而造成有利機勢,隨時向敵放勁。
敵攻我時,我依粘聽走化,使其落空,同時立即借勢轉(zhuǎn)為攻擊。我攻敵時,隨勢左右上下前后粘著不舍,如流水之連綿不息,亦如流水之無隙不入,使敵不及或不能走化,而始終掌握其焦點,拳藝中,粘聽為運用之基礎,聞一而知百,千變?nèi)f化,皆由此出,應于推手中嫻習之。
交手雙方互求顛覆對手,故第一要確保我之中定,而使彼失卻中定。第二要掌握對方中心點,而不任對方掌握我之中心點。第三要靜以制動,「隨勢」「趁機」「借力」發(fā)揮牽動四兩撥千斤之妙用。第四要陰陽相濟,隨化或隨接隨發(fā),意在彼先,絲絲入扣。 如彼攻我正面,我于一瞬間截勁封勁接勁就近還發(fā),或松化將其勁吸收,引其勁盡勢窮或回縮時,恰為我勁勢滿蓄之際,立即乘機隨勢向其發(fā)放。彼攻我左,則我左虛而右實出,彼攻我上,則上化而下實出。當彼斷勁之后,彼欲進,我順其方向,或牽或送彼欲止,我側(cè)攻以顛覆之,對付每一情況,須有三至五個變招,連環(huán)活用,在形勢上固宜拾己從人,在時間上則須機先制敵。
肢體常保松靈,尋常重心沉落一腳,立地生根而化發(fā)自如,發(fā)勁時勁由根出,節(jié)節(jié)貫串而達觸點,方能盡致發(fā)揮太極的整體松彈勁。
全身如充滿內(nèi)氣之皮球,亦九節(jié)軟節(jié)鋼鞭,面面節(jié)節(jié),連環(huán)活用,能「粘」「聽」能「發(fā)」,相互感應,隨時隨處,皆有蓄放之功用。在身手步法上,或先真后假,或先虛后實,或指上擊下,或聲東擊西,依方向部位與真假虛實之驟然變化,造機造勢,引人入彀,使我順人背。此中方法固多,倘以招破招,實難窮究,應以靜制動,以簡馭繁,理持一貫,妙用在心,約言之,傅(貼近距離)蓋(涵蓋控制)吞(吸引曲蓄)放(集中身勁,專主一方)或「粘」「化」「發(fā)」而已,所謂「不招不架,只是一下」「得其環(huán)中,以應無窮」,如此方能愈練愈精,而階及神明。
從下而上整走化,使走化之領域無窮,即依照太極圓形運動,變動不居,隨機順勢變換力點或力向,變換時務求身體各部動度勻稱,不早不遲,不多不少,及與來勁緩急相隨掤粘不丟。運用「旋身」--肩跨上下相隨,向左右如活輪之旋轉(zhuǎn)、「沉身」--隨勢下沉蓄勁、「縮身」--縮小體積,為短促之化勁、「抖脫」--卸去制我之勁諸身法,使對手失去著力點,而無機可趁,無處可擊,動輒落空。同時將來勁引至后腳涌泉,滿蓄勁勢后用反彈力順勢彈出,或隔開一張紙,立刻發(fā)出去,達到柔化松發(fā)受者感到極大剛勁之境界。
粘聽中,意氣在先,暗蓄己勢,勁向始終對正敵之焦點。一粘即發(fā),接勁即發(fā)(太極圈綿密,空間小,時間短),接浪即發(fā)(接點隨勁回收,身步反向彼伸進)。遇頂即發(fā),遇丟即發(fā),遇僵即發(fā),見隙即發(fā),化空即發(fā),彼將出未出,已出未到,及在動作中與勁斷勢窮時皆可發(fā)。但發(fā)則必中(拿準力點力向及距離),撲空反墜陷阱而招敗落,故不得其時不發(fā),不得其勢不發(fā),不得其點不發(fā),三者結(jié)合,方為準確,有時利用「牽動」或「短促回縮」,以試探真?zhèn)危瑪_亂心神,閉塞聽覺,動搖勁根,增大放勁,即放勁須有折迭,一勁未竭,二勁又起,衍生不絕。即此點中心已過,彼點自來,即用彼點,機至即發(fā)。
蓄放時,心靜、意貫、身正、體松,步隨身進,輕貼敵軀至有效距離,后足尖自掌至胯前撐,前足自踵至跖踏實,足尖膝尖鼻尖與眼神方向一致,接手入筍,勁隨身出,「栽根」「合勁」「蕩發(fā)」一氣呵成,意氣勁同時到達,對準目標中心,使身體重心直線前移,而獲致如「放箭」之動力,即「重量」結(jié)合「動量」,循一軸線進發(fā),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使無換氣變招挽救余地。在雙方相互機勢中,乘敵自然反應,利用杠桿原理,以輕制重,發(fā)揮四兩撥千斤之效。有時乘機乘勢,借力打力,以己身整勁順彼勁向,反彈而出,二勁相乘,則無敵不摧。約言之,發(fā)勁必求間架中正安舒,動作凈凈沉著,其要訣:1、對準敵體焦點。2、意念貫穿目標。3、正確取距栽根。4、適時入筍合勁。5、藉勢旋卷蕩發(fā)。6、五要必須齊到。
應用拳術(shù),勢險節(jié)短,絲絲入扣,常在一圈之中,半圈化,半圈發(fā),或在一浪之中,半浪封,半浪發(fā),或隨化隨發(fā),化發(fā)同時(化發(fā)一口氣,一個動作,其間無毫末間隙)。因此,交手間沉著松凈,從容貼近,以粘聽掌握機勢:對準死點即發(fā),敵勁身臨身時,接觸點一抖、一縮即發(fā),在相持中,我后腿稍沉,隨勢拉弓即發(fā)。處背勢時,保持松靜,趁彼之動或吸氣時,以寸分之勁反制之。或憑粘聽或先見,在彼欲動或微動時,我機先將其截回封死而還勁于其身。此為拳法之最妙處。
自然界中唯風與水,所向無敵,「風」出無形入無間,「水」至柔而莫能勝,太極拳果能做到至松至乃,如風如水,可達無敵之境界,因凡有形有力皆有敵也。
批注:
取距:應取發(fā)勁最有效距離(過遠不生勁力,過近勁發(fā)不透)。
栽根:松凈沉著,上虛下實,栽穩(wěn)勁根,鞏固發(fā)勁基點。
入筍:不早不遲,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合勁:己身(兩手及后腳三勁向交匯于一點)節(jié)節(jié)貫串之整勁,加彼我機勢形成之勁,趁彼來去之勁,數(shù)勁匯集為一。
旋卷:向下沉往上發(fā)(反輪行方向),半弧形發(fā)勁,遠比平發(fā)為強大,其利在:1.本身自然得到沉穩(wěn)。2.可借彼勢蓄勁。3.便于勁從根出。4.便于挫對方勁根。反之其弊為:1.易陷于俯仰傾斜。2.難以節(jié)節(jié)貫串。3.根浮意斷勁散。4.授人以牽動之隙。
蕩發(fā):勁起后腳掌,勁由根出節(jié)節(jié)貫串,利用慣性,直線進發(fā)(兩腳勿搖擺,否則勁散,后腳隨曲勿伸直,否則勁被拉回)。藉身手步一致之整體松彈勁,貫于目標點,而止于前腳掌,發(fā)勁之后仍維中定,支撐八面。
與來勁緩急相隨:不頂不抗,舍己從人,隨人之動而動,彼要何處讓何處,彼要多少給多少,伸縮自如,憑此應付千門萬派之拳腳。
乘彼之動:「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此盡人皆知,但大都做不到。如何能做到呢?即乘人之動而動,不自妄動。如彼不動,我以整勁前傳,引之使動,而后乘之。又在相持或走化中,我故意靜止不動,乘彼之動而發(fā)之。
用力則勁散,無力則勁整:想用力,力量反被牽制分散,只有體松用意不用力,身手一致,一動全動,才能調(diào)合整勁而功效奇大。
過份著意,顧此失彼:欲一一強記所有要領,反而得少失多,應掌握一理,練成下意識之自然動作反應,不思而得,方克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