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感悟分享《自己人有時候需要當外人》:
按照他人和我們的關系,有一部分人被納入自己人的范圍,比如家里人、閨蜜、死黨,另一部分人則被稱作“外人”。外人意味著和我們的關系疏遠,或者雖熟悉,卻沒達到推心置腹的地步。 對于外人,我們常很客氣,喜怒有所保留,說話注重分寸,只求維持一個和氣的氛圍。這樣的交住常不能盡興,因為不能自在地揮灑個性,暢快地宣泄心聲。但好處是很難燃起憤怒的火焰。 對于自己人,我們在外包裹起來的個性則一躍而出,關系走越近,顧忌越少,個性越放松,說話越隨意。這樣的好處是心里感到痛快,危險是我們喜怒都不加掩藏,話語常脫口而出。 為什么家里人之間的矛盾總是出現(xiàn),且糾纏不清。除了其他心理或成長因素外,有一點原因也很重要,就是“你沒把他當外人”。所以你懶得再組織語言,不想再費心推及他的感受,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發(fā)脾氣就發(fā)脾氣。你覺得即使打得頭破血流,他還照樣是你父母、愛人、子女。 其實,刀就是刀,扎在自已人身上和外人上一樣疼,都會有創(chuàng)傷和疤痕。自己人不離不棄,不是因為歡迎傷害,不是不疼,而是特殊的情感和關系維系著。傷口在不良的天氣會隱隱作痛,心靈的創(chuàng)傷在某些境遇中也會被重新體驗。 把自己以外的人都當成外人,保留部分敬畏之心,減少不經意的傷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