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豫章書院
友教書院 友教書院,位于江西南昌。南宋初江西轉(zhuǎn)運副使程大昌建祠于澹臺墓前,祀澹臺滅明。明初復修葺。萬歷末巡撫王佐遷建于府學南,改稱澹臺祠書院。李材、涂宗濬、陳致和、余學優(yōu)等相繼講學其中,從學者百余人。天啟初被毀。崇禎初知府彭期生奉旨重建。萬尚烈、涂紹煃先后主教其問。清順治十一年(1654)巡撫蔡士英以為“王道之極,莫大如教養(yǎng)人材。而學校以進身,反成謀利之地。書院以窮理,猶近為己之門。”先后修復鹿洞、鵝湖、白鷺、友教,時稱江西四大書院。此后屢有修葺,成為布政使主持的書院。王昶、黃爵滋、宋鳴琦等先后講學其中,王昶訂有《友教書院規(guī)條》。光緒間首設算術科。其遺址現(xiàn)為南昌市棉花街小學。
西昌書院 西昌書院,位于江西西昌城永和門。清順治年間知縣魏雙鳳創(chuàng)建,原址在新建縣治旁。嘉慶二十一年(1816)遷建永和門內(nèi)。自后興學不斷,主院者皆以詩書正學教人。
東湖書院 東湖書院,位于江西南昌。宋嘉定四年(1211)隆興府通判豐有俊倡建于李寅涵虛閣故址。其地風景極佳。繼任知府袁燮又“縻錢二百萬,米百余石,以竟其役。規(guī)制益廣,合三十有四間”。并奏聞朝廷,賜額“東湖書院”,又發(fā)文征求江南西路11郡圖書充實其中,日用經(jīng)費賴東湖部分收入與公田之租。四方來學者眾。嘉定中陸持之曾任山長。嘉定十六年計使滕強恕兼府事,移東百余米。宋代黃榦、李燔、饒魯曾講學其中,江萬里、程文海在此游學。元因宋末舊制,趙文、羅履恭、黃澤、王方貴、何中等人曾任山長。明洪武五年(1372)停辦,南昌縣學遷入其舊址。清初,江西各府州縣均有書院,南昌縣無書院訓迪子弟,乾隆間屢議興復宋東湖書院未果。嘉慶七年(1802)南昌知縣黎承惠捐俸白銀2000兩,購屋60余間。次年又捐資倡率修建,地方紳民互相激勸,踴躍捐輸,籌銀1.3萬兩,費時2月余,耗資5000兩,于嘉慶八年十二月竣工。黎承惠《重建南昌東湖書院碑記》云:“卑者加高,隘者加廣,曲榭廊折勿用,花圃箭亭規(guī)以為室,先生講堂、弟子齋舍增新仍舊,計百十余間?!庇営小稏|湖書院條規(guī)》凡27條,規(guī)定書院主旨、山長聘任、束修數(shù)額、經(jīng)費開支、生徒管理、祭祀名單、迎送禮儀、考課方法、獎懲條例等。鄉(xiāng)紳捐籌資產(chǎn),以瞻師生。道光五年(1825)知縣徐清選、十七年知縣蔣啟敭率邑紳修繕。咸豐四年(1854)湘軍駐宿,門窗戶壁多折為薪,邑紳劉于潯與考棚局司事等重修。同治元年(1862)因硝局起火轟坍,再次修葺。前后有官紳捐房產(chǎn)于城內(nèi),稱東湖別業(yè)、東湖別墅。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建為南昌縣高等小學堂。
其它主要書院簡介 虎溪書院 位于江西新建。又稱虎溪精舍。唐代程天器建。天器曾官洪州刺史,即家于此,始置飛麟家塾(亦稱飛麟書院),延師教四方之士。宋嘉定間改名“虎溪”。四方子弟負笈來學者眾,江右人士推崇敬重。宋代程氏科第七世不絕,程顥曾來訪譜。元至元間有割私田千畝以贍來學者,虞集為之記。明郭正域《虎溪精舍序》云:“虎溪之學乃由晉而來,千余年而日以昌大,顧不信歟?”清代程氏家族重修。 秀溪書院 位于江西新建。宋太平興國四年(979)邑人鄧晏建。宋初,豫章郡學式新而典教之位尚虛,安撫使王明至,令訪老成博達者充之。鄧晏以精研《易》學,受命典教席,閱二載,當政迭勤獎薦,晏懇辭,獲命歸。諸生愿執(zhí)經(jīng)從之者眾,其昔日講學之易南精舍隘窄,眾學者請廣之,郡邑亦為之資費,晏乃度地創(chuàng)院,建崇禮堂,設孔子位,翼以顏、曾、思、孟,外困以門,周環(huán)以垣。王明題其額“秀溪書院”,以廣云集之眾。后其弟鄧武又建香溪書院。 雷塘書院 位于江西安義。又名雷湖書院。宋代洪氏世居于此,太平興國間洪文撫于居處建書院,以訓迪子弟,并招徠各處學者。以其南有雷塘,故名。至道間官府奏聞,太宗遣內(nèi)侍裴愈賜御書百軸,命有司修葺書堂以淑子孫。楊億有記稱:“潯陽陳氏有東佳書堂,豫章胡氏有華林書院,皆聚墳索以延俊髦,咸有名流為之記述。講道論義況力敵以勢均,好事樂賢,復爭馳而并鶩,宜乎與二家者鼎峙于江東矣!”直至元祐間(1086-1093),文撫裔孫洪師民重建,更名“招賢”。其妻兄黃庭堅曾來此講學。后廢。 正學書院 位于江西南昌。原名陽春書院。明宗室寧王朱宸壕建,欲以網(wǎng)羅文士,謀反朝廷。又以書院為別墅,在此“疊石成山,宮室臺榭,備極華麗,掘地數(shù)十畝為大池,夏時芰荷香馥,濠與諸妃盡日宴樂”(《西園雜記·上》)。李夢陽作《陽春書院記》。正德十四年(1519)朱宸濠起兵謀奪帝位,為王守仁所敗,然書院猶存。嘉靖元年(1522)曾于此試士,后毀于火。三十五年督學憲使王宗沐重建,改名“正學”。有崇迪堂、退食軒、燕休館、號舍等,庖寢圊湢,巨細咸具,“可容生徒數(shù)百十人”。“名以‘正學’者,所以別其學為圣賢不雜于他道云爾?!膘胫芏仡U、程顥、程頤。萬歷中禁毀書院,改為正學祠。十五年學使沈九疇重修,葺學舍120楹于祠之東西,另建道南祠、朱子祠、芳潤軒、講堂等,沈九疇自為記。清順治間改為貢院。 鐘陵書院 位于江西進賢。明正德七年(1512)提學副使李夢陽改福勝寺建,以進賢舊名鐘陵鎮(zhèn),故名。祠祀周敦頤,有明、通、公、溥四齋,東西廊屋,光霽亭、講堂、二門等建筑,又以南岳廟租并田以為經(jīng)費來源,夢陽為之記。萬歷十二年(1584)知縣林道楠改建于積善坊,后圮。三十年知縣黃汝亨遷于華蓋山白馬廟故址。天啟六年(1626)因魏忠賢廢天下書院,改為王公祠。清康熙十年(1671)知縣聶當世倡捐建于西門,紳民踴躍籌資。邑人饒宇栻《改遷鐘陵書院記》稱其規(guī)?!皦延谂f觀”。同治年間廢。 洪都書院 位于江西南昌。清道光十三年(1833)知府張寅改府學講堂及敬一堂而成。其資產(chǎn)及日常經(jīng)費均由地方紳民捐助。教學以應科舉考課為主,每年招生監(jiān)內(nèi)外正課各40名,外正續(xù)增12名(督學馮譽驥捐資增20名),童生內(nèi)外正課各22名,外正續(xù)8名(馮譽驥捐資增10名)。附課生監(jiān)100名,童附課80名。其升降視課試文章工拙而定。清末改為南昌府中學堂。 經(jīng)訓書院 位于江西南昌。清道光十年(1840)江西按察使劉體重以會城書院皆以制藝為課業(yè),欲提倡經(jīng)學,倡建書院于系馬莊。聘豫章書院山長黃爵滋兼主其事,事未竟而調(diào)湖北。二十三年按察使溫予巽又捐俸促成。該院仿胡瑗教法引導諸生鉆研經(jīng)解、詩賦,既讀經(jīng)書,又治實事,“集古今政事成敗為法戒”,造就通達之士。二十七年移建千家巷,書院存典銀近7000兩,按月1分行息,為師生束修膏火之資。帥方蔚、李退生、萬良及王棻曾先后設教于此。皮錫瑞自光緒十八年(1892)起,在此主講7年之久,以經(jīng)史辭章課士,申明微言大義,教人以經(jīng)學當守家法,解經(jīng)當實事求是,不當黨同妒真。教學因材施教、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嘗刊經(jīng)解文集為《經(jīng)訓書院自課文》。以其宣傳變法主張,為豫章書院山長及南昌城官紳所嫉。后以“附和康梁”遭到懲處。清末改為實業(yè)學堂。原址現(xiàn)為南昌八中。 孝廉書院 位于江西南昌。清光緒七年(1881)江西巡撫李文敏以省城有豫章、友教、經(jīng)訓三書院訓迪諸生,舉人獨無肄業(yè)之所,而粵、浙、閩各省皆有舉人書院之設,乃商諸紳耆,改建舊考棚為書院,集舉人肄業(yè)其中,以舉人別稱孝廉,故名。前為山長講席,后為齋舍36間。自此舉人與貢監(jiān)并課。其址今為南昌市第十八中學。 錄校制作:惡人谷珠樓 轉(zhuǎn)貼請注明 |
|
|
來自: 江山攜手 > 《對聯(lián)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