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迪生(1847—1931)是美國的“發(fā)明大王”。他一生的發(fā)明,正式登記的就有1300件以上,電燈、留聲機、電影攝影機等等,都是他的專利。然而,這位赫赫有名的大發(fā)明家卻未曾接受正規(guī)教育,沒有進過高等學府,上小學也只有三個月。他的“學生”時期是在家里度過的。 愛迪生的父親叫山墨爾,是一個文化不高的木工。母親名叫南希,當過小學教師,頗有教育孩子的經驗。愛迪生從小就喜歡觀察周圍事物,凡事他都要問個為什么。父親常常被兒子問得張口結舌,只好拍拍兒子的腦瓜說:“去,問你媽去?!?BR> 媽媽南希懂得孩子的心理,總是盡可能地給孩子滿意的答復,并啟發(fā)他再想、再問,不嫌麻煩。 愛迪生5歲的時候,他問媽媽:“雞把蛋放在屁股底下坐著干嘛?”母親放下手里的活兒,笑瞇瞇地告訴兒子:“這是雞媽媽在孵小雞。那些蛋在屁股底下暖暖和和的,小雞就會出來的。你看見的那些絨球似的小雞娃娃,都是雞媽媽這樣暖和出來的。”愛迪生聽著若有所思地問:“是不是把蛋放在屁股底下暖和暖和小雞就會出來呢?”“是的,孩子,是這么回事?!眿寢岦c頭回答。當天下午,愛迪生突然不見了。家里人急得到處找,結果,愛迪生在鄰居的庫房做了個“窩”,里面放了好些雞蛋,他一本正經地蹲在上面孵小雞哩!南希沒有因此責怪和取笑兒子。 愛迪生7歲開始上學。上學后,在學習上他總愛提一些問題。一次上算術課,講到2加2等于4時,愛迪生問老師:“為什么等于4呀?”老師回答不上來,以為他是個調皮鬼,存心搗亂,罵他:“糊涂蟲!” 當過教師的南希認為孩子好提問題,是求知欲強烈的表現(xiàn),只要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就有助于孩子思維的發(fā)展。她認為學校老師那樣對待孩子是錯誤的。一氣之下,她讓兒子休學回家,自己承擔起教育孩子的任務。春天,樹木抽出嫩芽,娘兒倆坐在屋前,邊曬太陽邊上課。夏天的夜晚,一面乘涼,母親一面給兒子講羅馬帝國的盛衰,講英國的歷史演變;人秋后,河蛙咕兒孤兒亂叫時,母親又教孩子讀《魯賓遜漂流記》、《悲慘世界》等古典文學作品;冬天,西北風打著呼哨兒,母子二人在屋里烤火,在化學和物理上用心思。南??吹綈鄣仙貏e喜愛物理、化學,又買了本《派克科學讀書》給他。這是當時的一本著名著作,里面講了許多物理和化學實驗,有簡單扼要的說明和詳細的插圖。愛迪生學習起來很起勁,凡是能做的實驗,都要自己親手做一做,做不成就不罷休。有一回,他看了氣球飛升原理,就讓小朋友奧池喝了一包“沸騰散”,心想沸騰就會冒氣,有了氣人就會升起來??墒菉W池喝了,肚子疼得險些出了事故。南希知道后,馬上送奧池到醫(yī)院搶救,并向其父母賠不是。事后她幫助兒子找到失敗的原因,沒有責怪兒子。還有一次,愛迪生在火車上做試驗5;起火災,差點闖下大禍,引起南希的憂慮。但她并不因此阻止孩子再做試驗,而是勸丈夫把家里的小閣樓騰出來讓給了兒子。工夫不負慈母心。愛迪生在母親的教育、支持和幫助下,刻苦學習,奮發(fā)向上,終于搞出了許多驚人的發(fā)明,成為發(fā)明家。 當孩子開始問有答案的問題時,你便知道他們長大了。 ——約翰·P·普隆姆 愛迪生幼年的故事,給了我兩個深刻的印象:一是科學要從小孩學起,二是科學的幼苗要像愛迪生的母親一樣愛護才能保全。 ——陶行知 培養(yǎng)獨立能力是父母的重要責任之一,但是,這種獨立能力的基礎要在幼兒時期奠定。 ——井深大 如果母親沒有堅強的意志和深厚的感情去“培養(yǎng)”,是絕對不可能把孩子培養(yǎng)成好孩子的。 ——井深大 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 ——羅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