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是個滿族人。他的父親是清朝皇宮的一名護軍,在八國聯(lián)軍侵略北京時不幸陣亡。當時,老舍只有一歲半,是母親一人把他從小帶大的。老舍先生的母親是一位勤勞的婦女,她愛干凈,桌面上從不留有灰塵,柜門總是擦得清潔明亮。她常常叫年幼的老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母親要澆花了,他就去取水;母親掃完地了,他就去撮土。慢慢地養(yǎng)成了他愛清潔、愛整齊的好習慣。乃至成名以后的老舍仍然保持著自己收拾屋子、取水澆花的習慣。而且他的每篇作品也從不潦草敷衍,總是整齊地書寫清楚。 老舍好客,待人極端熱情,有求必應。這些性格,也是母親傳給他的。他的母親會給嬰兒洗澡,會刮痧,會給孩子剃頭,會給小媳婦們絞臉,凡是她能做到的,都盡力去做??腿藖砹?不管手頭經(jīng)濟多么桔據(jù),也要設法弄點東西去款待。誰家有事要幫忙,她總是跑在最前頭。 他的母親要強、豪爽、硬朗。在兵荒馬亂之中,在刺刀下,在饑荒里,她挺身而出,為保護自己的兒女而承受一切艱難困苦。他也最肯吃虧,從不跟別人吵架。老舍繼承了他母親的性格。 在重慶的時候,他的生活相當清貧,但是老友相逢,賣了大褂,也要上一趟小館,盛情款待。 1938年,在武漢成立“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時,沒有地方,老舍出面去借;沒有錢,老舍 出面去募捐;有人被捕,老舍出面作保向國民黨政府要人,千方百計進行營救。老舍說:“我對一切人和事,都取和平的態(tài)度,把吃虧當作當然的。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和基本法則,什么事都可將就,但不能超過自己劃好的界限。我怕見生人,怕辦雜事,怕出頭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時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親?!?br> 母親的影響和樸素的教育,給老舍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他在記念母親時曾這樣說道: “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jīng)歷過起碼有百位教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并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每個家長既為己育兒,又為國教子;既當子女楷模,又為別的孩子作表率。這種社會性熏陶感染少年兒童的表率作用,是任何物質(zhì)東西都代替不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