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評價——學生成長的源點 我們成年人的自我價值來自于什么?來自于我們的工作。假如說你是個億萬富翁,別人怎么罵你是個窮光蛋,其實你心里連想都不用想。我有三五個工廠在那里,年收入幾千萬元,你怎么說我是窮光蛋,你怎么說我無能也沒有用,因為我的工作構成了我自我價值的來源。 但是,孩子是沒有工作的,他還沒有客觀的事物來證明他存在的價值。對于孩子來說,他的自我價值首先來自于他的爸爸媽媽對他的認可、欣賞、鼓勵、表揚和愛,其次來自于老師對他的認可、鼓勵、表揚和贊美。上了高中之后,學生可能會把自己的學習成績跟自我價值連在一塊兒,所以一旦上了高中,班級學習前幾名的學生,你不表揚他也沒事,因為學習好,他已經(jīng)開始自我價值了。他只要考好了,你咋說他也沒有用,反正他學得好,他已經(jīng)有了自我價值的管道。而初中以前,學生的自我價值來自于我們成年人對待他的態(tài)度,當你認可他、欣賞他、贊美他,他才能找到自我價值。有了自我價值這種東西,人才能向上發(fā)展,向善發(fā)展。 自我價值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把自我價值以0~100進行量化計算,如果一個人在內(nèi)心里,他的自我價值為0,這就是人自殺時的心理狀態(tài)。如果自我價值低于50,這個人的自我價值過低,他就會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自我價值只有成長到一定程度,他才能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他在內(nèi)心里是喜歡自己的,才能產(chǎn)生要學好的欲望。比如說要改掉一個人的缺點、毛病,你先得增加其自我價值。當他的自我價值增長到一定程度,他就會產(chǎn)生自我完善的欲望。有了自我完善的欲望,他會產(chǎn)生這樣一種心理狀態(tài):我要變得更好。這樣他才能正視自己的缺點、毛病,才有機會改掉自己的缺點、毛病。如果自我價值過低的話,他為了活下去,必須保住這個自我價值,這樣的話,他就會處于防御的狀態(tài),他根本不會聽你的批評。你指出他的缺點、毛病,他會處于一種對抗狀態(tài)。他的自我價值上升到了一定程度,他就開始放松了,就要求變得更好。 那么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呢?簡單的辦法就是鼓勵、表揚、贊美、承認學生,讓學生的自我價值持續(xù)上升,上升到了一定程度,他就會產(chǎn)生自我完善的欲望。他會認為,我是這樣一個好人,這樣一個優(yōu)秀的人,我的缺點、毛病會阻礙我的自我價值提升。我對這個缺點、毛病意識到了,我必須改掉它。于是他就產(chǎn)生了改掉缺點、毛病的欲望,他也就產(chǎn)生了要學好的欲望。我這次考了98分,我下次要考100分。如果考了38分的人,你讓他考98分,這是開玩笑,因為在他的自我價值體系中他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他根本做不到。只有自我價值上升到一定程度,人才能產(chǎn)生自我完善的欲望,才能產(chǎn)生學好的欲望、做好人的欲望。 如果一個老師明白了這一道理,就先別簡單地批評指責學生的學習成績,而是要先想辦法通過鼓勵、表揚、欣賞、贊美、承認等這些手段,把他的自我價值提升上來,讓每一個學生在你的班級里都能找到自我價值。有的學生勞動好,有的學生關心班級,有的學生數(shù)學好,有的學生英語好……你讓每一個學生在這個班級能夠待下去,學生就能找到自我價值,找到自己獨特的價值,只有自我價值上升到一定程度,他才能產(chǎn)生好好學習的欲望。 如果老師明白了這個教育原理——自我價值是人的成長源點,你的任務是增加他的自我價值——這樣當自我價值達到100的時候,也就是耶穌的心理狀態(tài),他就會博愛地對待每一個人。我們大部分普通人都在0~100之間,當一個人自我價值超過一半以上,這個人就開始發(fā)奮圖強,要使自己變得更好。懂得了這個原理,如果你想把一個后進的學生變成一個先進的學生,先要怎么做?你先要增加他的自我價值。首先體現(xiàn)在你跟他的關系中,老師在內(nèi)心里接納他、承認他、欣賞他的某些特質(zhì),然后學生找到了自我價值。當他把事做對,馬上表揚他,他的自我價值會持續(xù)上升,上升到一定程度,他開始要發(fā)奮學習,我要做好孩子,我要做好學生,我要遵守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按照人類社會的價值體系來評判我的行為。把他規(guī)范過來,他才能夠發(fā)奮學習,才能面對他的生活,進而克服困難,改掉他的缺點。 教育永遠是環(huán)境刺激的 所有教育人的行為,永遠是環(huán)境刺激,這是農(nóng)民所熟知的真理。 培養(yǎng)杰出人才的關鍵在于培植優(yōu)點 我們中國人兩千年來,在教育人這個問題上是怎么做的呢?兩千年來,我們傳統(tǒng)的觀點是什么呢?我們認為所謂教育人,就是先找他的缺點,然后通過批評改掉他的缺點,沒缺點了就完美了,完美了就杰出了。這個邏輯控制了中華民族兩千年。事實上,從來就沒有一個優(yōu)秀杰出的人是這么培養(yǎng)出來的,但是對于中國普通大眾,我們都認為這是基本邏輯。 我們傳統(tǒng)兩千年來,中國人的教育人的理念都是這樣的,你先盯在他的缺點上,然后通過批評改掉缺點,改掉缺點沒缺點了就完美了。這就相當于一個愚蠢的農(nóng)民,他種地不把注意力用在那個苗上,他沒有把心思花在種地上,種苗上。他天天干嗎呢?他到這塊地天天研究雜草。天天割雜草,割了一茬又一茬。他辛辛苦苦勞作了一年,到年底發(fā)現(xiàn)這塊土地要么荒蕪,雜草叢生,要么光禿禿一片,什么也沒有。他又開始抱怨了,他說,整整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竟然沒有收獲。這簡直太不公平了,其實他的方法完全錯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