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暑已至,與天氣同步升溫的還有學校的生源壓力問題。 相信很多地方的學校都存在著這樣的困境。古語有言: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但是,如今的學校和學生,兩者誰謂之皮,誰謂之毛呢?照眼下看來,倒很像是學校對學生的依賴性更強一些。如今的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所以,對于孩子的教育投資,很多家長的態(tài)度也往往是“不差錢”,只希望給孩子提供盡可能優(yōu)越的受教育條件。 其實,很多學校在對待生源問題上都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huán):因為要擴充生源,所以就不擇手段地將學生攬入學校中,而且不惜將所有教職員工都推到招生的第一線去。這樣做的結果卻是:學生即使被招進來了,也未能長期留得住。學校的優(yōu)秀學生更是鳳毛麟角,以至于升學率提不上去,生源又將陷入更大的危機之中。同時個別行為習慣差的學生,因為被學校像“上帝”似的“供著”,不舍得丟棄,又不能對其施以有效的教育,從而導致班風、校風進一步惡化。 所以,我覺得,學校的力量不應該用在“走出去,把學生拉進來”上,而應該用在“內強素質,吸引學生走進來”上。那么,學校應該拿什么來吸引學生呢?我覺得,學校應該站在學生家長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家長看重的是什么?是學生的成績,是學校的升學率。在這兒,我想說明一下自己的觀點:大家不要一提學生的成績,一提升學率,就馬上想到這與當前實施和推進素質教育的提法相悖。我覺得,重視對學生的文化知識的教育到什么時候都不為過,關鍵在于我們的做法,即是采取什么樣的方法、手段來讓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考試分數(shù)。那種一味地為提高學生成績而不管不顧學生身心健康的做法是極不可取的,但是通過科學而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境下完成自己的學業(yè),并獲得學習的興趣,掌握學習方法和保持持久的學習動力,這不能不說是教育的理想境界。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在提升教師的素質方面狠下一番工夫了。 學校真正可以吸引學生的,是她的內在軟環(huán)境,而那種把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都消耗在通過三寸不爛之舌把學生哄勸到學校來的做法,無異于舍本逐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