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陳恭尹《隸書張九齡感遇詩》原帖高清
![]() 陳恭尹《隸書張九齡感遇詩》,縱27.2厘米,橫20.7厘米。翰墨軒藏。 陳恭尹(1631-1700),字元孝,初號半峰,晚號獨漉子,又號羅浮布衣,廣東順德縣(今佛山順德區(qū))龍山鄉(xiāng)人。其父陳邦彥為明末嶺南抗清主力,與陳子壯、張家玉一起,被尊為“嶺南三忠”。他的父親于戰(zhàn)敗后被清軍俘獲并處死,全家除陳恭尹僥幸逃走外均同時遇難。其后,他為報家仇而參加反清斗爭,后潛居家鄉(xiāng)專致讀書達十幾年之久,移志于詩詞歌賦的創(chuàng)作,與友人結成詩社相互唱和,被時人稱為“嶺南七子”。陳恭尹的詩尤擅七律詩,為詩壇所推崇。他提出詩歌貴在創(chuàng)新,求新于性情而不必求新于字句,求妙于立言而不必專斯于解脫的見解,反對盲目崇古與擬古。他的詩大多以感懷身世,矢志抗清、反映民疾及描述嶺南風物為主題。晚年雖多與清廷權貴唱酬,但始終不肯出任新朝的官職。他為其居所取名“獨漉堂”,以暗喻家仇未報,匡復之志未滅之意。晚年,陳恭尹在廣州育賢坊建小禺山舍,以遺民身份終老。康熙三十九年(1700),病逝于廣州,葬于市郊祥云嶺南麓。著有《獨漉堂集》,與屈大均、梁佩蘭齊名,史稱“嶺南三大家”。 又工書法,他的隸書書法為清初獨步廣東的第一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