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襄陽城有六座城門,明代知府萬振孫將其分別命名為東門“陽春”、南門“文昌”、西門“西成”、小北門“臨漢”、大北門“拱宸”、長門“震華”。這一名稱在清代繼續(xù)沿用,但同時在原有城門的基礎(chǔ)上,又增設(shè)匾額,內(nèi)容上對城門的名稱加以引申闡釋,形制上則增添了城門的恢弘之氣,與城門、城樓共同構(gòu)成莊重典雅的氣象。 小北門是保存完好的六大城門之一,又稱臨漢門。高懸兩塊木匾“漢沔津梁”“北門鎖鑰”。 圖為城內(nèi)看到的臨漢門 小北門城樓建筑在拱券式城門洞上,城樓四柱三間,重檐歇山頂,七檁抬梁構(gòu)架,磚木結(jié)構(gòu),為清代建筑。小北門城樓具有北方建筑的穩(wěn)重、渾厚之風(fēng),又兼南方工藝的靈動、飛揚之氣,而脊吻、飾件則多采用襄陽地方傳統(tǒng)工藝。城臺長13.75米、寬22.6米,外有垛墻,內(nèi)有女兒墻,臺西側(cè)有蹬城馬道。 圖為小北門城磚 圖為攝于七十年代的襄陽小北門 小北門是襄陽古城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小北門并不“小”,從其位置看,應(yīng)該非常重要,因為它與譙樓、鐘鼓樓、昭明臺等均處在襄陽城的中軸線上,出南門即勾連荊襄古道。小北門的東邊是大北門(拱辰門),西鄰夫人城,南接北街和昭明臺,是襄陽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為夫人城 小北門之外,即是長江最大的支流,長約1577千米、流域面積15.9萬平方千米的漢江。 圖為漢江對岸看到的小北門 沿江向東不遠(yuǎn)便是小北門碼頭。襄陽城外的小北門古渡口、鐵莊碼頭、官廳碼頭乃襄陽之咽喉,北聚川北、陜南、豫西南之舟,南匯江湖、湘沅之船,商埠碼頭,水陸聯(lián)運。自古就有“一口鎖方城”之說。 圖為小北門碼頭 圖為纖夫舊照 圖為過去的運輸工具帆船 ![]() 圖為現(xiàn)代化的渡輪,2元一位,送到對岸的碼頭 ![]() 圖為渡輪駕駛員 ![]() 圖為對岸的大碼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