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送高三十五書記》 題注:高適,渤海人。解褐為封丘尉,不就??陀魏游?,哥舒翰奇之,表為書記。 崆峒小麥?zhǔn)?,且(一作吾)愿休王師。請公問主將,焉用窮荒為①。 饑鷹未飽肉,側(cè)翅隨人飛。高生跨鞍馬,有似幽并(一作并州)兒。 脫身簿尉中,始與捶楚②辭。借問今何官,觸熱向武威。 答云(一作言)一書記,所愧國士知。人實(shí)不易知,更(一作尤)須慎其儀(一作宜)。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旌麾(一作旗)。此行既特達(dá),足以慰所思③。 男兒功名遂,亦在老大時。常恨結(jié)歡淺,各在天一涯。 又如參與商,慘慘中腸(中腸安不)悲。驚風(fēng)吹(一作飄)鴻鵠,不得相追隨。 黃塵翳沙漠,念子何當(dāng)(一作時)歸。邊城有馀力,早寄從軍詩。 按:① 積石軍每歲麥?zhǔn)?,吐蕃穫之,邊人呼為吐蕃麥莊。天寶六年,哥舒翰掩擊大破之,后不敢復(fù)至。八載,又克其石堡城。然自此用兵河西不已,故追言戒之,欲適告翰也 ② 唐簿尉有罪,輒受鞭韃 ③ 一作亦足慰遠(yuǎn)思 【注釋】 ?、籴轻?,山名,位于臨洮,隸屬于河西。休,休兵。王師,指唐朝軍隊(duì)。((唐書·領(lǐng)部阻止盡。時高季節(jié),詩人卻希望能夠休兵息民,早日停戰(zhàn)。 ②公,指高適。主將,指哥舒翰。窮荒,指貧瘠邊遠(yuǎn)之地。天寶八年(749),哥舒翰攻打吐蕃的石堡城,士卒為之死者數(shù)萬。 ?、垧圍?,比喻高適?!短茣じ哌m傳》中記載,高適家貧,客居于梁宋之間,曾一度以求丐取給。側(cè)翅,傾斜著翅膀。 ?、芸绨榜R,指從戎。幽并,指幽州和并州,在今天的河北和山西之地,那里為古代的燕趙之地,民俗以慷慨任氣著稱,善騎射,多出健兒。這兩句是說高適跨著鞍馬,如同幽并之地的健兒一樣豪邁。 ?、荼∥?,指封丘縣尉,高適最初所做的官。捶楚辭,告別鞭撻他人的事情,也就是辭別這個官職,作為書記,無須再鞭撻人民。 ?、捱@兩句是杜甫設(shè)為問答。觸熱,指冒著炎熱。武威,郡名,在今天的甘肅省武威市。 ⑦這兩句是高適的回答。國士知,指以國土相知,而非以眾人相待。國士,國中才能杰出超眾的人。高適客游河西時,哥舒翰見而異之,便以之為掌書記,并且以國士相待。由此可見哥舒翰對高適有知遇之恩,高適對哥舒翰也十分信賴。 ?、噙@兩句話是杜甫對高適的規(guī)誡。因?yàn)槎鸥Ω缡婧驳目捶ê透哌m很不同,而高適為人豪放粗獷,所以便關(guān)照他要對自己的儀表舉動加倍小心謹(jǐn)慎。慎其儀,慎言慎行,謹(jǐn)慎從事。 ?、徇@兩句是鼓勵的話。高適一向志在封侯,常常言及“公侯皆戰(zhàn)爭”,但他一直到現(xiàn)在依然還只是一個書記,所以杜甫鼓勵他說,只需你在軍府中熬上個十年八載,自然就能夠成為主將,掌握指揮的大旗了。幕府,指將帥在外的營帳,因?yàn)檐婈?duì)中居無定所,經(jīng)常以行軍途中所搭的帳篷為府署,所以就稱“幕府”。軍麾,指指揮所用的軍旗。 ?、馓剡_(dá),特別突出,前途遠(yuǎn)大。 11、這兩句是對高適的寬慰之語。功名遂,功成名就。老大,這時高適的年齡已經(jīng)是五十多歲了,所以說是“老大”。 12、結(jié)歡淺,剛相聚卻又要分散,所以說“結(jié)歡淺”。 13、參與商,指參星和商星,這兩顆星此出彼沒,永無相見之時,以參商二星的不相見來說明分手以后就難以再得相見。 14、這兩句是說自己不能和高適同往。 15、這兩句是說高適此去便很難再次回來。翳,遮蔽、遮掩。何當(dāng),何時。 16、邊城,指高適的所在地,用來代指高適。這兩旬是對高適的殷殷寄語,希望他在邊城有時間的時候,早點(diǎn)將其在軍中所寫的詩歌寄來給我。
評注) 《唐詩鏡》: 肝膽批露,語氣壯往有馀。 《杜臆》: 起四句云:“愿休王師”、“焉用窮荒”,才是正論。故知前首(按指《投贈哥舒開府翰》)贊翰非由衷語也。“主將”即翰也。高系相知。故送別詩悃款周悉,用情特至。 《義門讀書記》: 無窮轉(zhuǎn)變起伏?!昂萎?dāng)時”、“有馀力”應(yīng)“休王師”無跡(“念子”二句下)。 《杜詩詳注》: 天寶之亂,由當(dāng)時黯武所致,公已先見其兆矣。高為書記,軍事皆得參謀,故以休兵息民告之?!顿浉缡驸拧吩娤葟某グl(fā)端,《寄高書記》詩先從主將發(fā)端、起局正大。末結(jié)送別之意。方聚而散,故恨“結(jié)歡”之淺,別難復(fù)聚,又有“參商”之感?!绑@風(fēng)”二句,己不得往;“黃塵”二句,高不能來,寄詩以相慰?!皬能娫姟保詰?yīng)記室交情。 《讀杜心解》: 送高入哥舒幕也。送幕客而帶及主將,入手得體。且設(shè)為商榷之詞,以諷窮兵之失,其味油然而長?!梆圍棥币韵隆薄⑷敫邥?。哀其志,敘其行,戒其慎周旋,祝其大建樹:凡四層。末段十句,見送之之情?!ㄖ笨磥?,時事憂危之情,朋友規(guī)切之誼,臨歧頌禱贈處執(zhí)別之忱,德然具見于此詩。 《唐宋詩醇》: 送書記,卻從主將發(fā)端,設(shè)為商略,以諷窮兵之非,立言有體;中陳規(guī)戒,末致纏綿,詞意并到。 《杜詩鏡銓》: 蔣云:慣截取中幅語作起句,最見突兀。先作一比(“饑鷹”句下)。張?jiān)疲簩懜邚娜盅b刺,似贊似嘲(“高生”二句下)。問答亦本樂府體(“借問”二句下)。觀詩直有家人骨肉之愛,公于同時諸詩人,無不惓惓如此。
【題解】 這組詩大概是寫于天寶十一年(752)。曲江,又名為曲江池,是漢武帝時建造,因?yàn)槠渌魍疝D(zhuǎn)曲折而得名。開元年間,玄宗對其大加修整,一時成為游玩的勝地。曲江風(fēng)景優(yōu)美,南有芙蓉苑,西有杏園以及慈恩寺。 杜甫在長安一直蹇舛不得志,他曾先后兩次參加科舉考試,滿腹才學(xué)的他卻兩次皆落第。后又獻(xiàn)賦,雖得玄宗賞識,卻仍未能得官,天寶十一年(752)又參加應(yīng)詔,同樣也未能如愿。仕途上的坎坷失意,讓杜甫悲憤滿懷,便在天寶十一年(7 5 2)秋游玩曲江時寫下了這組詩作,以抒發(fā)悲憤。 全詩共三章,每章都是七言五句,且都是在第三句作頓,很有特點(diǎn),此形式為杜甫的獨(dú)創(chuà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