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責任編輯:譚曉鵬 時間:2015-06-19 平度的山會和廟會歷史悠久,分布較廣。據《平度縣志》載:清代,平度州有大小山會23處,會期一般在春季的三、四月和秋季的九、十月間,每年舉行兩次。民國時期承襲清制,山會頗盛。解放后,人民政府亦重視發(fā)展山會,逐漸改山會為騾馬大會,亦稱物資交流會。建國后,全縣各種山會(物資交流會)發(fā)展到70多處,每年共舉行山會200多次。僅平度城內就有山會十余處,其中城區(qū)較大的山會是農歷十一月初八的東關山,建國前會期連續(xù)8天,建國后改為5天。趕山會的人數多達7—8萬人次,物資豐富,品種多樣,趕山者除周邊縣區(qū)外,還吸引青島、煙臺、濰坊等城市商販前來設攤買賣。其它山會規(guī)模略小,形式類同?!拔幕蟾锩逼陂g,全縣山會曾一度全部關閉。1979年重新開放后,隨著經濟的繁榮,山會又逐步活躍起來。改革開放后的山會被賦予新的含義,各地利用傳統(tǒng)山會模式,進行廣泛的商品物資交易活動,故又稱“物資交流會”。據1985年平度城內的一次山會調查記載:趕山會的人數達十余萬,除國營商業(yè)、供銷社商業(yè)、集體商業(yè)外,趕山會的個體商業(yè)和攤販達4500戶,交易的商品品種達6000余種。 廟會,又稱“廟市”。廟會風俗與道教廟觀以及佛教寺院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它又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逐步發(fā)展、完善和普及。廟會的歷史由來已久,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道教也逐漸形成。佛道兩教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生存競爭,在南北朝時都站穩(wěn)了腳根。在唐宋時,達到了各自的全盛時期,出現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動。如圣誕慶典、壇醮齋戒、水陸道場等等。佛道兩教在寺廟、道觀的修建,爭取信徒和招徠群眾等方面展開了激烈競爭。為此在宗教儀式上都增加了媚眾的娛樂內容,如舞蹈、戲劇、出巡等等。為了爭取群眾,佛道兩教常常用走出廟觀的方式擴大影響。這些競爭活動,不僅大大增加了活動本身的吸引力和熱鬧程度,也使這些活動中的商貿氣息隨著群眾性、娛樂性的加強而相應增加。在宗教界及社會各界的通力協助下,使廟會活動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但廟會的真正定型和完善則是在明清直至近代。早期的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增加娛樂性活動并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這時的廟會又稱為“廟市”,成為集市的一種重要形式。平度的廟會通常附著較大的自然村,廟會期間常伴有搭臺唱戲、耍獅舞龍、跑高蹺等慶典娛樂活動和婦女們焚香燒紙、念佛頌經、祈禱神靈、祭奠上蒼等民間宗教活動,開展以當地特產和季節(jié)物產為主的商品交易。平度較大的廟會主要有古峴朱毛城廟會(農歷正月十六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大澤山廟會(農歷三月十八日至四月十八日)、萬家玉皇廟廟會(農歷四月四日、十月十四日)、云山廟會(農歷三月三日、四月八日、十月一日)、豹竹澗廟會(三月三日)等等。 玉皇廟廟會就是一處歷史較長且比較典型的廟會。玉皇廟坐落在萬家鎮(zhèn)小綦家村南首,其所在地古稱“九龍口”,原為半島腹地重要陸路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該廟會歷史上遠近聞名,民國以前,趕會者不僅來自省內,西至太原,北至大連,南至江浙,都有商賈在此云集。廟會也稱山會,當地百姓把趕廟會又叫做“趕山”。玉皇廟每年共有四個廟會日。即:正月初九日(玉皇大帝張堅的生日),四月初四日(佛教文殊菩薩的生日),六月二十四日(副玉皇關帝爺的生日),十月十四日(三元下降的日子)。 四個廟會日中,有兩個小會,兩個大會。正月初九日和六月二十四日是小會,趕會的一般數千人,多為本地香客。四月初四日和十月十四日是大會,趕會的至少數萬人,都是本地和外地的香客及生意人。每逢大會,各地商販提前一周就來搶占攤位,唱戲的、耍雜技的、出租兒童玩具車的等前來占地搭棚。到了山會當日,廟前廟后,街道之上,到處貨棚林立,飯攤遍布,各式各樣的土特產和傳統(tǒng)工藝品,如木、竹、鐵制品、日用百貨、食品果蔬、草藥、書畫……等應有盡有,看熱鬧的,購貨物的,賣土特產的,做客的,如蜂擁云集,人山人海。玉皇廟大門內外,香客絡繹不絕,香火旺盛,盛況空前。每逢廟會日,周圍村莊的村民則提前備足酒飯,迎親朋、會戚友,不亦樂乎? 玉皇廟的事務,自古以來,由道教徒掌管,之所以把佛教文殊菩薩誕辰日也定為廟會日,其原因一是嶗山為道教全真派的發(fā)源地,王重陽創(chuàng)立全真教,從一開始就主張道釋儒三位一體,其關系好比“荷花、綠葉、白藕”。這樣做,正體現了佛道一家,互相包容。二是體現了對山西商賈的尊重和歡迎。由于當時來這里做買賣的山西人很多,他們受五臺山佛教影響很深,文殊菩薩又是在五臺山成道的,在他們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 另外,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二日是財神會(節(jié)),這天原是民間商販等生意人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發(fā)財致富的愿望越來越強烈,近幾年的財神會(節(jié)),已不單是生意人的節(jié)日,就連不做生意的普通人家為圖吉利,在這一天也都爭相包餃子、放鞭炮,加入了“財神會”的節(jié)慶行列,使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愈加紅火。有的商家甚至還采用舞龍耍獅、祭拜財神等更為隆重的方式慶賀節(jié)日。 (選自陳傳瑜編著《平度文化概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