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喘傷寒發(fā)喘,有邪在表者,有邪在里者,有水氣者。在表者,心腹濡而不堅,外證無汗,法當汗之。在里者,心腹脹滿,外證有汗,法當下之。其水氣者,心下怔忡,是以有青龍湯之證?;蜃⒋?,汗出而喘,宜發(fā)之。雖然,喘特病之常也。其或直視譫語,汗出發(fā)潤,身汗如油,皆不可治。 太陽病,無汗而喘,麻黃湯。 陽明病,汗出,不惡寒,短氣腹?jié)M,潮熱而喘,小承氣湯。 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不可下,宜麻黃湯。 誤下太陽,利不止,脈促,有汗而喘,葛根麻黃黃芩湯;無汗而喘,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水氣喘咳,乃太陽汗后飲水多而水停心下,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仁;小腹痛者,去麻黃,加茯苓。陰病喘促者,反陰丹。 
 氣逆氣逆者,氣自腹中時時上沖也。蓋因太陽病,下之,表邪乘虛傳里,里不受邪,則氣逆上行,仍在表也,當復汗之。厥陰客熱,氣上沖心,此熱在里而氣上也。若病如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又動氣發(fā)汗而氣上沖者,此正氣虛而氣逆也,當根據(jù)法調(diào)治之。脈沉緊者,不可汗。 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不上沖者,不可與之。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浮微,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此為胸中寒,瓜蒂散吐之;脈微者,不可吐。吐則心口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jīng),身為振搖,茯苓白術(shù)桂枝甘草湯。 動氣,發(fā)汗,氣上沖者,李根湯。病后虛羸少氣,氣逆,吐者,竹葉石膏湯。 
 短氣短氣者,呼吸短促而不能相續(xù)也。《千金方》云少氣不足以息也?!督饏T要略》曰∶短氣不足以息者,實。大抵心腹脹滿而短氣者,邪在里而為實。心腹濡滿而氣短者,邪在表而為虛。又有停水心下,亦令短氣,隨證攻治,無不愈矣。 短氣潮熱,腹?jié)M而喘,此為外欲解而里欲實,大柴胡湯,小承氣湯。 風濕相搏,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其邪在表,甘草附子湯。 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短氣,小半夏湯。 身涼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此表解里有水,十棗湯。 誤下太陽,短氣煩躁,心中懊 ,便為結(jié)胸,大陷胸湯及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