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前必看: 1、本文內容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買賣盈虧自擔。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2、發(fā)送的廣告軟文,僅僅是普通廣告而已,就像報紙或電視廣告一樣,是否交易或關注由大家決定。 --------------------------------- 在資本市場的歷史長河里,證券是其發(fā)展中最具代表性的產物。從17世紀初,世界上第一個證券交易所誕生至今,已有400余年的歷史。對證券投資者而言,投資分析則成為它們的必修課程。在近現代證券市場中,投資分析從早期的投資理論,至近代的經典投資理論,以及當代的投資理論。作為中小投資者,由于對基本面分析的欠缺,以致技術分析成為多數人的選擇。其中道氏理論是市場技術研究的鼻祖,而MACD則是當前運用最為廣泛的技術指標。 MACD,全稱指數平滑異同移動平均線,1979年由查拉爾·阿佩爾提出,主要利用MA(移動平均值)的背離與合向來顯示價格趨勢,屬于滯后指標的一種。下面我們系統的來了解其用法: 一、基本概念 與多數技術指標類似,以金叉代表買入信號,死叉代表賣出信號。如圖(一)所示,白線DIFF上穿黃線DEA為金叉,同時柱體MACD由綠變紅,表示由空頭開始轉向多頭;反之則為死叉,同時柱體MACD由紅變綠,表示由多頭開始轉向空頭。由于MACD具有滯后性,在其買入或賣后都難以是最低或最高位,所以只將其定義為中期趨勢買賣指標。 二、零軸金叉 在【基本概念】中講到MACD金叉為買入信號,但在實際運用上要將金叉更具體化,特別是在股指的運用上。如圖(二)所示,當股指出現金叉后的三天內(以金叉出現計第一天),卻出現持續(xù)的調整。對于此類金叉出現有一前提條件:金叉的出現為MACD在紅柱時死叉后的第一個在綠柱出現的金叉,簡稱為零軸下的首次金叉。于是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零軸下方的首次金叉常是換檔下跌信號,而并非立即入場信號。對重倉者而言,或是不錯的高拋的機會。同時由于市場處于金叉區(qū)域,意味著調整后將迎較好的低吸機會。由于個股較為活躍,此方法主要應用于大盤的判斷。 三、頂/底背離 背離,同金叉一樣,也是多數指標具備的共性。由于MACD本身定義為中線指標,當期出現背離時成功率較高。如圖(三)所示,當股價不斷創(chuàng)出新高并且在高位震蕩時,MACD指標中各參數卻持續(xù)走低,呈現頂背離形態(tài),此類股則應在二次死叉后堅決減倉或出貨。特別是當其背離出現更多時,意味著風險越來越大。 如圖(四)所示,在股價跌破前低后,MACD指標再次金叉的參數,明顯高于上一金叉,表示當前處于底背離形態(tài),將有利于股價上漲。在實際操作中,應注意以下事項:1、股價必須復權,否則指標容易失真;2、對于停牌階段的個股失效;3、漲跌停指標失效。對穩(wěn)健投資者來講,這類方法較為適用。若加上短線熱點概念,其效果更佳。 四、凹型理論 作為滯后性指標,在實際使用中常會讓短線投機者進入誤區(qū)。比如金叉時入場后立即死叉,死叉賣出后立即又金叉,使其把握難度較大。在研究中發(fā)現,其實這類形態(tài)也有跡可循。 如圖(五)所示,在MACD死叉出現后,三天內立即出金叉信號,隨后股價便一路上升并創(chuàng)出上一平臺高點開始走出上升趨勢,類似市場的中“空翻多”。對個股而言,若其出現死叉調整,投資者則可參考底/浮方法,率先減去浮倉回避風險。剩下的浮倉則可參考常用的上升趨勢線30日均線或智能輔助線,關注其死叉后的三日內(以死叉出現計第一天)能否再次金叉。由于走出反轉行情需要突破平臺,則可同時參考流動資金方便判斷是否具備向上突破的能力。從形狀來看呈現“凹”型,于是將其命名為【凹型理論】。 如圖(六)所示,同理,當MACD金叉后,三天后立即出后死叉信號,此意為“多翻空”。一般情況下,此類股則容易跌破前期平臺,創(chuàng)出新低。對個股而言,若其金叉后立即出現死叉,則應堅決出貨,等待其跌破前低后是否具備再次低吸機會,此形態(tài)則呈倒凹型,也是凹型理論的一種。由于目前A股仍以單向交易為主,所以倒凹型在作空機制中運用較為廣泛,如股指期貨、商品期貨等。 通過以上內容,可以將凹型理論解釋為:一般情況下,凹型口以3日內形成有效。正向凹型口形態(tài),會破上一輪反彈高點;而反向凹型口形態(tài),則會破上一輪反彈低點。特別是在個股應用時,一定要配上其它組合指標,參考底/浮倉原則。 一個指標能夠被投資者廣泛所接受,必定有其存在的價值?;蛟S你曾因它而懊惱,或許也會因它而興奮,這也是每個投資者的必經之路。在A股20余年歷史中,中小投資者一直是弱勢群體,在沒有完整的基本面分析,也沒有可靠的內幕消息面前,技術分析則成為最好的保護傘。世上雖沒有完美的技術,但是通過前人的總結,不斷汲取經驗,最終在證券市場中至少得能學習保命的方法。MACD作為眾多基礎指標中的一員,或有更多的使用技巧。在品味資本市場的同時,尋找適合自己的指標及用法,方能在那10%的份額中占有一席! |
|
|
來自: 海派書鄉(xiāng) > 《股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