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詞世界》2011年第三期 卷首語郭云
   淺談詩內(nèi)功夫與詩外功夫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詩內(nèi)功與詩外功在我國古典詩詞發(fā)展史上一度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尤其在宋代幾乎到了針鋒相對的地步,以致影響到宋以后的各個朝代。
 所謂詩內(nèi)功,即炫耀書本知識,以文為詩。如同嚴羽在他的《滄浪詩話》里批評的:“近代諸公乃作奇特解會,遂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夫豈不工,終非古人之詩也。”其主要代表人黃庭堅講到:“老杜作詩……無一字無來處?!薄肮湃四転槲恼抡撸婺芴找比f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保ㄊ捜A榮《中國古典詩學理論史》)重說理,輕抒情,重死法,“不問興致,用字必有來歷,押韻必有出處”重用典等便是詩內(nèi)功的主要表現(xiàn)。
 所謂詩外功夫,陸游在總結(jié)他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時講:“詩材滿路無人取”,“村村皆畫本,處處有詩材”。楊萬里也有不少論述:“閉門覓句非詩法,只是征行自有詩”,“哦詩只道更無題,物物秋來總是詩”。(蕭華榮《中國古典詩學理論史》)這些論述都強調(diào)了詩材的來源和感物興情。嚴羽更是旗幟鮮明獨樹一幟,在他的《滄浪詩話》中提出“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薄氨境松欣矶∮谝馀d,唐人尚意興而理在其中。”主張理在詩中反對用詩來純粹論理。
 這就是說,詩要做到“動天地,感鬼神”,“文已盡而意有余”的境界,不是靠書本能獲得的。這顯然是指自然之景物,人類的社會活動,詩人的生活實踐是詩之素材淵源不斷的源泉。
 姑且不多談古人之論,今人作詩一方面如何正確吸取古人的經(jīng)驗,更重要的要站在時代的峰巔上正確處理好兩者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無論從藝述角度看還是從哲學角度看以及從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看,兩者都不是對立的,而是互為作用,互為影響,互為推動。我們應積極提倡多讀書讀好書。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依然有其積極的意義。但是讀死書,把書本知識作為教條,固守陳規(guī),詞有出處,炫耀文才,議論法理等不僅違背了做詩的審美規(guī)律,也背離了讀書的宗旨。我們提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把讀書與行統(tǒng)一,理論與實踐結(jié)合。
 詩屬于想象藝術,是通過詩人的語言藝術對生活、社會、自然的景物,用比興等藝術上的加工,把詩人的感情融匯其中,塑造出一個新的意境(境界)還原于讀者,感染讀者,打動人們的心靈,這便是詩的功效,是“感物吟志”、“吟詠情性”、“詩言志”的本質(zhì)特征。當代學者錢鐘書先生講過:“理之在詩,如水中鹽,蜜中花,體慝性存,無痕有味,現(xiàn)相無相,立說無說。所謂冥合圓顯者也”。
 我們一定要把握好詩內(nèi)功與詩外功的有機聯(lián)系,堅持形象思維創(chuàng)造出如同陶公《飲酒》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泵飨妒至睢罚骸吧?,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钡囊饩成钸h,耐人尋味的佳句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