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暑假在美國西岸S校里某個研究中心做研究助理。這是我來美國讀了兩年本科第一次在美國找到實習。這個實習由兩個部分組成:在中國做田野調(diào)查半個月,然后在S校待半個月到一個半月(時長因人而異)。在網(wǎng)站上,這個實習的要求是大二以上,并要交求職信、寫作樣本、簡歷和成績單。 開始實習后大家互相介紹,我很驚訝居然八個人的實習組里竟然有四個高中生。 這些高中生都來自美國的“magnet school',也就是最好的學區(qū)的重點高中。他們的能力都不錯。雖然中文水平差強人意,但基本的我們這類實習生要打雜的事情都能干好。即便如此,我還是難免驚訝,為什么高中生都能來參加這種實習? -A和B是兩個美國男生,雙胞胎。他們父親是S校校友,做生意的??礈柿酥袊陌l(fā)展趨勢,他們的父母很希望自己的孩子會中文,于是從小學六年級到高中,每三年就舉家去中國住一年。他們聯(lián)系了我實習的這個單位在中國的對接單位(中國人看到外國人一般都比較好說話),介紹他們的孩子進來了。他們這兩天專門參加S校的校園參觀旅游團。我很好奇,他們已經(jīng)來過S校無數(shù)次,估計比導游摸得還熟,為什么還要參加?他們說,這樣花名冊上會有他們的名字,他們申請大學的時候可以寫上這點,體現(xiàn)興趣。此時旁邊一個S校本科生說,這個沒用,因為誰對S校沒興趣??? -C是一個美籍華裔男孩,在加州一所理科見長的重點高中就讀。他自己創(chuàng)建了一個社團,旨在幫助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這樣一個略微虛妄的目標,要怎么實踐呢?不得不說,這個男孩的組織能力不錯。他的團隊設計了一系列創(chuàng)造力課程,宣傳、美工都做得很好。但是沒有受眾,再好的想法都沒法實踐。他的父母專門聯(lián)系國內(nèi)的關系網(wǎng),讓他們在國內(nèi)某重點高中上了一周的創(chuàng)意課。這個高中生團隊橫跨太平洋來上課,既體現(xiàn)社會責任感,又體現(xiàn)資源運用能力,正中美國大學申請的下懷。 上完課,C就來我們團隊實習了。他去年通過父母的關系,已在這里實習一年,今年又一次“續(xù)約”,末了,他不忘當著我們的面和中心老大要了封推薦信。有意思的是,去年他做了格外多額外工作,剪輯了好幾個視頻,而今年連照片都拍得不多。他自知明年不會再來(因為其志不在研究,而在于推薦信),養(yǎng)精蓄銳起來,不得不說頗為厲害。 -D女可以說是最牛逼的。她才高一,九九年的。這樣一個“孩子”也來實習,一開始確實讓我震驚。她也頗無城府,一來就告訴我們自己的爺爺是S校教授,父母是H校校友,祖輩聊天時說起,就讓她進來了。 D女實習晚來了兩天,原因是她父母帶她在東南亞周游四五國后,最后幾天還想多去一個國家。我們在S校經(jīng)??吹礁鞣Nsummer camp,D看到好好給我介紹了美國的summer camp傳統(tǒng):各式各樣的夏令營——電腦、各式、發(fā)明、各種學科……已然形成產(chǎn)業(yè)。對于沒有暑假的父母,把孩子塞到各種夏令營可以省一份心。不必擔心自己的孩子在電視和上網(wǎng)中浪費時間,又可以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讓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但是,這些夏令營大多數(shù)都是收費的,有的還價格不菲。雖然有時候有的夏令營聲稱有經(jīng)濟補助,但是這個信息(在我看來)很難傳達給真正需要的人。最終能參加這種夏令營的,還是以中產(chǎn)及以上,在特定學區(qū)的孩子為主。D前兩天實習結束,去參加跑步夏令營了。 在實習的大學生中,除了我以外,還有一個S校的本科生,一個東岸某不錯的文理學院M校的本科生,以及一個中等綜合大學O校的本科生。S校本科生一直在這個中心工作,暑假也只是“續(xù)約”,M校本科生是通過本校特別項目選拔進入,我是自己申請進入,O校的女生的祖輩似乎也和S校有些關系,所以她得以“免試”。 這兩天,又新來了一個女生,她的父母為她的教育費的苦心,真是刷新我認識的上限。 稱她為E好了。女生E現(xiàn)在在東岸有名的某私立高中就讀(這個學校每年學費將近五萬美元,同時,因為它量產(chǎn)常春藤學子,所以是所有有錢人的孩子都向往的目標)。女生的爸爸是美籍華裔、母親是中國人。他們很早就設定好了要讓這個女生成為雙語、雙文化的國際人才的目標,在女生在美國讀到六年級后舉家遷到上海,把女生塞進了上海非常好的一個初中。這個女孩就從幾乎完全不認識中文,到現(xiàn)在聽說讀寫流利。因為小時候英語底子很牢,所以她兩種語言都沒有什么問題。女孩沒有參加中國中考,而是一直準備美國中考,然后來美國參加了一系列頂級私立高中的入學考試。最后被現(xiàn)在所在的這個學校錄取。目前她的父母還在上海工作。女孩每年數(shù)次往返中國。 進入一個好高中在本文中已然不稀奇了。為什么說這個女孩能刷新我的認識上限呢?原因是,這個女孩從高中第一個假期開始就參加各種實習。報刊雜志上常說的美國家長讓孩子打工、賣冰淇淋之類的,顯然不在這些孩子的眼里。上個暑假,她在國內(nèi)某知名電視臺實習(這種實習往往國內(nèi)名校大三學生才能找到)。這個暑假更讓我震驚:她先在硅谷一個科技企業(yè)實習了一個月,然后到云南參加他們學校的“哲學、經(jīng)濟學研究夏令營”,回家暫歇兩周后,又飛回美國參加這個中心的實習。他的父母怎么費心打點,可想而知。 當我問她:“是你們學校高中生都這么忙嗎?”她說,當然啊,我有同學去華爾街日報,華爾街的金融公司里實習的。大多數(shù)本科生進入大學時,寫簡歷費半天勁也想不出個名頭,而這些早早就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已經(jīng)跑到下一站了。 以上說的這幾個高中生,能力都不錯,尤其是社交能力,想來我高中時遠不如他們。從小就被賦予無窮機會,讓他們很難不在各種選拔中脫穎而出。 下午我看著女生E發(fā)呆,想象我是大學錄取招生官。在這樣一個孩子的申請面前,我即便知道這么多的名頭,很大一定程度上與她的出身相關,但我還是不得不承認,經(jīng)歷了這些大舞臺的歷練,這個孩子必然會更有可能成功。這種早早形成的視野、多角度思考的可能,都是許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最終還是要問那樣一個一流大學是要選最可能成功的人,還是在自己的先天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付出了最多的努力的人?如果是前者,貧窮,甚至是大多數(shù)普通的孩子幾乎根本沒有博弈的可能,即便是天才也很難有足夠的平臺讓其發(fā)展。如果是后者,美國的大學將會無法做決定——因為在每一個申請者有十分鐘的被審閱時間的機制里,信息高度不對稱,且難以量化。這個游戲怎么看,都是贏家通吃。 資本主義世界最終會變成簡奧斯丁筆下的單極化世界嗎?從不同的視角,能論證出不同的結果。但是一個規(guī)則是很顯然的,就是對于已然居于上層的階級,下沉的可能性比依然居于中下層上浮的可能性小。對于居上位者,無論是經(jīng)濟、文化、還是社會資本,都很難被某一代很快地“揮霍”盡。如非有巨大的社會變革,便只能指望制度(政策)和價值觀(慈善)。而這些,這又是好多篇論文也討論不完的話題了。 昨天寫了一篇我對美國優(yōu)越家庭高中生實習的觀察《頂端的硝煙》。早上起來看到已有一定數(shù)量級的讀者。我擔心這篇文章會引申到一個“全世界都拼爹”這種不負責任的視角。這并非我的本意。所以決定寫一篇文章。 首先我想從宏觀的角度展開——如果不是官二代和富二代,沒有被給予的先天資源,要用什么方式去打破階級壟斷,實現(xiàn)人生理想?恕我成功學一點,是無數(shù)次被重彈的老調(diào):意識,目標,行動力和資源。四者缺一不可。優(yōu)越階級常常能給子女提供最后一項,但是前三項有高度不穩(wěn)定性,所以需要通過各種活動來樹立。前三項的缺失,也是從古到今許多“富不過三代”的故事的來源。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意識和目標未能及時樹立,加上資源的缺失,也是大多數(shù)貧窮階級未能讓下一代改善現(xiàn)狀的原因。但是,造物主(或者說,資本主義制度)在設計游戲時,保留了一線仁慈。它讓意識和目標的形成不像資源那樣有絕對壁壘,通過一個叫教育的窗口,實現(xiàn)將各種沙子混在一起互相“傳染”意識和目標的效果。在中國,還有叫做“改革開放”的好物,讓許多人在制度換代的間隙抓住資源,實現(xiàn)目標。 意識的來源是多方面的,也以多種形態(tài)呈現(xiàn),但是這個意識正是優(yōu)越階級付出千百種努力搗騰實習想讓他們的后代擁有的。對于很多優(yōu)越階級的成員,讓孩子在簡歷上添金只是做實習的部分效果,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一種“優(yōu)秀”的自我觀感,并想保持自己的優(yōu)秀。這幾乎是所有一流大學的學生必須患上的強迫癥——我要努力,要傲立于人群之巔。有了這種意識,再加上通過早期涉獵各大領域后早早明確的目標,加之已有的資源——這便是從早期教育到職業(yè)晉升的階段,優(yōu)越階級確保他們的孩子繼承他們的能力和財富的主要方式。 一個人除非是聰明得讓人無法直視,早早就被送到特殊渠道培養(yǎng)。否則意識的來源無非來自于幾項,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所在社會群體的影響。而這三者都是個人努力有可能突破的。 學齡前的家庭教育是一個人一生經(jīng)歷的家庭教育的最主要的部分(因為后期主要由學校教育組成)。我所在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中國農(nóng)村地區(qū)的兒童在早期教育中得不到足夠語言、社交、認知、和運動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主要的問題來源是——他們的父母沒有陪孩子玩。這導致他們在各方面能力(尤其是語言能力,研究表明語言能力與學習能力有顯著關系)在學齡時都無法和有良好的學齡前教育的孩子相比。這從一開始就會導致自卑等心理,導致提前輟學、缺乏社交能力等問題。所以,如果你有一天有了孩子,無論如何要經(jīng)常和他或她交流,啟發(fā)其思考能力,最大可能提高他(她)接觸事物的空間,以及和親人在一起感受愛的時間。 家庭教育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在于給孩子設定目標。而許多家庭的吃虧就在于由于信息源受限,無法為孩子設定一個跳脫先天資源局限的目標。在英國七年拍一次的紀錄片《7 up》《14 up》系列中,讓我尤為印象深刻的就是,貴族家庭的孩子很早就知道自己最終想去牛津劍橋,而貧窮的孩子甚至不知道大學是什么。這個問題在有著學而優(yōu)則仕的傳統(tǒng)的中國可能程度較輕。但許多家庭中,諸如女孩子不要走得太遠,讀書太多找不到對象等意識還是普遍存在。人是受社會期待激勵影響的,在價值觀形成初期,任何抑制性的觀念,都有可能讓兒童后期缺乏“變得優(yōu)秀”的動力。而我周圍認識的所有優(yōu)秀的朋友,無一例外有著對孩子有較高期待的父母。有很多明智的家長,自知可給予孩子的資源有限,鼓勵孩子通過自己接觸其他群體來形成價值觀。相信很多讀者的父母一輩都是從中國農(nóng)村走出來的,父母的父母們功不可沒。 我們接下來討論學校教育。 我較為了解的國家只有中國和美國,無法對其它國家作出評判。但是不得不說,中國的基礎教育制度是相對公平的。從小學到高中,”學習成績好“基本是升學的唯一標準(據(jù)我了解總體情況還是大致這樣)。這種體系有諸多弊端,例如不注重對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學的知識用不上等等,但是對于大多數(shù)沒有先天條件的學生來說,教育還是最可靠的改變自身資本結構的方式(注意,我并不是說它一定保證每個人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也并不是說這能最大化自身命運的改變,而是“最可靠”,也就是說,初中畢業(yè)去做生意,有A幾率成功并且長期成功,讀大學有B幾率從工人變成白領,B大于A)。 學校除了授予知識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授予意識。中國學生在校的超長時長,最大化了學校教育對個體的影響。如果因為環(huán)境所限,無法進入一個有積極意識的群體,就要在下一輪公開選拔中,爭取進入這樣一個群體。這就是古往今來中國科舉制度以及眾多升遷制度的基本邏輯。因此,考學,進入一個意識渲染環(huán)境好的群體,是大多數(shù)非優(yōu)越階級的唯一選擇。 在學校之外,一個拉大階級差異的主要時間段就是假期。我在上一篇文章中主要介紹的也是優(yōu)越階級度過假期的方式。我曾經(jīng)做過家教,對現(xiàn)在國內(nèi)中產(chǎn)給兒童安排假期的方式有所了解(參見兩年前寫的一篇小文《未來的中國孩子什么樣?》)。因為我自己也經(jīng)歷過上補習班的經(jīng)歷,我的感覺是:補習班最大的作用就是保證學生不在做沒有用的事情。但同時,補習班本身未必是有用的。補習班的學生處于被動思考狀態(tài),大多數(shù)情況下只是提前做了開學以后本來就應該做的事情。在同樣的經(jīng)濟支出的前提下,或許學習一門學生本身感興趣的運動或者樂器的意義更大。而在經(jīng)濟水平有限的前提下,最好的度過暑假的方式就是廣泛的閱讀。青少年缺乏閱讀動力,可以對癥下藥。兒時我暑假基本浪過,我父親曾用100元引誘我讀《三國演義》,此時想來這種“交易”既能提高我的文學素養(yǎng),又讓我賺到買玩具的本金,實在是很妙的一招。我上篇文章提到的S校本科生(對參觀學校不屑一顧那位),從未參加任何夏令營,上的也是很普通的高中,但是她每個暑假堅持大量閱讀,鍛煉了思維能力,上高中后參加學校的辯論隊能夠很快地形成論點,最終被學校派出送到全國的辯論賽取得名次。 進入大學階段,個人主觀能動性發(fā)揮的空間就會大許多。因為相比于高中生,大學生(尤其是大二以及以上)有更多的名正言順地申請各類實習、活動以及項目的機會。如果能夠?qū)ψ约河卸唐谝约爸衅诘囊?guī)劃,大學較為集中的資源、較為公開的信息渠道以及相對公正的選拔制度都能讓年輕人有提升自我的機會。雖然相比優(yōu)越階級,可能這類機會的爭取過程會相對較為坎坷,但是總的來說,在大學的平臺上,有一定行動力、目標明確,資源缺乏不是毫無解決之道的。現(xiàn)在國內(nèi)網(wǎng)絡平臺發(fā)達,我在前一陣子幫身邊的人關注實習和活動,發(fā)現(xiàn)無論是想做科研、商業(yè)、科技、法律還是公益,國內(nèi)的機會都非常多。我身邊的W同學,在某國內(nèi)名校讀一個很難找工作的專業(yè)(真的很難找?。罴傧胝疑虡I(yè)類實習,投了超過三十份申請,往返上海十余次,最終有兩家不錯的選擇。這個過程一方面確實說明靠自身打拼辛苦,但另一方面來看,這一過程讓他對許多領域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好地理解了商業(yè)世界的人才聘用邏輯,也讓他更成熟。W同學的一個前輩,大一找實習投了數(shù)百封簡歷,這個過程讓他很好地知道了想進入的行業(yè)最想要的是什么。他在大學期間專門針對他的目標發(fā)展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技能,最終進入了最想進入的企業(yè)。 在教育階段以后,就是所在社會群體的意識。這一步我還沒有走到,但是想來邏輯基本相通。在擇業(yè)以后,配偶、同事、友人、親人這四個主要的交往對象將會決定個人對事物的取舍和追求。對現(xiàn)有群體不滿意,就發(fā)掘自己想去的群體需要什么樣的準入條件。 總的來說,有資源是好事,沒有資源,只能自己去創(chuàng)造。 這些話,我自知知易行難。寫出來,給沒想明白的朋友一些啟發(fā)。想明白的朋友交流交流。在奮斗的朋友一起共勉。 作者沈池風,系美國TOP8文理學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本科生,現(xiàn)在Gap year在上海,歡迎加微信Sherryshen2013交朋友。作者個人網(wǎng)站為chifengshen.com。 原文發(fā)表在作者個人網(wǎng)站。本文經(jīng)作者授權發(fā)表,文章版權歸屬原作者 /原發(fā)布媒體所有。原文鏈接地址請點擊閱讀原文。有興趣的讀者可通過訂閱本公眾號查看更多內(nèi)容。點擊本文右上角“視角”鏈接進入首頁再點擊“關注”即可訂閱。訂閱后回復“申請”可收看: - 寫好大學申請個人陳述的訣竅; - 應對“奇葩”申請文章的“奇葩”攻略; - 如何正確選擇暑期項目; - 如何在招生面試中展現(xiàn)最好的自我; - 大學申請推薦信實用攻略; - 天上掉餡餅?揭秘精英大學為何延長申請時間。 回復“教育”可收看: - 對教育目的最深刻和理性的闡述; - 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 一輩子的道路取決于語文; - 何謂好大學; - 美國頂尖大學如何保證本科教育質(zhì)量; - 追求幸福不是生命的全部意義。
回復“擇?!笨墒湛矗?/span> - 高中是個把人分類的機器; - 美國大學校園訪問全攻略; - 學校那么多,到底怎么選; - MIT發(fā)放錄取通知時間中的玄機。
回復“人物”可收看: - 他不經(jīng)意拯救了全人類,但99.99%的人不知道他是誰; - 奧巴馬在芝加哥大學的學術生涯; - 我在芝加哥大學的求學生涯以及金融學發(fā)展沿革; - 沃倫·巴菲特非同尋常的教育經(jīng)歷; - 前美國財長、前高盛CEO保爾森談大學生職業(yè)規(guī)劃。
我們是教育信息分享公益平臺,歡迎各位關注訂閱、提供內(nèi)容或參與翻譯工作。讀者如有任何問題與建議,均可通過回復本號留言我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