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開善 圖/俞升昇 過去老北京人過中秋講究多,如祭月、賞月、走月、供兔兒爺、看月會等習(xí)俗,如今有不少舊習(xí)俗早已消失不見了。今兒,小北帶您找回當(dāng)年老北京人過中秋節(jié)的感覺。 中秋節(jié)的晚上許多家庭都要供月,先在庭院中擺放供桌,兩側(cè)供以瓜果、月餅、毛豆枝、雞冠花、九節(jié)藕、西瓜等,中間擺一張白面紅糖餡大圓蒸餅(稱為團圓餅)。有的將刻有桂殿蟾宮圖案的大月餅(團圓餅)鑲在木架上當(dāng)神位;有用上述月宮碼(祭月神像)當(dāng)神位的;有的既不對設(shè)紙像,又不設(shè)神位,望空(對著月亮)設(shè)祭;還有的從東四牌樓一帶買來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當(dāng)神位的。 供果擺放是有講究的,不是所有水果都能擺放的,如在擺供瓜果時不能放梨,因“梨”與“離”同音,所以老北京人忌諱這個。西瓜不是整個放供桌上就可以的,要“瓣刻如蓮花”,是不可缺少的供品,取團圓之意。 還有不同的水果成對供,有著不同的寓意,如柿子、蘋果成對供,寓意“事事平安”;桃和石榴成對擺,意為“桃獻(xiàn)千年壽,榴開百子圖”;棗和栗子則撒于蘋果、柿子之間,取“早早平安”、“利市”之意。毛豆枝,代表月中的桂樹,以祭祀玉兔兒;雞冠花,象征月亮里的娑羅樹;九節(jié)藕,象征“九九”至尊意。 供桌上除擺放水果有講究外,上供用的月餅,也是有講究的,必須是“自來紅”,而不能是“自來白”。 據(jù)說一是討個吉利,二是好看好吃。供品擺放完畢后,還要在供桌前鋪有一塊紅氈供人們祭拜之用,布置停當(dāng)后,當(dāng)月亮漸漸升起,家中的女子、小孩兒開始祭拜。 老北京在中秋這一天有“拜月”的習(xí)俗,不過“拜月”是女人、小孩兒的事,男人不能參加。因為老北京人祖輩傳下來的習(xí)俗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一說。但實際上全家都可叩拜,不過女人先拜,男人后拜而已。 一般家庭供月時,由家中的女長輩(女家長)主祭,先向神位(月亮)上香,三叩首,然后全家女成員按輩分,再行三叩首禮。尤其是小孩,多以拜月為嬉戲者。如用月宮碼,撤供后,在庭院中焚化。 談到中秋節(jié),必然要說到月餅。據(jù)介紹,中國最早出現(xiàn)月餅的文字記載,是出于蘇東坡的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币簿褪钦f從宋代時起,月餅才漸漸地大行其市,并且讓月餅多了團圓的另一層含義:圓圓的月餅正好有團圓的圓的象征意思,萬里此情同皎潔,一年今日最分明。 由于兔子上了月宮,因此古時人們過中秋,祭月時必用“兔兒爺”,兔兒爺?shù)摹凹摇痹诨ㄊ型獾脑罹龔R,是北京本土的神仙。這兔兒爺,經(jīng)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chuàng)造,已經(jīng)人格化了。 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shù)裨斐山鹂鸺椎奈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chuàng)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兔兒爺還是玩意兒。上供過后,小孩子就可以拿在手里玩。這一點和別的其他神仙有明顯的區(qū)別。 北京八月十五有踏月、賞月之俗。每當(dāng)中秋月亮升起時,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面對皓月當(dāng)空,北京人還講故事、猜月謎、解燈謎、賞花、“追月”(孩子們在胡同里追著月亮跑)之俗。有條件的人家可以到北海、陶然亭、盧溝橋等地賞月。沒條件的,就在院里擺上一口缸,觀賞其中的月影。對喜好戲劇的人來說,中秋賞月聽?wèi)蛴质且环N別樣的生活情趣。 中秋佳節(jié),老北京人習(xí)俗一般是“八月十五回婆家、十六回娘家”。在我們傳統(tǒng)的世俗觀念中,“嫁出去的女兒,如潑出去的水”,已然成為男方家的人。還有中秋又是團圓之日,全家人理應(yīng)聚集在一起過個團圓夜,若中秋之日在娘家過,則男方家就不團圓了?;谶@個原因,八月十五在婆家過中秋,十六回娘家看看早已成為習(xí)俗。不過,現(xiàn)在獨生子女多了,到底去哪家過中秋還真是個難題,今年中秋你準(zhǔn)備去誰家過呢? 相傳有一年北京鬧瘟疫,嫦娥派玉兔下凡給給大家治病??墒撬簧硭毓l都不讓進(jìn),它只好去廟里借神像盔甲打扮成男人的模樣,騎著各種瑞獸奔波于京城大街小巷治病救人。人們?yōu)榧o(jì)念它的功德,塑造出兔兒爺?shù)男蜗?,每年中秋祭月向兔兒爺表示感謝。 |
|
|
來自: ever qiuqiu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