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2.慢性靜脈曲張炎變綜合征Ⅲ型胡×,男,40歲。 診號:361245 初診:1997年12月23日。 主訴:右小腿內(nèi)踝潰瘍二月。 患者雙下肢靜脈曲張已有5~6年,二月前右小腿內(nèi)踝上出現(xiàn)潰瘍,無明顯外傷史,自覺小腿腫脹,瘡口疼痛,周圍皮膚灼熱瘙癢。外院新霉素濕敷一月余,腫痛減輕,但瘡面未縮小反而增大,今特慕名前來求治。納可,二便調(diào)?;颊邿o糖尿病史。 體檢:右小腿靜脈怒張,下1/3內(nèi)踝上見一約2×3cm潰瘍,右小腿脛中較左粗1cm,瘡面色暗紅,滲出液較多,周圍皮膚暗紅灼熱,伴皮下多條靜脈紅腫條索。舌嫩紅,苔薄膩,脈弦滑。 證屬:脈絡(luò)瘀滯,濕熱風(fēng)淫,治擬清熱化濕、涼血解毒。 診斷:(中醫(yī))臁瘡 (西醫(yī))下肢郁血性潰瘍 方藥:1.茵陳30g 澤蘭12g 一枝黃花30g 苦參15g 地膚子10g 紫草30g 地榆15g 大黃5g 共7帖,一日2次。 2.外用:一枝黃花15g 半邊蓮15g 苦參15g 明礬6g 7劑煎湯待涼后外洗,一日1~2次。再摻入703粉后用彈力繃帶包扎。同時囑其減少站立行走,宜抬高患肢。 復(fù)診:1997年12月30日 諸癥均減輕。藥已中的,上方再加減服用十四帖后,潰瘍干痂形成,周圍皮溫正常,皮色暗,微腫,皮下靜脈條索殘留,苔薄脈滑。 證屬:瘀濕滯留 治則:轉(zhuǎn)扶正化瘀利濕法以預(yù)防復(fù)發(fā)。 方藥:1.黃芪30g 黨參15g 蒼術(shù)10g 白術(shù)10g 茯苓皮30g 馬鞭草30g 益母草30g 炙地鱉蟲12g。 2.外用海桐皮15g 威靈仙15g 豨薟草15g 遠志15g 皂莢15g,每日煎湯浸洗1~2次,同時長期穿彈力襪以減輕下肢腫脹。 一年以后隨訪未見復(fù)發(fā),且皮膚色素明顯轉(zhuǎn)淡,皮下靜脈條索狀腫塊吸收。 按:奚氏認為,小腿郁血性潰瘍80%伴有深靜脈損害,常由于靜脈高壓引起毛細血管郁血損傷或/和繼發(fā)性血栓形成(此為瘀熱之邪);靜脈回流障礙、皮下組織壓力升高、水腫、進行性纖維化(此為濕滯之邪);使局部組織硬化或呈濕疹樣變(此為瘀夾風(fēng)邪);或由于外傷或輕度感染(此為濕熱之邪),從而引起潰瘍。本病主因為邪,無邪不成瘀,因邪而致瘀。它主由“瘀熱-濕滯-生風(fēng)”三者之間的相互轉(zhuǎn)化而成。據(jù)此,奚氏將小腿郁血性潰瘍歸類為“小腿靜脈曲張炎變綜合征-Ⅲ型”,或簡稱“烏靴腿”。按此分型與分期辨證治療,對提高療效、減少復(fù)發(fā)能起較好的指導(dǎo)作用。 奚氏多次強調(diào)對小腿靜脈曲張炎變綜合癥-Ⅲ型的治療,臨證既注重辨證施治,也強調(diào)綜合處理;瘡面換藥乃為治療之關(guān)鍵,選用藥物、換藥方法以及換藥間隔時間是否正確、適應(yīng)癥都很重要;積極治療的同時,不要疏忽護理及預(yù)防措施的實施,如:根治癬病、控制血糖、減少重力、穿彈力襪等。對病程較長的患者,還要警惕瘡口有惡變可能。
|
|
|
來自: p0oouuu > 《?當代名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