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桌面平臺(臺式機處理器) 1、Celeron Celeron系列都直接采用頻率標注,例如Celeron2.4GHz等等,頻率越高就表示規(guī)格越高。只有Northwood核心的1.8GHz產品為了與采用Willamette核心的同頻率產品相區(qū)別而采用了在頻率后面增加字母后綴"A"(標注為Celeron 1.8A GHz)的方式。 2、Celeron D CeleronD系列無論是Socket 478接口還是Socket 775接口全部都采用三位數字的方式來標注,形式為Celeron D3xx,例如Celeron D325等等,部分型號還會加上一個后綴字母(一般是J,代表支持硬件防病毒技術EDB)。型號數字越大就表示規(guī)格越高,或者支持的特性越多。 Celeron D 3x0/3x5:全部是Socket 478接口,不支持64位技術。 Celeron D 3x0J/3x5J:基本上可以看作是Celeron D 3x0/3x5的Socket 775接口版本,二者的唯一區(qū)別僅僅只是增加了對硬件防病毒技術EDB的支持,其它的技術特性和參數都完全相同。 Celeron D 3x1/3x6:基本上可以看作是Celeron D 3x0J/3x5J的64位版本,二者的唯一區(qū)別僅僅只是增加了對64位技術EM64T的支持,其它的技術特性和參數都完全相同。 3、Pentium 4 Pentium 4的型號非常復雜,并且頻率跨度大、核心類型多。 1)Socket 478接口Pentium 4 Socket 478接口Pentium 4系列都直接采用頻率標注,例如Pentium 4 2.66GHz等等,部分型號會采用在頻率后面增加字母后綴的方式來區(qū)別同頻率的產品。頻率越高就表示規(guī)格越高。后綴"A":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在2.0GHz及更低頻率時,Northwood核心產品為了與同頻率的Willamette核心產品相區(qū)別而采用,共有1.6A GHz、1.8A GHz、2.0A GHz三種,都是512KB二級緩存、400MHzFSB;另外一種情況是在2.0GHz以上的頻率時,Prescott核心產品為了與同頻率的Northwood核心產品相區(qū)別而采用,共有2.26AGHz、2.4A GHz、2.66A GHz、2.8A GHz四種,都是1MB二級緩存、533MHz FSB。后綴"B":這是Northwood核心533MHz FSB的產品為了與采用相同核心但卻是400MHz FSB的產品相區(qū)別而采用,共有2.4B GHz和2.8B GHz兩種情況。后綴"C":表示這是Northwood核心、512KB二級緩存、800MHz FSB、支持超線程技術的產品,共有2.4C GHz、2.6C GHz、2.8C GHz、3.0C GHz、3.2C GHz和3.4C GHz等幾種。后綴"E":表示這是Prescott核心、1MB二級緩存、800MHz FSB、支持超線程技術的產品,共有2.8E GHz、3.0E GHz、3.2E GHz和3.4E GHz等幾種。 2) Socket 775接口Pentium 4 Socket775接口Pentium 4系列都采用三位數字的方式來標注,形式是Pentium 4 5xx或6xx,例如Pentium 4530等等,部分型號還會加上一個后綴字母(一般是J,代表支持硬件防病毒技術EDB)。型號數字越大就表示規(guī)格越高,或者支持的特性越多。 Pentium 4 5x0:表示這是Prescott核心、1MB二級緩存、800MHz FSB、支持超線程技術的產品,但不支持64位技術。 Pentium 4 5x5:表示這是Prescott核心、1MB二級緩存、533MHz FSB的產品,但不支持超線程技術和64位技術。 Pentium 4 5x0J:其與5x0系列的唯一區(qū)別就是增加了硬件防病毒技術EDB,除此之外其它的技術特性和參數都完全相同。 Pentium 4 5x5J:其與5x5系列的唯一區(qū)別就是增加了硬件防病毒技術EDB,除此之外其它的技術特性和參數都完全相同。 Pentium 4 5x1:其與5x0J系列的唯一區(qū)別就是增加了對64位技術EM64T的支持,除此之外其它的技術特性和參數都完全相同。 Pentium 4 5x6:其與5x5J系列的唯一區(qū)別就是增加了對64位技術EM64T的支持,除此之外其它的技術特性和參數都完全相同。 Pentium 4 6x0:其與5x1系列的區(qū)別在于兩點,一是二級緩存增加到2MB,二是支持節(jié)能省電技術EIST,除此之外其它的技術特性和參數都完全相同。 Pentium 4 6x2:其與6x0系列的唯一區(qū)別就是增加了對虛擬化技術Intel VT的支持,除此之外其它的技術特性和參數都完全相同。 Pentium 4 6x1:表示這是Cedar Mill核心、2MB二級緩存、800MHz FSB的產品,其與6x0系列的唯一區(qū)別僅僅在于采用了更先進的65nm制程的Cedar Mill核心,除此之外其它的技術特性和參數都完全相同。 4、Pentium 4 EE 無論是Socket 478接口還是Socket 775接口,所有的Pentium 4 EE系列都直接采用頻率標注,例如Pentium 4 EE 3.2GHz等等,頻率越高就表示規(guī)格越高。 5、Pentium D Pentium D系列都采用三位數字的方式來標注,形式是Pentium D 8xx或9xx,例如Pentium D 830等等,數字越大就表示規(guī)格越高或支持的特性越多。 Pentium D 8x0:表示這是Smithfield核心、每核心1MB二級緩存、800MHz FSB的產品。 Pentium D 8x5:其與8x0系列的區(qū)別有兩點,一是前端總線降低到533MHz FSB,二是不支持節(jié)能省電技術EIST,除此之外其它的技術特性和參數都完全相同。 PentiumD 9x0:表示這是Presler核心、每核心2MB二級緩存、800MHzFSB的產品,其與8x0系列的區(qū)別有兩點,一是采用了更先進的65nm制程的Presler核心,二是增加了對虛擬化技術IntelVT的支持,除此之外其它的技術特性和參數都完全相同。 Pentium D 9x5:其與9x0系列的唯一區(qū)別僅僅只是不支持虛擬化技術Intel VT,除此之外其它的技術特性和參數都完全相同。 6、Pentium EE Pentium EE系列都采用三位數字的方式來標注,形式是Pentium EE 8xx或9xx,例如Pentium EE 840等等,數字越大就表示規(guī)格越高或支持的特性越多。 Pentium EE 8x0:表示這是Smithfield核心、每核心1MB二級緩存、800MHz FSB的產品,其與Pentium D 8x0系列的唯一區(qū)別僅僅只是增加了對超線程技術的支持,除此之外其它的技術特性和參數都完全相同。 PentiumEE 9x5:表示這是Presler核心、每核心2MB二級緩存、1066MHz FSB的產品,其與Pentium D9x0系列的區(qū)別只是增加了對超線程技術的支持以及將前端總線提高到1066MHz FSB,除此之外其它的技術特性和參數都完全相同。 7、Core 2 Duo Core 2 Duo系列采用了全新的命名規(guī)則,由一個前綴字母加四位數字組成,形式是Core 2 Duo 字母+xxxx,例如Core 2 Duo E6600等等。前綴字母在編號里代表處理器TDP(熱設計功耗)的范圍,目前共有E、T、L和U等四種類型。其中"E"代表處理器的TDP將超過50W,主要針對桌面處理器;"T"代表處理器的TDP介于25W-49W之間,大部分主流的移動處理器均為T系列;"L"代表處理器的TDP介于15W-24W之間,也就是低電壓版本;"U"代表處理器的TDP低于14W,也就是超低電壓版本。目前已經發(fā)布的產品還只有E系列和T系列,2006年底左右會增加L系列和U系列。在前綴字母后面的四位數字里,左起第一位數字代表產品的系列,其中用奇數來代表移動處理器,例如5和7等等,在前綴字母相同的情況下數字越大就表示產品系列的規(guī)格越高,例如T7x00系列的規(guī)格就要高于T5x00系列;用偶數來代表桌面處理器,例如4、6和8等等,在前綴字母相同的情況下數字越大也同樣表示產品系列的規(guī)格越高,例如E6x00系列的規(guī)格就要高于E4x00系列。后面的三位數字則表示具體的產品型號,數字越大就代表規(guī)格越高,例如E6700規(guī)格就要高于E6600,T7600規(guī)格也同樣要高于T7400。 8、Core 2 Extreme Core 2 Extreme系列也采用了與Core 2 Duo類似的命名規(guī)則,仍然由一個前綴字母加四位數字組成,例如Core 2 Extreme X6800等等。目前前綴字母只有"X"一種,不過與Core 2Duo系列不同的是,前綴字母在編號里并不代表處理器TDP(熱設計功耗)的范圍,"X"的含義是"Extreme",具有極速、頂級的意思,代表這是最頂級的PC處理器。在前綴字母后面的四位數字里,左起第一位數字仍然代表產品的系列,在前綴字母相同的情況下數字越大就表示產品系列的規(guī)格越高,目前還只有一個6系列,2006年底還會增加一個8系列,前端總線會提升到1333MHzFSB并且采用四核心設計。后面的三位數字則表示具體的產品型號,數字越大就代表規(guī)格越高。 二、移動平臺(筆記本處理器) 1、Mobile Celeron Mobile Celeron系列全部都直接采用頻率標注,例如Mobile Celeron 2.0GHz等等,頻率越高就表示規(guī)格越高。 2、Mobile Pentium 4-M Mobile Pentium 4-M系列也全部都直接采用頻率標注,例如Mobile Pentium 4-M 2.0GHz等等,頻率越高就表示規(guī)格越高。 3、Mobile Pentium 4 MobilePentium 4系列中Northwood核心的產品全部都直接采用頻率標注,例如Mobile Pentium 42.66GHz等等,頻率越高就表示規(guī)格越高,該系列只有部分型號支持超線程技術;而Prescott核心的產品則全部都采用三位數字的方式來標注,形式是Mobile Pentium 4 5xx,例如Mobile Pentium 4538等等,型號數字越大就表示規(guī)格越高,該系列全部型號都支持超線程技術。 4、Celeron M CeleronM系列全部采用三位數字的方式來標注,形式是Celeron Mxxx,部分型號還會加上一個后綴字母(一般是J,代表支持硬件防病毒技術EDB)。在產品編號的3位數字里,第一位數字用來區(qū)分CPU核心,其中3代表Banias核心或Dothan核心,4代表Yonah核心;第二位數字表示具體的產品型號,數字越大則規(guī)格越高,對于Celeron M3xx系列來說,第二位數字還具有區(qū)別CPU核心的作用,其中5以下的是Banias核心,而5及其以上的則是Dothan核心;第三位數字用來表示核心電壓,其中0代表普通電壓版本,而3則代表超低電壓版本。例如Celeron M360J就是Dothan核心并且支持EDB的普通電壓版本,Celeron M 333就是Banias核心的超低電壓版本,Celeron M423就是Yonah核心的超低電壓版本等等。 5、Pentium M Pentium M的早期產品(全部都是Banias核心)直接采用頻率標注,部分產品還會采用字母后綴的方式,其中LV代表低電壓版本,而ULV則代表超低電壓版本,例如Pentium M 1.3GHz LV等等。后期的Banias核心產品及所有Dothan核心產品都采用三位數字的方式來標注,形式是Pentium M7xx,部分型號還會加上一個后綴字母(一般是J,代表支持硬件防病毒技術EDB)。在產品編號的3位數字里,第一位數字表示處理器的產品系列,7代表Pentium M;第二位數字表示具體的產品型號,數字越大則規(guī)格越高;第三位數字則表示前端總線頻率或核心電壓,其中0代表533MHzFSB的普通電壓版本,5代表400MHzFSB的普通電壓版本,8代表低電壓版本,而3則代表超低電壓版本,低電壓版本和超低電壓版本都是400MHz FSB。例如,Pentium M733J就是支持EDB的超低電壓版本,Pentium M 738是低電壓版本,Pentium M 765是400MHzFSB的普通電壓版本,而Pentium M 760則是533MHz FSB的普通電壓版本。 6、Core Duo和Core Solo CoreDuo和Core Solo也采用了全新的命名規(guī)則,由一個前綴字母加四位數字組成,形式是Core Duo字母+xxxx,部分型號還會采用在數字后面增加字母后綴的形式(一般是E,代表不支持虛擬化技術Intel VT),例如Core DuoT2300E等等。前綴字母在編號里代表處理器TDP(熱設計功耗)的范圍,目前共有T、L和U等三種類型。其中"T"代表處理器的TDP介于25W-49W之間,大部分主流的移動處理器均為T系列;"L"代表處理器的TDP介于15W-24W之間,也就是低電壓版本;"U"代表處理器的TDP低于14W,也就是超低電壓版本。在前綴字母后面的四位數字里,左起第一位數字代表產品的系列,也可以表示處理器的核心數量,其中1代表單核心的Core Solo,2代表雙核心的CoreDuo;后面的三位數字則表示具體的產品型號,其中第二位數字代表產品的具體規(guī)格,在前綴字母相同的情況下數字越大就表示產品的規(guī)格越高;第三位數字代表前端總線頻率,0代表系列中的正常FSB頻率,而5則代表比0要低一級的FSB頻率。例如Core DuoL2400就是雙核心的低電壓版本,而Core Solo T1350就是單核心的正常電壓版本并且FSB頻率要比普通的T系列(667MHzFSB)低一級(533MHz FSB)等等。 三、服務器和工作站平臺在2006年以前的服務器和工作站平臺處理器,無論是Xeon、Xeon MP還是Itanium2都是直接采用頻率標注的方法。問題是在處理器的核心類型、前端總線頻率、二級緩存和三級緩存容量、所支持的特性等等方面都不相同的情況下,只憑借標注的頻率根本就無法區(qū)分不同型號的處理器。例如Xeon2.0GHz就有Foster和Prestonia兩種核心類型,前者是0.18um制程、256KB二級緩存,而后者是0.13um制程、512KB二級緩存,并且Prestonia核心的Xeon 2.0GHz還分為Socket 603接口的400MHz FSB版和Socket604接口的533MHz FSB版;Xeon MP 3.0GHz也具有Gallatin和Potomac兩種核心,前者是Socket603接口、130nm制程、400MHz FSB,而后者是Socket 604接口、90nm制程、667MHzFSB,并且Potomac核心的Xeon MP3.0GHz的三級緩存還分為4MB和8MB兩個版本。 有鑒于以上這些弊端,Intel借鑒了桌面平臺和移動平臺采用處理器編號的成功經驗,于2006年正式開始在服務器和工作站平臺上采用處理器編號。服務器和工作站平臺的處理器編號由四位數字組成。左邊第一位數字代表處理器家族,數字越大則代表處理器家族越高端,其中,5代表Xeon,7代表Xeon MP,9代表Itanium2。第二位數字代表同一處理器家族中的不同產品系列,也可以用來區(qū)別不同的處理器核心,數字越大則代表該系列產品的發(fā)布時間越晚、更先進、規(guī)格更高并且具有更高的性能,例如Xeon 5000和5100系列分別是Dempsy核心和Woodcrest核心,Xeon MP7000系列和7100系列分別是Paxville核心和Tulsa核心,在發(fā)布時間上后者都要晚于前者,性能也更強。第三位數字代表具體的產品規(guī)格型號,數字越高規(guī)格也就越高,例如Xeon 5160要強于Xeon5150。第四位數字的主要用途是用來在同系列產品頻率相同時區(qū)分前端總線頻率,例如頻率同樣是3.0GHz的Xeon MP7040和7041,前者是667MHz FSB,而后者是800MHzFSB;第四位數字還有一個用途是標注低電壓版,方法與移動平臺處理器編號一樣是采用8和3來表示,例如Xeon 5148與Xeon5140,Xeon 5063與Xeon 5060,前者除了核心電壓低于后者之外的其它參數都與后者相同。 英特爾移動CPU Pentium4-M:基于0.13微米銅互聯工藝Northwood核心的Pentium4-M處理器,首批推出的包括1.7GHz、1.6GHz的型號,核心集成5,500萬晶體管,采用MicroFCPGA封裝(mPGA478),同樣采用NerBurst架構,運行于400MHz前端總線,核心集成512KB二級緩存,支援增強型SpeedStep、DeeperSleep休眠模式,工作電壓1.3V,1.7GHz版本在使用SpeedStep節(jié)能模式后工作頻率降為1.2GHz(1.2V),平均功耗降低到2W以下,盡管應用了一系列節(jié)能技術但由于工作頻率較高,所以Pentium4-M處理器仍然只適用于全尺寸筆記本電腦,因為Intel的研發(fā)團隊在設計該處理器的時候就是本著效能優(yōu)先的原則,所以Pentium4-M不會象Pentium III-M那樣推出低電壓及超低電壓的版本。 Pentium4-M的配套芯片組為基于BROOKDALE架構的845MP,可以把它看做是桌面版845D的低功耗移動版本,同樣采用FCBGA封裝,支持DDR266規(guī)范(最大容量1GB),無整合圖形核心,支援外接AGP 4X顯示芯片,搭配ICH3南橋芯片,支持6 xUSB1.1接口,Ultra ATA/100,整合100bbse-TX網卡,對應ACPI 2.0規(guī)范。 Mobile Pentium4:mobile Pentium 4 processor-M采用了名為“NetBurst”的微架構,采用0.13μm規(guī)格的半導體技術制造。NetBurst的特征就是具有400MHz的前端總線、20級超級流水線“Hyper PipelinedTechnology”、緩沖譯碼后指令的“Execution TraceCache”、可使處理器的算術邏輯單元(ALU)以CPU內核工作頻率的2倍速度運行的“Rapid ExecutionEngine”,以及增加了144個指令的“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2(SSE2)”,具有512K字節(jié)的Onchip二級緩存。并且融入了旨在降低耗電量的“EnhancedSpeedStep”技術,能在AC電源時的“Maximum Performance Mode”和電池運行時的“BatteryOptimized Mode”兩種模式之間自動切換。據說在“Deeper Sleep aleetState”下,可將電源電壓控制在1V,消耗電力控制在0.5W。 對應的芯片組主要是852系列,包括852GME、852PM、852GM,支持533 / 400MHz前端總線,支持超線程技術,支持DDR 333 / 266,獨立AGP4×顯示核心。針對高端客戶,852GME與852PM還支持ECC校驗技術。另外簡化版的852GM不支持超線程技術,前端總線也是400MHz,不支持獨立顯示核心,與852GME一樣集成Intel圖形核心。 PentiumM:由以色列小組專門設計的新型移動CPU,目前公布有以下主頻:標準1.6GHz, 1.5GHz, 1.4GHz,1.3GHz,低電壓1.1GHz,超低電壓900MHz。為了在低主頻得到高效能,Banias作出了優(yōu)化,使每個時鐘所能執(zhí)行的指令數目更多,并通過高級分支預測來降低錯誤預測率。另外最突出的改進就L2高速緩存增至1MB(P3-M和P4-M都只有512KB),估計Banias數目高達7700萬的晶體管大部分就用在這上。此外還有一系列與減少功耗有關的設計:增強型Speedstep技術是必不可少的了,擁有多個供電電壓和計算頻率,從而使性能可以更好地滿足應用需求;智能供電分布可將系統電量集中分布到處理器需要的地方,并關閉空閑的應用;移動電壓定位(MVPIV)技術可根據處理器活動動態(tài)降低電壓,從而支持更低的散熱設計功率和更小巧的外形設計;經優(yōu)化功率的400MHz系統總線;Micro-opsfusion微操作指令融合技術,在存在多個可同時執(zhí)行的指令的情況下,將這些指令合成為一個指令,以提高性能與電力使用效率。專用的堆棧管理器,使用記錄內部運行情況的專用硬件,處理器可無中斷執(zhí)行程序。 Banias所對應的芯片組為855系列,855芯片組由北橋芯片855和南橋芯片ICH4-M組成,北橋芯片分為不帶內置顯卡的855PM(代號Odem)和帶內置顯卡的855GM(代號Montara-GM),支持高達2GB的DDR266/200內存,AGP 4X,USB2.0,兩組ATA-100、AC97音效及Modem。其中855GM為三維及顯示引擎優(yōu)化Internal ClockGating,它可以在需要時才進行三維顯示引擎供電,從而降低芯片組的功率。 Celeron-M:Celeron M是PentiumM處理器的低價版,采用與Pentium M一樣的核心,采用0.13微米工藝制造,CeleronM的設計也會降低耗電量──這是無線網絡筆記型計算機的重要考率因素,但還是會比Pentium M略遜一籌,CeleronM不會內含英特爾的SpeedStep技術。 Celeron-M處理器都將采用400MHZ FSB,集成512K L2Cache,支持高級移動電源管理,同時兼容Intel i852PM, i852GM, i852GME, i852GMV, i855PM,i855GM,i855GME芯片組。所推出的三款新處理器分別為1.3GHz及1.2GHz的CeleronM,以及一款超低電壓版的800MHz芯片。1.3GHz及1.2GHz的處理器的工作電壓為1.356伏特,功耗為24.5瓦。800MHz的工作電壓則為1.004伏特,功耗為7瓦。 AMD移動CPU Athlon XP-M:AthlonXP-M處理器采用了臺式處理器版本的Thoroughbred核心,移動式 AMD Athlon XP-M 處理器可與 AMD 的 SocketA 結構兼容,而且還配備先進的 266MHz AMD Athlon 前端總線。低電壓移動式 AMD Athlon XP-M 處理器采用更小巧的μPGA 封裝,適用于外型特別輕巧纖薄的設計。移動式AMD Athlon XP-M 處理器采用 AMD 的 0.13微米銅導線工藝技術制造,同時包括兩項AMD的重要技術:QuantiSpeed技術和PowerNow!技術。QuantiSpeed是為了實現更高的處理器應用性能,而設計出的處理器性能提升架構。它通過一個較為平衡的方式去實現處理器性能的提升:一方面提升每一個時鐘周期的工作量,另一方面提高處理器的時鐘頻率。這樣就可以使處理器不僅可以以更高的頻率運行,而且還可以在每個周期執(zhí)行更多的指令。QuantiSpeed架構每次可發(fā)出九個指令,能夠確保應用程序指令通過多條信道傳送到核心內進行處理,讓處理器可以在一個時鐘周期內完成更多工作。PowerNow!技術類似于Intel的SpeedStep技術設計,是一種將軟硬件結合的電源優(yōu)化管理技術。這種技術可以讓處理器在不同頻率和不同電壓下工作。PowerNow!技術下的工作模式分為三種:自動模式、高性能模式、省電模式。 Mobile Athlon 64位處理器:Mobile Athlon64位處理器是業(yè)界第一款移動64位處理器,采用了多種全新的處理器技術,包括超級傳輸技術(HyperTransport),同時內置內存控制器。HyperTransport技術和設計靈活的高速系統總線,既可消除或緩解輸入輸出的瓶頸,又可提高帶寬以及減少延遲時間,能明顯提升系統的整體性能。另外,在AMD的64位體系中,北橋芯片也成為了“歷史名詞”,Mobile Athlon64位處理器內置內存控制器,使處理器直接與存儲器相連,大幅降低存儲器延遲時間。 Mobile Athlon 64 基于AMD 64位技術的移動型AMD Mobile Athlon 64位CPU是專門針對移動性能要求較高的商務人士設計,低功耗能有效延長電池壽命,良好的兼容性,高性能以及高安全性將為商務人士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在AMD的計劃中,這款處理器的核心是“Lancaster”,采用了90納米SOI制程,內置1M全速L2和單通道內存控制器,采用與Socket 754Athlon 64相同的封裝。和桌面版的Athlon 64相比,采用了低電壓設計,以實現35W以下的TDP。并且在Windows(R) XPService Pack 2的系統環(huán)境下,能夠使用CPU防病毒功能。 AMD64位移動版處理器是基于AMD64位處理器開發(fā)出來的,是當今世上唯一的64位處理器,目前主要應用于AMD架構的筆記本電腦上。AMD Mobile Athlon 64處理器目前有五個版本,它們分別是: Mobile Athlon 64 2700+/核心電壓1.2V/最大功耗35W Mobile Athlon 64 2800+/核心電壓1.2V/最大功耗35W Mobile Athlon 64 2800+/核心電壓1.4V/最大功耗62W Mobile Athlon 64 3000+/核心電壓1.4V/最大功耗62W Mobile Athlon 64 3200+/核心電壓1.4V/最大功耗62W MobileAMD Athlon 64處理器性能強勁,跟桌面的Athlon64處理器一樣,是基于Clawhammer核心、用0.13微米工藝制造的。該處理器整合了內存控制器,這就意味著內存控制器的運行速度能跟CPU一樣,同時,它跟CPU其他單元之間的通信也是以CPU速度進行的,這樣,在基于該處理器的操作系統環(huán)境下內存延遲低了很多,大大提升了電腦的運行速度。除此之外,它的二級緩存的容量更達1M,更高的緩存容量意味著處理器的回寫速度更快。 Mobile Athlon64位處理器還采用了可以讓晶體管的頻率提升35%以上先進的SOI技術生產。它的晶體管數量達到了1億5百90萬個,核心面積也大大增加,為192平方毫米。在降低能耗方面,Mobile AMD Athlon 64處理器采用了AMDPowerNow!技術。利用這項技術,該移動處理器可以根據處理器的負載情況,來決定該處理器的性能,比如說運行單一的“記事本”程序,該處理器就會只調用很少的資源,此時,處理器的功率非常低,發(fā)熱量也很低;而當玩游戲時,該處理器又會自動地將其性能發(fā)揮到極限,以便滿足高負荷的需求,當然,此時它無論在功率和發(fā)熱量方面都會比較大。通過這項技術,就可以讓該處理器在性能和功耗、發(fā)熱量、電池供電時間之間取得一個平衡。 Mobile AMD Athlon 64處理器雖然是一款64位的處理器,但它可以向下兼容目前大多數32位的軟件。由此看來,Mobile AMD Athlon 64處理器的性能確實不錯,不過,它也有不少令人遺憾之處。首先,它的功率較大,以至發(fā)熱量也較大,耗電量也大。例如,Mobile Athlon 642700+的主頻為1.60G,雖然是低電壓版本,但其功率也在35W左右,其它以上版本的功率更是高達62W,而同為1.60G全美達90納米Efficeon處理器的功率只有7W,英特爾Dothan處理器1.70G的只有21W,相比之下,Mobile AMD Athlon64處理器的功率過高。而功率高必然會帶來更高的發(fā)熱量,同時會縮短筆記本電池持續(xù)性使用時間。其次,目前支持64位的軟件還很少,64位顯得華而不實。我們知道,64位的處理器需要用64位的軟件才能真正體現出64位的優(yōu)勢,但現在絕大多數軟件都是32位的,微軟64位Windows操作系統卻遲遲不見推出,64位軟件何時出現乃至普及離現在還遙遙無期。 在32位操作系統下,與英特爾Dothan處理器相比,并不見得明顯勝出。英特爾Dothan處理器目前主頻可達2.0G,相當于P43.2G的性能,采用了0.09微米工藝制造,擁有高達2M的二級緩存;而Mobile AMD Athlon64雖然標稱最高達3200+,但其主頻其實為2.80G,二級緩存為1M,采用的是0.13微米工藝制造,如果同在32位操作系統下運行,其性能并不見得會比英特爾Dothan處理器強。 CPU核心核心(Die)又稱為內核,是CPU最重要的組成部分。CPU中心那塊隆起的芯片就是核心,是由單晶硅以一定的生產工藝制造出來的,CPU所有的計算、接受/存儲命令、處理數據都由核心執(zhí)行。各種CPU核心都具有固定的邏輯結構,一級緩存、二級緩存、執(zhí)行單元、指令級單元和總線接口等邏輯單元都會有科學的布局。 為了便于CPU設計、生產、銷售的管理,CPU制造商會對各種CPU核心給出相應的代號,這也就是所謂的CPU核心類型。不同的CPU(不同系列或同一系列)都會有不同的核心類型(例如Pentium4的Northwood,Willamette以及K6-2的CXT和K6-2+的ST-50等等),甚至同一種核心都會有不同版本的類型(例如Northwood核心就分為B0和C1等版本),核心版本的變更是為了修正上一版存在的一些錯誤,并提升一定的性能,而這些變化普通消費者是很少去注意的。每一種核心類型都有其相應的制造工藝(例如0.25um、0.18um、0.13um以及0.09um等)、核心面積(這是決定CPU成本的關鍵因素,成本與核心面積基本上成正比)、核心電壓、電流大小、晶體管數量、各級緩存的大小、主頻范圍、流水線架構和支持的指令集(這兩點是決定CPU實際性能和工作效率的關鍵因素)、功耗和發(fā)熱量的大小、封裝方式(例如S.E.P、PGA、FC-PGA、FC-PGA2等等)、接口類型(例如Socket370,Socket A,Socket 478,Socket T,Slot 1、Socket940等等)、前端總線頻率(FSB)等等。因此,核心類型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CPU的工作性能。 一般說來,新的核心類型往往比老的核心類型具有更好的性能(例如同頻的Northwood核心Pentium 4 1.8A GHz就要比Willamette核心的Pentium 41.8GHz性能要高),但這也不是絕對的,這種情況一般發(fā)生在新核心類型剛推出時,由于技術不完善或新的架構和制造工藝不成熟等原因,可能會導致新的核心類型的性能反而還不如老的核心類型的性能。例如,早期Willamette核心Socket 423接口的Pentium4的實際性能不如Socket 370接口的Tualatin核心的Pentium III和賽揚,現在的低頻Prescott核心Pentium4的實際性能不如同頻的Northwood核心Pentium4等等,但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CPU制造商對新核心的不斷改進和完善,新核心的中后期產品的性能必然會超越老核心產品。 CPU核心的發(fā)展方向是更低的電壓、更低的功耗、更先進的制造工藝、集成更多的晶體管、更小的核心面積(這會降低CPU的生產成本從而最終會降低CPU的銷售價格)、更先進的流水線架構和更多的指令集、更高的前端總線頻率、集成更多的功能(例如集成內存控制器等等)以及雙核心和多核心(也就是1個CPU內部有2個或更多個核心)等。CPU核心的進步對普通消費者而言,最有意義的就是能以更低的價格買到性能更強的CPU。 DDR2 SDRAM DDR2的定義: DDR2(Double Data Rate 2)SDRAM是由JEDEC(電子設備工程聯合委員會)進行開發(fā)的新生代內存技術標準,它與上一代DDR內存技術標準最大的不同就是,雖然同是采用了在時鐘的上升/下降延同時進行數據傳輸的基本方式,但DDR2內存卻擁有兩倍于上一代DDR內存預讀取能力(即:4bit數據讀預?。?。換句話說,DDR2內存每個時鐘能夠以4倍外部總線的速度讀/寫數據,并且能夠以內部控制總線4倍的速度運行。 此外,由于DDR2標準規(guī)定所有DDR2內存均采用FBGA封裝形式,而不同于目前廣泛應用的TSOP/TSOP-II封裝形式,FBGA封裝可以提供了更為良好的電氣性能與散熱性,為DDR2內存的穩(wěn)定工作與未來頻率的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叵肫餌DR的發(fā)展歷程,從第一代應用到個人電腦的DDR200經過DDR266、DDR333到今天的雙通道DDR400技術,第一代DDR的發(fā)展也走到了技術的極限,已經很難通過常規(guī)辦法提高內存的工作速度;隨著Intel最新處理器技術的發(fā)展,前端總線對內存帶寬的要求是越來越高,擁有更高更穩(wěn)定運行頻率的DDR2內存將是大勢所趨。 DDR2與DDR的區(qū)別:在了解DDR2內存諸多新技術前,先讓我們看一組DDR和DDR2技術對比的數據。 1、延遲問題:從上表可以看出,在同等核心頻率下,DDR2的實際工作頻率是DDR的兩倍。這得益于DDR2內存擁有兩倍于標準DDR內存的4BIT預讀取能力。換句話說,雖然DDR2和DDR一樣,都采用了在時鐘的上升延和下降延同時進行數據傳輸的基本方式,但DDR2擁有兩倍于DDR的預讀取系統命令數據的能力。也就是說,在同樣100MHz的工作頻率下,DDR的實際頻率為200MHz,而DDR2則可以達到400MHz。 這樣也就出現了另一個問題:在同等工作頻率的DDR和DDR2內存中,后者的內存延時要慢于前者。舉例來說,DDR200和DDR2-400具有相同的延遲,而后者具有高一倍的帶寬。實際上,DDR2-400和DDR400具有相同的帶寬,它們都是3.2GB/s,但是DDR400的核心工作頻率是200MHz,而DDR2-400的核心工作頻率是100MHz,也就是說DDR2-400的延遲要高于DDR400。 2、封裝和發(fā)熱量: DDR2內存技術最大的突破點其實不在于用戶們所認為的兩倍于DDR的傳輸能力,而是在采用更低發(fā)熱量、更低功耗的情況下,DDR2可以獲得更快的頻率提升,突破標準DDR的400MHZ限制。 DDR內存通常采用TSOP芯片封裝形式,這種封裝形式可以很好的工作在200MHz上,當頻率更高時,它過長的管腳就會產生很高的阻抗和寄生電容,這會影響它的穩(wěn)定性和頻率提升的難度。這也就是DDR的核心頻率很難突破275MHZ的原因。而DDR2內存均采用FBGA封裝形式。不同于目前廣泛應用的TSOP封裝形式,FBGA封裝提供了更好的電氣性能與散熱性,為DDR2內存的穩(wěn)定工作與未來頻率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DDR2內存采用1.8V電壓,相對于DDR標準的2.5V,降低了不少,從而提供了明顯的更小的功耗與更小的發(fā)熱量,這一點的變化是意義重大的。 DDR2采用的新技術:除了以上所說的區(qū)別外,DDR2還引入了三項新的技術,它們是OCD、ODT和Post CAS。 OCD(Off-Chip Driver):也就是所謂的離線驅動調整,DDR II通過OCD可以提高信號的完整性。DDRII通過調整上拉(pull-up)/下拉(pull-down)的電阻值使兩者電壓相等。使用OCD通過減少DQ-DQS的傾斜來提高信號的完整性;通過控制電壓來提高信號品質。 ODT:ODT是內建核心的終結電阻器。我們知道使用DDRSDRAM的主板上面為了防止數據線終端反射信號需要大量的終結電阻。它大大增加了主板的制造成本。實際上,不同的內存模組對終結電路的要求是不一樣的,終結電阻的大小決定了數據線的信號比和反射率,終結電阻小則數據線信號反射低但是信噪比也較低;終結電阻高,則數據線的信噪比高,但是信號反射也會增加。因此主板上的終結電阻并不能非常好的匹配內存模組,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信號品質。DDR2可以根據自已的特點內建合適的終結電阻,這樣可以保證最佳的信號波形。使用DDR2不但可以降低主板成本,還得到了最佳的信號品質,這是DDR不能比擬的。 Post CAS:它是為了提高DDRII內存的利用效率而設定的。在PostCAS操作中,CAS信號(讀寫/命令)能夠被插到RAS信號后面的一個時鐘周期,CAS命令可以在附加延遲(AdditiveLatency)后面保持有效。原來的tRCD(RAS到CAS和延遲)被AL(AdditiveLatency)所取代,AL可以在0,1,2,3,4中進行設置。由于CAS信號放在了RAS信號后面一個時鐘周期,因此ACT和CAS信號永遠也不會產生碰撞沖突。 總的來說,DDR2采用了諸多的新技術,改善了DDR的諸多不足,雖然它目前有成本高、延遲慢能諸多不足,但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提高和完善,這些問題終將得到解決。 主板芯片組 芯片組(Chipset)是主板的核心組成部分,按照在主板上的排列位置的不同,通常分為北橋芯片和南橋芯片。北橋芯片提供對CPU的類型和主頻、內存的類型和最大容量、ISA/PCI/AGP插槽、ECC糾錯等支持。南橋芯片則提供對KBC(鍵盤控制器)、RTC(實時時鐘控制器)、USB(通用串行總線)、UltraDMA/33(66)EIDE數據傳輸方式和ACPI(高級能源管理)等的支持。其中北橋芯片起著主導性的作用,也稱為主橋(Host Bridge)。 移動芯片組市場份額最大的依然是Intel,當然參與芯片組競爭的廠商也非常多。臺灣芯片組三巨頭矽統SIS、威盛VIA、揚智ALI、以及圖形顯示芯片霸主ATI、NVIDIA,它們之間的較量越來越激烈。 針對迅馳平臺,Intel推出了INTEL 855系列芯片組,Intel 855系列移動芯片組包括獨立型的Intel855PM和整合圖形顯示芯片的Intel 855GM。Intel 855GM中整合了改進型的ExtremeGraphics2圖形內核,內置顯卡的INTEL 855GM芯片組主要應用在初級迅馳筆記本產品中,而INTEL855PM芯片組主要匹配強勁的獨立顯卡和較高頻率的迅馳處理器應用在中高端產品中。支持IntelPentium4-M和Celeron4-M的是Intel 852和Intel 845系列芯片組,在這些Intel產品當中,Intel852的性能非常的出色,也是目前許多的P4-M機型最主要采用的芯片組。 匹配迅馳的芯片組除了INTEL,目前只有SiS推出了相應的芯片組,不久前在SiS發(fā)布了新款支持迅馳架構的筆記本專用的芯片組。SiS發(fā)布的芯片組分別是獨立型芯片——SiS648MX以及整合芯片SiSM661MX,這些芯片組是專門為Intel移動Pentium-M處理器設計研究開發(fā)的。SiS M661MX芯片以及648MX芯片是第一款獲得Intel授權的支持迅馳處理器的非Intel的芯片組產品。SiSM661MX以及SiS648MX芯片組無論從功能上還是技術上來說,都相當出色,可以同Intel的855PM以及855GM芯片組媲美。相信SIS的支持迅馳技術的芯片組產品一定可以在市場上掀起波瀾。2003年第三季度SIS發(fā)布了SIS661FX的筆記本用芯片組,該芯片組種能夠支持800MHz FSB的各類Pentium4處理器。661FX同時集成UltraAGP圖形芯片,支持DDR400最大分辨率可以達到1600×1200。 由于授權政策開始松動,PentiumM配套芯片組將越來越豐富。接下來威盛VIA也獲得Intel的授權,并且VIA已搶先一步發(fā)布兩款支持PentiumM處理器平臺的芯片組產品PN800 和 PN880,分別應對筆記本入門級市場和高端產品。更強的是這兩款產品竟然還完全支持IntelCeleron M和Intel Mobile Pentium 4處理器,對于400、533和800MHz處理器前端總線都給以支持。另外從來都是雙管齊下的威盛VIA在AMD Athlon6464位的移動處理器的支持上也是不遺余力,威盛的K8T400M芯片組已經為移動Athlon64做好了準備。 ATI、NVIDIA這對顯示芯片巨頭現在也略有涉及芯片組領域,例如我們以前熟悉的ATI推出的面向Athlon 4和Duron版移動處理器的RADEON IGP320M和面向Pentium 4-M的RADEON IGP 340M芯片組。NVIDIA公司也推出了相應支持AMD Athlon64處理器的筆記本電腦芯片組,隨著ATI和NVIDIA對AMD芯片組市場的介入,AMD移動處理器配套平臺得到了很大的加強。ALi也是移動芯片組大軍中的一員,其產品非常有特點,具有一定的廠商針對性,不過市場占有率不是很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