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想成為一個會上課的老師,步驟其實很簡單:首先要備好一節(jié)課,其次要上好一節(jié)課。
做一個會上課的教師,首先要知道這個課為什么要這樣上,這個環(huán)節(jié)為什么要這樣設計,而要知道這個東西,就必須是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自己對語文教學的思考。那么,一個人,思想從何而來?任何人的思想都不會從天而降,任何一個人從踏上教育工作崗位,到后來成為一個有思想的老師,這個中間都離不了幾個環(huán)節(jié)。讀人、讀書和思考。 什么叫讀人,其實很簡單,當你和朋友交談的時候,從朋友那里獲取了思想和智慧,知道了自己所不知道的東西,這個時候就是讀人。要多多與他人交流,從交流中學到知識。 此外,讀別人的課例也能給自己很多的思考,尤其是讀初中的、高中的課例,雖然不能直接拿來用,但是那些老師所具備的知識素養(yǎng),和小學老師是不一樣的。他們看問題的角度,和我們也是不一樣的。我們可以把他的東西拿過來,至少是轉化后為己所用。那么走在小學老師這個行列中,就顯得與眾不同了。所以我很注意向中學老師學習,學習他們的語文教學,甚至他們的物理教學。 其實,平時我們并沒有太多的機會走近名師、走近教授,怎么辦?最直接、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讀書。 有人說讀書是和偉人對話。大師們積淀了多少年的思索、沉淀了多少年的智慧就這樣被我們輕而易舉的囊括懷中,何樂不為?在讀書累了的時候,就閉上眼睛,享受片刻的寧靜。我相信,在這寧靜中你能品味到——偷偷攫取別人的智慧其實是一件很有樂趣的事情。 讀書讀什么? 一個老師要想成為一個有思想的老師,應該讀什么呢?其實作為一個老師,一個小學的語文老師,我們絕不應該僅僅是讀教材、教參,讀《知音》《家庭生活》,還要讀教育理論、教學實錄。 今天給大家推薦幾本書:日本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是他走了一千多個教室,聽了一千多節(jié)課以后,在實踐的基礎上寫出來的。語言中沒有深奧的教育理論,只有平實的話。還有王榮生老師的《語文科課程論基礎》,肖川教授的《教育的力量》,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張文質老師的《教育十字路口》。 對于這些書的閱讀,提倡有坡度閱讀。 第一,精細地讀。我的教育理論閱讀是從一本雜志開始的。這本雜志過去叫《教師之友》,現(xiàn)在叫《新教育讀寫閱報》。我的閱讀起步、理論起步以及對教育思考的起步,就是起自于這里。精細的讀,能夠讓你提高非???,理論書如果實在不想讀,就讀這本雜志。 第二,做筆記。大家讀書時都有這樣一個感覺:這個地方真好。在讀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20個很好的地方,一本書讀完了,聰明的老師記住了10個。書一合,3天過去了,10個變5個,一個星期過去了,5個變2個,一個月過去了,2個也沒了。什么時候想寫文章,想用一個觀點卻找不到了。所以,這個時候做筆記是一種非常好的形式。沒事經(jīng)常翻翻這些書,雖然背不下來,但是經(jīng)常讀一讀它,它就變成自己的東西了,所以要做筆記。 第三,結合實踐思考。我有一個朋友,讀過很多書,但是他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為什么自己讀了很多書,卻對教育沒有太大的啟發(fā),而我讀的書沒他多,卻每本都有價值,為什么?我說很簡單,我讀書是在讀自己,讀自己的工作。每讀一段,旁邊批上:好,真好,語文教學也該如此。督促自己,結合實踐思考。這樣,你讀一篇文章,就會有一篇文章的價值,讀一本書,這一本書就會為你的教學服務,在很短的時間內,讓讀書和實踐相結合。 會備課的老師,第一要有思想,第二要有智慧。 怎么樣做一個智慧的老師?這里所說的備課中的智慧,主要是講:解讀文本的智慧。那么,什么是文本解讀?個人認為,所謂的文本解讀是教師利用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知識積累、和對語言文字敏銳的感悟力,在自身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影響下走進文本,走進作者,形成自己對文本的獨特理解。 文本解讀的智慧有兩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是把文章讀透,讀懂文字本身的意思。像那樣走馬觀花的讀文章,肯定讀不懂,那么怎么讀?首先是純凈的讀。所謂“純凈”的讀,就是在閱讀文本以前,不要翻看任何工具書,不要搜索任何與文本相關的資料,不要和任何人去交流看法,就是一個人干干靜靜地讀。這樣做的目的是不讓別人的理解影響你的認識,不戴著有色眼鏡去看文本,這樣做的結果是對文字的所有感悟均是由自己的心中生發(fā)。 第二個步驟是仔細的讀。所謂的仔細,就是要我們深入到文本字詞句和標點中去思考,甚至研究。并把自己在閱讀中對字詞句的理解批注在旁邊,不要管這些批注的價值大小,甚至不管是不是有用處,在教學還沒有目標的時候,就讓它們隨意散落在身邊,不要急著用價值衡量,也不要急著把它們串起來,這就是文本的細讀。通過純凈的讀和仔細的讀,這個文章表面寫的是什么?就讀懂了。歌德有一句話,真正會讀書的人,應該用兩只眼睛去讀書,一只眼睛看文字寫的是什么,另一只眼睛要深入到紙的背后,什么意思呢?聽懂文字背后的聲音。這是最難的。 這里有一個方法:對著文本提問。 舉一個例子,我教過一節(jié)課叫《生命生命》。在備課以前我會提問:杏林子為什么常常想這個問題呢,我怎么就沒想過?是什么原因讓他常常想這個問題?為什么說極力鼓動著雙翅而不用煽動?鼓動和煽動的區(qū)別在哪里?是什么原因讓作者放了這只飛蛾,而且是忍不住放了它?是什么原因讓他看到一株小瓜苗也感嘆這是生命?為什么他在用聽診器聽自己的心跳時感到震撼?繼續(xù)讀繼續(xù)問,在問的過程中,一步一步走向深入。查資料發(fā)現(xiàn),杏林子是一個殘疾人,從12歲起,就患上了類風濕關節(jié)炎,全身90%以上的關節(jié)壞死,50年的時間里用一個姿勢坐在輪椅上。因此,這樣一個人,看到飛蛾極力舞動雙翅,才想到這是生命,忍不住放了它,看到香瓜籽在沒有泥土沒有陽光的磚縫里不屈向上茁壯生長,他感到這就是生命。 我深深感受到了這篇文章的主旨:生命是什么?一定要讓學生知道生命到底是什么。于是,第二自然段學完之后我問學生,生命是什么?同學們不知道。我說生命就是飛蛾極力鼓動的雙翅,生命就是飛蛾強烈的求生欲望。接著,又問學生,生活中到處都有生命的存在,那么想一想、寫一寫你看到的生命是什么?學生寫到:生命是嬰兒第一聲的啼哭,生命是同學們朗朗的讀書聲,生命是操場上我們奔跑的身影,生命是綠樹伸展的枝葉。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就這樣在一步步的追問中帶著學生由文字走進了文字背后,由飛蛾,香瓜籽走進了文字背后的杏林子。然后走回來,再從學生這里出發(fā),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讓學生知道到底生命是什么?其實這是一節(jié)教育性很強的課。 查閱相關資料。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夠讓我們站得高走得遠。一線教師(包括名師)的備課資料,比如教案、教學時錄、教后反思、課評等等,這些資料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教學操作技術和教學思想。如果所面對的是名家經(jīng)典作品,可以查找作品原文,還可以查閱教育以外的專家學者對文本的解讀,他們的解讀往往能打破教師解讀文本的窠臼。 給大家推薦幾本能提高文本解讀能力的書:孫紹振的《名作細讀》和《孫紹振如是解讀作品》以及錢理群的《與魯迅相遇》《名作重讀》。 閱讀文本和解讀文本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讓哲學和美學開啟解讀文本的第三只眼睛。在這,給大家推薦李澤厚的《美的歷程》以及宗白華的《美學散步》。此外,影視作品也可以查閱。 在備課的時候,要先確定主題。很多資料沒有穿插起來,如果都拿到課堂上,是突出不出來的,所以課堂教學要簡約而豐滿。所謂的簡約是線條要明晰,要明顯。所謂的豐滿是要舍得下功夫。然后確定主題,依據(jù)主題選擇材料。一個問題貫穿始終,跟這個主題相關的都要體現(xiàn),跟這個主題沒關系的即使再好也要把它刪掉。所以選擇主題的過程是老師對各種資料分析的過程,這個時候就需要老師的大腦來思考和建構。 在虛擬的場面中呈現(xiàn)主題。建議大家不要很快著手去寫教案,要先在虛擬的場面中,呈現(xiàn)教程。虛擬的場面什么意思?相信大家都有這樣一種享受,把這個教案寫完了,可上課之后會覺得教案跟學生有很大差別。自己覺得教案寫得很好,但在教學的時候覺得不舒服、不順暢。這是因為在備課的時候忽略了學生的存在。所以,要在備課的時候想著學生。設想學生會問的問題,以及教師如何引導,在這個虛擬的場面中修改我們的思考和教案。 幾點額外的建議: 1.工具與人文的側重要根據(jù)文本情況而定,不能跟風。怎么把精神熏陶和文字融合成一體,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讓學生感受到精神的升華,這很重要。不要純工具也不要純人文,這個課是個什么樣的特點那你就按著什么樣的特點去做,但要給學生方方面面營養(yǎng),不要僅僅是一個方面的收獲。 2.要根據(jù)文章體裁特點而定,不能統(tǒng)一模式步驟。很多學校喜歡搞模式,按照一個模式往下走。如果老師一個模式教下來,沒有任何思考,那么是不會有提高的。比如教詩歌《一株紫丁香》,二年級的孩子要會感受詩歌。所以,可以把點定在美上。 首先,要感受詩歌的韻律美。讓同學們都來讀這首詩,讀完之后有什么感覺呢?感覺很美、很順、能朗朗上口,這是學生們能夠說出來的。然而怎么就能這么上口呢?普通的文章怎么就不能上口呢?自然而然讓學生注意那幾個押韻的字,這幾個字有什么特點呢?聲母,韻母都一樣。讓學生反復讀,并感受。這樣的形式,他們是可以接受的。 其次,感受詩歌的想像力。詩歌是有意向的:老師的愛貫徹到紫丁香的身上。但是老師不能給孩子講意向,因為他們是二年級的孩子,但可以給他們放歌聽:《我愛米蘭》。 在備這個課的時候,要會查資料。一是教案,二是什么叫兒童詩,兒童詩的特點是什么?三是詩歌的特點,別人對詩歌的論述。要讓自己站在一個更大的空間內,去看一首小詩,立足于實際,把這個課備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