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發(fā)神讖碑》又稱《吳天璽記功頌》,三國吳天璽元年(267)刻。吳的最后一位君主孫皓,因天降符瑞而立碑記功。石舊在江蘇江寧天禧寺,后移籌思亭,又移尊經(jīng)閣、縣學。石呈圓幢形.環(huán)而刻之。世傳為皇象書,但無依據(jù)。宋時原石斷為三段。上段21行,中段17行,下段10行,共存213字,故又稱《三段碑》、《三擊碑》。后有宋胡宗師、石豫亨、明耿定向題跋三則。清嘉慶十八年(1813)八月毀于火。 此碑的建立與迷信有關,而碑文的書寫也很奇異。它雖是篆書,但不同于任何篆書面目,康有為曾驚嘆為“奇書驚世”。張叔未則云“吳《天璽紀功碑》雄奇變化,沉著痛快,如折古刀,如斷古釵,為兩漢來不可無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跡”。 其書起筆方重,有隸書筆意,轉折處則外方內(nèi)圓,下垂處呈懸針狀,森森然如武庫戈戟,凌然不可侵犯。后世篆刻家對此碑很受啟發(fā),多取此碑筆意入印。趙之謙“丁文蔚”一印便有此意味,后世認為趙之謙這方印還啟發(fā)了齊白石,從而形成了大刀闊斧、斬釘截鐵的齊派篆刻風格。
|
|
|
來自: daylibrary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