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時期,今濱城區(qū)濱北辦的南街、市中辦的高杜、彭李辦的山柳杜村等濱州杜家族人聚居的村莊,男子幾乎都有官銜,妻子則多數(shù)誥命夫人,俗話說,三歲的孩子七品官,似乎都是官身,其實不然,這些頭銜多數(shù)是因為封贈、恩蔭來的,只是一種榮譽,要想真正走上仕途還有許多限制。要弄清楚濱州杜家到底有多少人為官,就要從明清兩朝的官吏選拔制度談起。 明清兩朝的官吏選拔是封建時代最為規(guī)范和嚴格的,有一套完備的制度,其核心內(nèi)容就是科舉考試,這是官吏選拔的主渠道,被稱為正途。通過軍功、恩蔭、捐贈等進入仕途的,被稱為異途,既非主流也難做高官,更被正途所鄙視。古人有詩,傳為宋真宗趙恒所作,“天子重英豪,文章在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边@就是那個時代的主流意識和基本道德準則。 科舉考試分為考秀才、考舉人和考進士。中了秀才,再經(jīng)過選拔成為貢生之類,就具備了做小官的資格,高的可以做到知縣;舉人的出路就比較寬了,特殊的可以做到封疆大吏;讀書人中了進士就到頭了,成績最好的到翰林院任職,差一些的到各部、省、府任職,最差的才擔任知縣。明清兩朝的習慣是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nèi)閣,所以,一二品高官基本上是進士出身。入了翰林院,就被社會上視為相國了。濱州杜家“父子五翰林”,是了不起的家族。清末民國時期,我們大家耳熟能詳?shù)慕麩熡⑿哿謩t徐、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曾國藩、民國大總統(tǒng)徐世昌、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等都是翰林出身。 整個清朝,濱州共考取了28名進士,其中濱州杜家一門就9名。順治四年(1647年),杜漺中進士,是清朝濱州第一位進士;1892年(光緒十八年)杜賓羽(以上兩字合成一個字,讀音bīn)中進士,又是濱州最后一位進士。若講官員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如果入翰林院的人數(shù)和中進士的人數(shù)不及杜家,那就萬難望其項背了。 明清兩朝,濱州杜家共考取了12名進士,另有8名舉人,327名秀才和貢生等,合計中科舉者347人,這些就是杜家官員的基本隊伍。至于多少基層官吏,連杜家人自己也說不清楚。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杜家第十二代孫、曾任山西大寧縣知縣的杜瑾說:“吾家自五世而后,仕進者不一,爵封者多有,若名列太學,聲譽黌宮者,尤不可枚舉也?!倍@個時候,杜受田還沒有出生。 到1930年底,濱州杜家正七品以上官員91人,其中坐鎮(zhèn)一方的知縣以上、各部、府主管一方事物的正七品以上官員有39人。除去12名進士外,比較知名的還有:杜伯達,浙江鄞縣知縣,貢生;杜侗,浙江寧??h知縣,貢生;杜述先,內(nèi)閣中書舍人,監(jiān)生;杜紹先,云南曲靖府通判,貢生;杜非幾,湖南衡州府教授,貢生;杜瑯,直隸東安縣、陜西甘泉縣知縣,貢生;杜瑾,山西大寧縣知縣、直隸正定府同知,貢生;杜鴻圖,江西婺源縣知縣,貢生;杜鴻勛,江蘇江淮衛(wèi)千總,秀才;杜光瀛,登州府教授,舉人;杜貴,直隸通州衛(wèi)千總,武舉人;杜恩祿,鹽山縣知縣;杜恩紱,兵部主事,監(jiān)生;杜家楨,唐山、邢臺、廣宗縣等知縣,監(jiān)生;杜家梅,廣東鹽運司主事,監(jiān)生;杜秉綸,民國阜新、建平縣知事,秀才;杜蔭檀,毅軍軍需正、北洋陸軍少將;杜律,山西太原府通判,貢生;杜詞,濟南衛(wèi)鎮(zhèn)撫;杜彤輝,江蘇長洲縣知縣,貢生;杜受廉,四川渠縣、河南項城等縣知縣,貢生;杜翚,戶部主事,貢生;杜翃,河南太康、靈寶知縣,陜州直隸州知州,貢生;杜庭璞,刑部主事,監(jiān)生;杜庭玨,太常寺主事,舉人;杜庭璆,刑部主事、廣東羅定直隸州知州,舉人;杜旻,直隸沙河縣知縣、順德府同知,舉人。 耕讀傳家詩書長,道德品質(zhì)真文章。解放后,濱州杜家英才輩出,特別是北洋陸軍少將杜蔭檀之后均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畢業(yè)的高級科技人員。在濱州比較知名的是原地區(qū)人大工委副主任杜鴻三,而原地區(qū)公安局長、黨委書記杜從建則是甘肅巡撫杜承式之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