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蕊整理
姜林娣教授介紹了大動脈炎的臨床特點,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肉芽腫性大血管性血管炎,在炎性微環(huán)境下慢性纖維化致管壁增厚,官腔狹窄導致臟器缺陷與功能損害,甚至危及生命,多見于亞洲女性。而該病治療方面的發(fā)表的文章是以外科治療為主,內科治療的文章缺乏大樣本隨機對照研究,其原因為大動脈炎治療上面臨一些困境,比如治療時機和度的把握,對患者自然病程及治療預后演變的認識,缺乏經過驗證的治療藥物或治療策略,也缺乏大數(shù)據(jù)庫。對大動脈炎的炎癥評估時缺乏評價血管炎癥的血清學指標,因為血沉正常的患者中,有40%在組織學上證實炎癥的存在,對于血管炎癥的影像學評估(超聲、MRA+MRI)也缺乏定量標準,CTA雖然可以測量管徑、管壁、鈣化,但無法識別管壁炎癥,目前PET-CT已有文獻報道可以更好的評估大動脈炎活動,但是其昂貴的價格限制了在臨床的重復應用。大動脈炎的炎癥和纖維化往往交織在一起,微弱的炎癥可以伴顯著纖維化,抗炎治療后有可能啟動纖維化進程,延遲診斷和中晚期患者抗纖維化治療尤為重要,但是目前尚無抗纖維化治療藥物和策略,有待于進一步解決。
朱平教授介紹了大動脈炎的臨床特征,可以有發(fā)熱、乏力、關節(jié)肌肉痛等多種臨床表現(xiàn),多數(shù)患者早期不易發(fā)現(xiàn)。其臨床分型包括頭臂動脈型、胸腹主動脈型、廣泛型、肺動脈型。輔助檢查手段如何了解管壁增厚和狹窄情況,高分辨B超和增強B超可以更清晰的觀察病變性質及活動性炎癥,有助于臨床診斷病變程度和活動性。血管造影和CTA技術可以觀察血管壁增厚情況、確定病變累及范圍、準確描繪血管狹窄、血管瘤和閉塞。缺點是不能用于早期診斷,且難以區(qū)分疾病的活動程度。大動脈炎有20%的患者有自限性,在發(fā)現(xiàn)疾病時已經穩(wěn)定,對這類患者如果沒有并發(fā)癥可以隨訪觀察,但對于大多數(shù)患者,仍建議盡早應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積極治療達到病情緩解,并舉例說明該病及時有效治療的必要性。
楊岫巖教授以大動脈炎——想說懂你并不容易為題,舉例探討了大動脈炎達標治療存在的困難和問題:1疾病往往起病隱匿,2病情往往持續(xù)進展而不易評估,3疾病的活動和靜止常常交替出現(xiàn)4 導致達標治療的“無標可達”。
吳振彪教授的講演題目是AAV臨床分類更實用。他介紹了AAV的臨床分型,根據(jù)臨床特征分為PICGN,MPA,GPA和EGPA。CHCC2012AAV的定義也是基于臨床來進行分型的,并非是以ANCA的不同進行分類,因為不同類型其ANCA陽性率、特異性不高,如同樣是MPO-ANCA+,在上述幾種類型中均占有相當比例,只不過在GPA中的比例少于PR3-ANCA。而病情的分級與實際治療更密切,臨床分層為治療選擇提供了更多依據(jù),如可以根據(jù)是否單純上下呼吸道受累、早期系統(tǒng)性、全身性、重型、難治性進行臨床分型采取相應治療。因此好的AAV治療策略需要的分類標準應該包括特異性的癥狀,評估疾病的階段、活動度、器官損傷,確定功能狀態(tài)。而ANCA對于分型及治療不僅特異性及敏感性不高,而且存在ANCA陰性的AAV,且ANCA的滴度不能預測疾病的復發(fā),一些藥物也會引起ANCA陽性,如臨床上常見的丙硫氧嘧啶、米諾環(huán)素等。因此對于AAV的診治不能僅以ANCA為依據(jù),需要結合臨床。
田新平教授的題目是根據(jù)ANCA抗體亞型來指導精準治療:她首先介紹了對疾病進行命名與分類的目的,包括反映疾病的臨床和病理表現(xiàn),反映疾病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反映疾病的自然病程和對治療的反應,在臨床研究中將患者正確分類并比較治療效果,最終目的是指導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在北歐,PR3-ANCA的誘發(fā)因素與細菌感染有關,在亞洲中國和日本,MPO-ANCA的誘發(fā)因素與藥物有關。研究發(fā)現(xiàn)ANCA的亞型與復發(fā)有關,PR3-ANCA+患者更容易復發(fā)。在遺傳學上,PR3-ANCA與HLA-DP相關,而MPO-ANCA與HLA-DQ相關,臨床表現(xiàn)上前者會導致肉芽腫形成,陽性患者更容易出現(xiàn)腎臟外表現(xiàn),更易復發(fā),后者更容易快速發(fā)生腎臟功能損害。因此有人提出PR3-AAV與MPO-AAV是兩種不同的疾病??赡艹霈F(xiàn)對AAV的新分類:MPO-ANCA-MPA, MPO-ANCA-GPA, PR3-ANCA-MPA, PR3-ANCA-GPA. 根據(jù)新的分類進行機制與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更具針對性的治療靶點,達到精準治療的目的。
李向培教授介紹了單一器官血管炎。通過一個疑難病例的診治經過詳細討論了原發(fā)性中樞神經系統(tǒng)血管炎的診治經驗。并介紹了CNSV的分型:1感染性:包括沒得性血管炎,細菌性血管炎和病毒性血管炎;2 原發(fā)性:包括原發(fā)性中樞神經系統(tǒng)血管炎;3繼發(fā)性:為全身性疾病所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血管炎;4不能分類的血管炎,如中樞神經系統(tǒng)血栓閉塞性血管炎。原發(fā)性中樞神經系統(tǒng)血管炎(PACNS)的分型包括中樞神經系統(tǒng)肉芽腫性血管炎(GACNS),非典型PACNS和孤立占位病變型。PACNS具有血管性病變和炎癥性病變的雙重特點,且其診斷的金標準為腦組織活檢病理,為診斷帶來了很大困難。MRI彌散加權成像以及血管造影對該病的診斷有較好的診斷價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