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名詞解釋 1.趺蹶 2.腨 3.手指臂腫 4.轉筋 5.陰狐疝 6.蛔蟲病 7.蛔厥 二、填空題 1.病 ,其人但能前,不能卻,刺腨入二寸,此 傷也。 2.病人常以手指臂腫動,此人身體瞤瞤者, 主之。 3.陰狐疝氣者, ,時時上下,蜘蛛散主之。 4.問曰:病腹痛有蟲,其脈何以別之?師曰:腹中痛,其脈當沉若弦,反 ,故有蚘蟲。 1. 蚘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fā)作有時,毒藥不止, 主之。 2. 雞白屎散用治 。 三、單項選擇題 1.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合篇意義在于( ) A.均是傷科病 B.病位相同 C.病機相似 D.均是經(jīng)脈病變 E.不便歸類 2.趺蹶的成因有( ) A.寒濕阻于經(jīng)脈 B.金刃刀傷 C.寒客厥陰肝脈 D.太陽經(jīng)傷 E.濕邪化熱傷筋 3.趺蹶的治法為( ) A.烏梅丸 B.蜘蛛散 C.甘草粉蜜湯 D.雞屎白散 E.刺腨 4.“轉筋之為病,其人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轉筋入腹者”方用( ) A.四逆散 B.當歸四逆湯 C.蜘蛛散 D.雞屎白散 E.吳茱萸湯 5.本篇中有方而未見藥物的是( ) A.蜘蛛散 B.雞屎白散 C.藜蘆甘草湯 D.甘草粉蜜湯 E.烏梅丸 6.用治蛔厥的方劑為( ) A.烏梅丸 B.甘草粉蜜湯 C.雞屎白散 D.蜘蛛散 E.四逆散 7.烏梅丸中除烏梅、細辛、干姜、黃連、附子、桂枝、人參、當歸、米、蜜外,還有( ) A.川椒、大腹皮 B.使君子、大腹皮 C.鶴草芽、使君子 D.川椒、黃柏 E.黃柏、鶴草芽 四、多項選擇題 1.本篇中用于治療蛔蟲病的方劑有( ) A.烏梅丸 B.蜘蛛散 C.甘草粉蜜湯 D.雞屎白散 E.藜蘆甘草湯 2.蛔厥的主要表現(xiàn)有( ) A.腹痛 B.吐蛔 C.四肢厥冷 D.得食則嘔 E.靜而復時煩 3.烏梅丸的功用( ) A.健脾利濕 B.苦寒清熱 C.殺蟲安蛔 D.溫經(jīng)散寒 E.辛溫散寒 五、簡答題 1.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合篇意義? 2. 趺蹶的概念、病機及其治法? 3. 轉筋的證治? 4. 陰狐疝的概念及治法? 5. 蛔厥的證治? 6. 試述陰狐疝與寒疝的區(qū)別? 六、論述題 1.論述《金匱》篇對蛔蟲病的論述及證治? §參考答案 一、名詞解釋 1.趺蹶:“趺”同“跗”,指足背。“蹶”,《說文》:僵也,即僵直之意。指足踝關節(jié)以 下的足背強直,行走不利,能前不能后的疾病。 2.腨:脛后肌肉,俗稱“小腿肚子”。 3.手指臂腫:因風痰阻于經(jīng)絡,致手指及臂部時常腫脹顫動,甚或全身肌肉跳動的疾病。 4.轉筋:因濕濁化熱傷陰,筋脈失養(yǎng),以病人四肢突然發(fā)生強直痙攣性掣痛為特征的一類疾病。 5. 陰狐疝:由于寒氣凝于厥陰肝經(jīng)所致,表現(xiàn)為陰囊時大時小,時上時下的病癥。 6. 蛔蟲病:“蚘”同“蛔”。本病是蛔蟲寄生于人體內(nèi)所引起的疾病?;紫x寄生于腸道, 病人經(jīng)常發(fā)生腹臍部劇烈疼痛,甚或吐出蛔蟲為特征。 7. 蛔厥:由于蛔蟲擾動所致,主要表現(xiàn)為腹痛劇烈,手足逆冷,吐涎沫,煩躁不安等 癥。 二、填空題 1.趺蹶 太陽經(jīng) 2.藜蘆甘草湯 3.偏有小大 4.洪大 5.甘草粉蜜湯 6.轉筋 三、單項選擇題 1.E 2.D 3.E 4.D 5.C 6.A 7.D 四、多項選擇題 1.AC 2.ABCDE 3.BCE 五、簡答題 1.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合篇意義? 本篇論述了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五種病證,由于這五種病證都有各自不同的證候特征,既不便歸類于其他篇章,又不能單獨成篇,所以在雜病各篇之末,將此五種疾病合為一篇討論。 2.趺蹶的概念、病機及其治法? 趺蹶指足踝關節(jié)以下的足背強直,行走不利,能前不能后的疾病。病機為太陽經(jīng)傷,因足太陽經(jīng)脈行身之后,下貫腨內(nèi),出外踝后。太陽經(jīng)傷,牽引不利,所以出現(xiàn)趺蹶但能前不能卻的癥狀。治取針刺小腿部穴位以達調(diào)其經(jīng)氣,舒緩筋脈的作用,則趺蹶能愈。 3. 轉筋的證治? 轉筋是以病人四肢突然發(fā)生強直痙攣性掣痛為特征的病證,尤以下肢小腿疼痛多見,即腓腸肌痙攣。嚴重時,疼痛可從兩腿牽引小腹作痛,稱為轉筋入腹。脈上下行而微弦。方用雞屎白散。取其清熱利濕之效,治療因水濕阻滯,濕濁化熱傷陰所致的轉筋。 4.陰狐疝的概念及治法? 陰狐疝是一種陰囊時大時小、時上時下的病癥。這種疝氣,當病人起立、行走、勞累或腹中用力時墜入陰囊,輕者僅感墜脹;重者由陰囊牽引少腹劇痛;而當病人平臥之時則縮入腹內(nèi)。本病多由寒氣凝結厥陰肝脈所致,治以辛溫通利、散寒開結的蜘蛛散。方中蜘蛛破結利氣,配辛溫之桂枝以散厥陰肝經(jīng)寒氣。 5.蛔厥的證治? 蛔厥是因蛔蟲擾動,腹痛劇烈而致的手足厥冷證。其人可有蛔蟲病史,呈發(fā)作性腹痛,口吐涎。其人時又心煩不安,這是由于內(nèi)臟虛寒蛔蟲不適,動亂不安,上竄入膈,擾人心煩所致。當蛔蟲入胃中時,蛔蟲暫安,病人心煩復止。進食后,蟲聞食臭而復動,即食后嘔逆心煩。在這種情況下,病人往往自行吐出蛔蟲。此種蛔厥屬上熱下寒證,故治宜苦酸辛寒熱并用的烏梅丸?;紫x得酸則靜,故重用烏梅苦酒之酸;得苦則下,用黃連、黃芩苦寒清熱除煩;得辛則伏,用細辛、附子、干姜、桂枝、蜀椒辛溫散寒止痛;蛔蟲竄繞,正氣必虛,加人參、當歸、蜜、米益氣養(yǎng)血、養(yǎng)中安臟,諸藥合用共奏辛溫散寒,苦寒清熱,殺蟲安蛔之功。 6.論述陰狐疝與寒疝的區(qū)別? 寒疝是因寒邪凝滯,引起腹中拘急疼痛為主要癥狀的病癥。陰寒痼結者,治宜起沉寒而緩急痛,方用大烏頭煎;兼表寒者,治宜雙解表里寒邪,方用烏頭桂枝湯;兼血虛者,治宜養(yǎng)血散寒,方用當歸生姜羊肉湯。陰狐疝雖與寒邪有關,但病在陰囊,由于寒氣凝于厥陰肝經(jīng),以陰囊時大時小,時上時下為特征的病證。治宜辛溫通利、散寒開結,方用蜘蛛散。 五、論述題 1.論述《金匱》篇對蛔蟲病的論述及證治? 蛔蟲病是蛔蟲寄生于人體內(nèi)所引起的疾病,其主要癥狀是腹痛,但腹痛可見于多種疾患,原文:“腹中痛,其脈當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蚘蟲。”指出一般腹痛多屬里寒,故脈見沉或弦。若見脈洪大者,則由蛔蟲妄動所致的腹痛,此為蛔蟲病?;紫x擾動而引起腹痛或上腹部痛時,蛔動痛作,蛔靜痛止,其人口吐涎,此時,如果已經(jīng)用了殺蟲藥而不效,則應安蛔和胃,治取甘草粉蜜湯,方中甘草、粉、蜜皆為甘平之藥,服后可安蛔緩痛?;棕蕜t因蛔蟲擾動,腹痛劇烈而致的四肢厥冷證。從原文:“蚘厥者,當吐蚘,令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臟寒,蚘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當吐蚘。”得知,此病可有蛔蟲病史,呈發(fā)作性,腹中劇烈疼痛,手足逆冷,吐涎沫,吐蛔蟲,煩躁不安等癥狀。治當辛溫散寒,苦寒清熱,殺蟲安蛔。方用烏梅丸。其中烏梅、苦酒之酸使之靜;黃連、黃柏之苦使之下;蜀椒、細辛、附子、干姜、桂枝之辛使之伏;正氣已虛,加人參、當歸、米、蜜益氣養(yǎng)血、養(yǎng)中安臟。諸藥合用,以治蛔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