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xiàn)如今,大家對打的一點也不陌生,今晚要到外面應(yīng)酬,醉駕又抓那么嚴,怎么辦呢?手機里安裝一個“XX打車”,動動手指就行。但是朋友們也許不知道,打的這件事,并不是現(xiàn)代的東西。在中國古代,很早就有“的士”了。 也許有人問,這有什么好奇怪的,所謂打的,不就是叫上一輛車,到地方給錢嘛。無非是現(xiàn)在坐的是汽車,以前是馬車而已。如果你這么想,那就真的低估了古代人的智慧。 最早的“的士”馬車,出現(xiàn)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為什么說它是“的士”呢?那是因為在這輛車上,居然有里程表。在這輛古代的士上,安裝了一對打鼓的小人,小人的屁股后面連了一個齒輪到車輪上,當車輪轉(zhuǎn)100圈的時候,齒輪就會連帶著轉(zhuǎn)一圈,這樣車上的小人就會輕輕的敲一下鼓。等到了地方要收費的時候,只要記得小人敲了幾下鼓就行了。當然咯,如果要出遠門,鼓點太多了,這怎么記得住啊。怎么辦呢?改進一下吧。于是到了宋代,這個擊鼓的小人旁邊就多了一個好基友,敲鑼小人。每當擊鼓小人敲10下鼓的時候,敲鑼小人就會敲動一下鑼。一路上敲敲打打,挺熱鬧的嘛。 在古代,小一點的馬車可供少數(shù)人出行,可是全家人去春游怎么辦呢?多雇幾輛車不劃算的嘛。于是,在唐代,就專門研發(fā)出了可供很多人乘坐的大車,當然咯,這種車得套上6-8匹馬才能拉得動。到了宋代,這種車被改造到幾乎逆天的程度,除了可以裝幾十個人以外,居然還在車廂上裝了很多窗戶,簡直變成觀光旅游巴士了嘛。 但是呢,就算是有這么方便的交通工具,古代的土豪們還是覺得不爽。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的馬車在路上跑,車輪沒有緩震裝置,輕則暈車,重則有生命危險。 其中有個很極端的例子,有一天,一個官員在單位加班,大半夜了才下班,他叫了一輛馬車送他回家。因為古代是有戒嚴的,到了3更天是不能隨意走動。于是馬車夫拼命趕路,顛得太急了,居然把這個官員從馬車上給顛出來了,摔昏過去了。結(jié)果馬車夫一看闖了禍,把人送到地方,也不幫忙敲個門,就把昏過去的官員往門口一丟就倒車跑了??蓱z這個官員在自己家門口昏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家里人出來倒尿盆,才看見,差點沒鬧出人命來!所以,家里條件好的人,出門,還得打轎子。好些人抬著,舒服暫且不說,咱體面! 在宋代以后,做轎子的習慣慢慢風靡開來。高官都有自己的公轎,就是類似現(xiàn)在的公務(wù)用車,可那些基層公務(wù)員沒有配轎子怎么辦呢?唉,只好用租的,和現(xiàn)在的打的也差不多。 在古代,打轎子也和現(xiàn)在打的一樣,司機師傅會問你是單程啊,還是往返啊。這價格當然是不一樣的。有個有趣的笑話,講一個官員從家里出來,要到法場去監(jiān)督儈子手砍頭,他叫了一輛轎子。轎夫一聽是去法場,就問他,“老爺,您,您,您一會兒還回來嗎?”(廢話,你見過有死刑犯是從家里去法場的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