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偏關(guān)縣,有著邊塞風情、黃土風情、黃河風情。老牛灣是代表作。老牛灣景區(qū)內(nèi),有晉陜大峽谷(《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之一”)、黃河、黃土高原、萬家寨庫區(qū)、長城、墩臺、古城堡、古村落等景觀。 老牛灣古村落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石頭村,村中所有建筑和生活用品幾乎都與石頭有關(guān)。被譽為“石頭民俗博物館”。 一、老牛灣風情 ·石頭村(詳見老牛灣·古村志) ![]() ![]() ![]() ![]() ![]() 老牛灣堡是明代重要的邊塞堡壘之一,是一座屯兵的城堡,至今仍基本保留著當年的原貌。是黃河河防長城第一堡,是黃河邊墻的起始點,是山西長城的最西北角,是黃河與長城開始比肩并行的地方。堡墻由夯土筑成,并用磚和石頭包裹。整個城堡只在東南方設(shè)一個城門,并 建有甕城。堡三面環(huán)水,一面連山,呈牛頭狀。各種石頭建筑依地勢而建,石窯石屋比肩而居,石墻石院隨形而就;石碾石磨、石杵石臼隨處可見;石人石馬、石倉石柜觸手可得;窯前石檐低垂,墻后石碑仄立;炕頭有石獅,院內(nèi)置石鎖;村北有石墩臺,村南有石寨堡。另外古堡內(nèi)外建有多座廟宇,人神共同護佑著身后更為廣闊無垠的家園。 三、老牛灣風情 ·老牛灣墩 ![]() 老牛灣墩,又名望河樓,也叫護水樓。被稱為"天下第一墩",為明朝萬歷二十五年(公元1579年)所建。樓頂平面呈正方形,底部每邊寬7米,高22米。磚石結(jié)構(gòu),空心二層,頂部上建有垛口和樓櫓。墩體正面有供士兵上下的繩體和通道。樓南距地面7米處設(shè)一門,門額匾上刻有"老牛灣墩"四字。 護水樓屹立在黃河邊百米高的懸崖絕壁上。駐守將士在此瞭望敵情,遇敵來襲,點燃狼煙,傳遞情報。 還有至今未能破解的聲學(xué)之謎,在墩底用石子敲擊。石子相碰,則發(fā)出鳥鳴聲,甚是神奇。只是此行沒有試過。 ![]() 四、老牛灣風情 ·長城黃河握手處 ![]() 老牛灣是長城與黃河的第一個交匯處,被中國長城學(xué)會命名為“長城與黃河握手之地。 偏關(guān)縣全境有內(nèi)、外長城,秦、北魏、明代長城500公里,占山西全省長城(2500公里)1/5,居全國各縣之首。老牛灣是全長100公里的外長城的“黃河邊”的起點。 偏關(guān)境內(nèi)三里一墩、五里一臺、二十里一堡,古堡多達49座,烽火墩臺1000多座,堪稱“中華古堡第一縣”。其中,老牛灣景區(qū)的望河樓和老牛灣堡是偏關(guān)堡墩的內(nèi)容之一。 ![]() ![]() 五、老牛灣風情 ·走西口 老牛灣——二人臺《走西口》的發(fā)祥地?!捌颖5轮?,十年就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挑苦菜。”偏關(guān)人走西口是因土瘠民貧,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外出打長工,干苦力。走西口的人要從老牛灣渡口乘船西行,進入內(nèi)蒙古境內(nèi),主要在包頭、土右旗、杭錦后旗等地謀生。走水路的人要經(jīng)歷許多無奈和凄愴,除了可能會遇上土匪和兵患外,更要經(jīng)歷大自然對生命的考驗,有的就一去不復(fù)返了。盡管如此,大家仍然源源不斷地踏上這條漫漫西口路。 二人臺走西口中的劇情所描述的就是當年發(fā)生在本地人走口外的真實寫照。據(jù)縣史記載,偏關(guān)當時就是太原府所在地。而二人臺《走西口》的唱詞中有“家住在太原,爹爹孫朋安,生下我一枝花,起名叫孫玉蓮”??梢娖P(guān)老牛灣就是走西口的發(fā)祥地之一。 (福成中華·資料綜合) |
|
|
來自: 安東老王 > 《14秦晉黃河行(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