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你看懂常規(guī)化驗單 尿常規(guī) 尿常規(guī)是腎病患者最常見的檢查項目了,你是不是只認識“尿蛋白”和“潛血”?其他項目表示什么呢? 1 蛋白質(zhì)(PRO) 參考值:陰性。 臨床意義生理性: ?、俟δ芗鞍啄颍簞×疫\動、高熱、寒冷、神經(jīng)緊張等引起的蛋白尿,蛋白定性一般不超過一個“+",多由于腎缺血、腎血管痙攣或充血導(dǎo)致腎小球通透性增加所致。 ?、隗w位性蛋白尿:脊柱前凸或長時間站立時,在腎靜脈受壓導(dǎo)致腎靜脈壓升高.通過腎小球濾過的蛋白質(zhì)吸收不良引起,體位性蛋白尿定性試驗有時高達“++”,此種蛋白尿經(jīng)臥床休息后可消失,多見與兒童和青年。部分病例是早期腎炎的反映。 ?、蹟z食性蛋白尿:如注射小分子量蛋白質(zhì)或一次食人大量蛋白質(zhì)。 病理性: ①小球疾病:如急性腎小球腎炎、狼瘡性腎炎、過敏性紫癜腎炎、糖尿病腎病等。 ?、谀I小管疾病:如活動性腎盂腎炎、間質(zhì)性腎炎、妊娠高血壓綜合征、重金屬(汞、鎘、鉍。中毒及應(yīng)用某些藥物等。 ?、勰I臟病變同時累及腎小球和腎小管時,尿中低分子和高分子蛋白質(zhì)均大量增多,是腎功能不全的指征,見于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盂腎炎等。 ?、車乐孛谀蛳蹈腥?、急性溶血性疾病、多發(fā)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癥等。 2 潛血(BLD) 參考值:陰性臨床意義尿潛血陽性見于急性腎小球腎炎、尿路感染、結(jié)石、結(jié)核、腫瘤、血管畸形及出血性疾病等,以上疾病的顯微鏡檢查多可查見數(shù)量不等的紅細胞。而有些情況的BLD陽性,顯微鏡多查不到紅細胞,稱血紅蛋白尿,見于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寒冷性血紅蛋白尿、大面積燒傷、瘧疾、病毒性感染、急性溶血性疾病等。臨床上,對于一些臨床無癥狀而BLD陽性者,應(yīng)注意定期復(fù)查。 3 顏色(COL)參考值:透明,淡黃色或琥珀黃色臨床意義乳白色為乳糜尿,有時與小血塊并存,常見于絲蟲??;灰白色云霧狀渾濁為膿尿,常見于泌尿系化膿性感染;混濁多為無機鹽結(jié)晶;紅色云霧狀渾濁為血尿,常見于腎臟腫瘤、急慢性腎炎、腎結(jié)石、腎結(jié)核等;暗褐色、黑色尿為血紅蛋白尿,常見于陣發(fā)性血紅蛋白尿癥、溶血性貧血、瘧疾、蠶豆病等;深黃色尿為膽紅素尿,常見于阻塞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等;黃綠色為綠膿桿菌尿,常見于泌尿系統(tǒng)綠膿桿菌感染。 4 尿比重(SG)參考值:成人隨機尿液:1.003~1.035 晨尿:>1.020 新生兒隨機尿液:1.002~1.004 臨床意義 (1)密度升高:表示尿液濃縮,見于①生理性:禁水、大量出汗等。②病理性:蛋白尿、驚厥、腎脂肪變性、急性腎小球腎炎、心力衰竭、高熱、脫水、周圍循環(huán)障礙及使用造影劑等。 (2)尿密度降低:表示腎濃縮功能減退,見于①生理性:如大量飲水。②病理性:尿崩癥、慢性腎炎、尿毒癥、急性腎炎多尿期、原發(fā)性醛固酮增多癥、膠原性疾病、蛋白營養(yǎng)不良等。等張尿:腎實質(zhì)有嚴重損害時,尿密度一般固定在1.010左右,呈等張尿,主要見于尿毒癥。 5 尿糖(GLU) 生理情況下,正常人血糖濃度維持在相對穩(wěn)定水平,尿中可有微量葡萄糖,濃度為0.3~0.8 mmol/L,由于腎小管近曲小管對葡萄糖分子的重吸收,晨尿或空腹尿定性試驗陰性,尿糖定性陽性稱為糖尿,是診斷糖尿病的重要線索。 參考值:陰性 臨床意義 (1)生理性糖尿:生理性糖尿是由于腎小球濾過增加,腎小管相對吸收減少所致,見于一次攝人大量糖類,靜脈注射葡萄糖、精神過度緊張、情緒激動、妊娠等。 (2)病理性糖尿:①糖尿病。②腎性糖尿:見于家族性糖尿、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新生兒糖尿等。③其他:甲狀腺功能亢進、腎上腺腫瘤、顱腦外傷、腦血管意外、垂體瘤、急性心肌梗死等也可出現(xiàn)尿糖陽性.尿糖檢測的假陽性或假陰性:尿液被強氧化劑、雙氧水等污染時可產(chǎn)生尿糖假陽性c大量水楊酸鹽、高比重尿、尿酮體>400 mg/L或久置的標本可引起尿糖假陰性,應(yīng)特別注意高濃度維生素C對葡萄糖造成的假陰性。 6 尿酮體(KET)酮體是脂肪酸的分解產(chǎn)物,包括丙酮、乙酰乙酸、p一羥丁酸。正常人尿中酮體含量極少,一般定性試驗為陰性。 參考值:陰性。定量:丙酮3 mg/24 h。 臨床意義 (1)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本病一般尿酮的升高先于血酮,故尿酮檢查對診斷重癥糖尿病極為重要。 (2)非糖尿性疾?。簢乐仞囸I、劇烈嘔吐、嚴重腹瀉、脫水、子癇、營養(yǎng)不良、劇烈運動、全身麻醉、腎小管功能不全等病人,因堿質(zhì)丟失過多、有機酸相對增多,可大量縮合成酮體,由尿中排出,使酮體呈陽性。 7 尿膽紅素(BIL) 膽紅素為橙黃色化合物,血漿中有3種:未結(jié)合膽紅素、結(jié)合膽紅素和δ-膽紅素。結(jié)合膽紅素相對分子質(zhì)量小,溶解度高,可通過腎小球濾膜由尿排出。正常人血中結(jié)合膽紅素含量很低,濾過量極少。 參考值:陰性臨床意義尿膽紅素檢測主要用于黃疸的診斷和黃疸類型的鑒別診斷。尿膽紅素陽性,常見于肝實質(zhì)或阻塞性黃疸病。 8 尿膽原(UBG)結(jié)合性膽紅素排入腸腔轉(zhuǎn)化為尿膽原,從糞便排出為糞膽原。大部分尿膽原從腸道重吸收經(jīng)肝轉(zhuǎn)化為結(jié)合膽紅素再排人腸腔,小部分尿膽原從腎小球濾過或腎小管排出后即為尿膽原。 參考值:弱陽性,尿1:20稀釋為陰性。定量:1~4 mg/24 h。 臨床意義 (1)尿膽原增多,常見于病毒性肝炎、溶血性黃疸、心力衰竭、腸梗阻、內(nèi)出血、便秘等病癥。 (2)尿膽原減少,多見于長期應(yīng)用抗生素、阻塞性黃疸等。 9 酸堿性(pH)參考值:5.5~7.4,一般情況下為6.5左右 臨床意義 (1)生理因素對pH的影響:①飲食:攝食大量肉類及混合性食物,pH降低;攝食大量蔬菜、水果,pH升高。②劇烈運動、大汗、應(yīng)激狀態(tài)、饑餓時,pH降低。 (2)病理變化:①pH降低見于代謝性酸中毒、痛風(fēng)、糖尿病、腎結(jié)石、壞血病等。②pH升高見于堿中毒,原發(fā)性醛固酮增多、膀胱炎等。 10 尿液顯微鏡檢查 尿液及其沉渣的顯微鏡檢查,主要觀察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如紅細胞、白細胞、上皮細胞、管型,細菌及尿液中的各種結(jié)晶等,是診斷泌尿系統(tǒng)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參考值:紅細胞:<3個/高倍鏡視野;白細胞:<5個/高倍鏡視野;腎小管上皮細胞:偶見(但在新生兒較多見)/高倍視野;鱗狀或移行上皮細胞:偶見/高倍視野; 透明管型:<或等于1個/低倍鏡視野;其他管型:無;結(jié)晶:少量(非病理性結(jié)晶,如磷酸鹽、尿酸、草酸鈣等結(jié)晶) 臨床意義 (1)紅細胞:>3個/高倍鏡視野即為鏡下血尿。增多:見于泌尿系統(tǒng)的炎癥、腫瘤、結(jié)石等。如以形態(tài)異常的紅細胞為主,提示腎性疾病,但也見于全身性疾病,如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以及泌尿系統(tǒng)鄰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盆腔炎等。女性病人月經(jīng)期及月經(jīng)期前后的幾天中,都可出現(xiàn)紅細胞,此為生理性,應(yīng)注意排除。 (2)白細胞:>5個/高倍鏡視野即為鏡下膿尿。增多:主要見于泌尿系統(tǒng)的感染,如腎盂腎炎、膀胱炎、尿道炎等;也可見于泌尿系統(tǒng)鄰近器官疾病,如前列腺炎、陰道炎、盆腔炎等. (3)腎小管上皮細胞:腎實質(zhì)損害時,如腎小球腎炎,可見較多的腎小管上皮細胞,腎小管上皮細胞的出現(xiàn)與腎小管壞死及腎移植排斥反應(yīng)和間質(zhì)腎炎有關(guān)。泌尿系統(tǒng)炎癥時,還可見較多鱗狀上皮細胞和移行上皮細胞。 (4)管型:出現(xiàn)管型表示腎實質(zhì)損害,見于急性或慢性腎小球腎炎、腎功能衰竭等。出現(xiàn)紅細胞管型,提示腎性出血,可見于急性腎小球腎炎、腎出血、急性腎小球壞死、腎梗死、惡性高血壓等。出現(xiàn)白細胞管型,提示腎實質(zhì)有細菌感染性病變,如急性腎盂腎炎、腎膿腫等,特別有助于腎盂腎炎與膀胱炎鑒別,后者為陰性。顆粒管型,正常人尿中無粗顆粒管型。細顆粒管型可偶見于運動后,顆粒管型的出現(xiàn)和增多,提示腎臟有實質(zhì)性病變,表明腎疾病的惡化或進入晚期。蠟樣管型的出現(xiàn)提示腎小管有嚴重病變,預(yù)后差,如慢性腎小球。腎炎晚期、尿毒癥、腎功能不全等。出現(xiàn)脂肪管型提示腎小管損傷、腎小管上皮細胞發(fā)生脂肪變性,如亞急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小球腎炎、中毒性腎病等,尤其多見于腎病綜合征. (5)結(jié)晶:生理性結(jié)晶,如草酸鈣、尿酸、磷酸銨結(jié)晶;病理性結(jié)晶,如膽紅素結(jié)晶、胱氨酸結(jié)晶、亮氨酸結(jié)晶、酪氨酸結(jié)晶、膽固醇結(jié)晶、放射性結(jié)晶、磺胺類藥物結(jié)晶等。 血常規(guī) 各年齡段寶寶血液細胞成分平均正常值(均值) 血常規(guī)檢查小提示 出現(xiàn)發(fā)熱等癥狀的24小時候后再行血液檢查,這樣才較有參考價值。 千萬不要先行服用抗生素類藥物,以免影響血液檢查的結(jié)果誤導(dǎo)診斷。 血液采集前,應(yīng)避免進行劇烈的運動,如跑、跳等。運動過后休息15分鐘再進行采血。 1.一般而言,血常規(guī)包括血紅蛋白測定、紅細胞計數(shù)、白細胞計數(shù)及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4項。 白細胞(WBC):正常值:(4.0~10.0)×109/L (4000~10000/mm3)。 紅細胞(RBC):正常值為男性:(4.0~5.5)×1012/L (400萬~550萬/mm3);女性:(3.5~5.0)×1012/L (350萬~500萬/mm3) 。 血紅蛋白(HGB):正常值男性為:120~160g/L (12~16克/分升);女性為110~150g/L (11~15克/分升)。 紅細胞壓積(HCT ):正常值為0.37~0.50 平均紅細胞體積(MCV ):正常值為80~98 fL 平均紅血紅蛋白含量(MCH):正常值為27~31 pg 平均紅血紅蛋白濃度(MCHC):正常值為 320~360 g/L 血小板(PLT): (100~300)×109/L (10萬~30萬/mm3)。 淋巴細胞(LYM):正常值為 20%~40 % 中間細胞(MXD ):正常值為3.5%~15% 嗜中性粒細胞(NEUT ):正常值為50%~70% 淋巴細胞絕對值(LYMPH):正常值為 (1.0~3.3)×109/L 中間細胞絕對值(MXD):正常值為 (0.2~1.5)×109/L 嗜中性粒細胞絕對值(NEUT):正常值為 (1.8~6.4)×109/L 紅細胞分布寬度標準差(RDW ):正常值為<0.15 由于各醫(yī)院測量機器不同,正常參考值會有小的變化,以上僅供參考。不過,無論你在哪個醫(yī)院做化驗,化驗單上都會標明正常參考值范圍以及所測得的你的結(jié)果值,并且會對照參考值標注過高(↑)和過低(↓)的箭頭,一般人一看就能明了。 2.對于一個患者來說,主要是要懂得看以下四個項目: (1)紅細胞:如果測得周圍血中紅細胞數(shù)量比正常減少,人們習(xí)慣上稱其為貧血。 貧血表現(xiàn)為面色蒼白、頭昏、氣短、食 欲不振 、乏力等一系列缺氧癥狀。 (2)血紅蛋白:看HB降低程度,可分清貧血的程度:輕度為男性<120g/L、女性<110g/L ;中度為< 90g/L;重度為<60g/L;極重度為<30g/L。 (3)白細胞:①中性粒細胞增高主要見于身體化膿性細菌感染;減少見于使用某些藥物、某些疾病如流感、放射線照射、風(fēng)濕類疾病、某些血液病等多種原因。②淋巴細胞增多見于某些病毒 所致的感染如麻疹、病毒性肝炎、結(jié)核,淋巴細胞增殖性疾病等。減少主要見于接觸放射線及使用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如強的松等。 (4)血小板:主要功能是止血。血小板減少主要引起皮膚粘膜的出血、女性月經(jīng)過多等,嚴重時可引起咯血、消化道出血、腦出血等。血小板增多主要見于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各種原因引起的繼發(fā)性血小板增多;血小板減少見于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各種血液病致血小板減少、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繼發(fā)血小板減少。 ![]() 糞便的自我觀察: 觀“色”又察“形”: 大便的顏色是在平時就能經(jīng)常觀察的,到了一定的年齡,我們要養(yǎng)成這樣的習(xí)慣,那就是在便后去看看自己大便的顏色與形狀。 1.大便的顏色: 正常大便呈黃色或棕黃色(大便中含有膽道排下來的膽黃素,所以才是這種顏色)。綠色多是因為混雜色素的緣故,并無大礙。至于棕色,黑色,是患有胃腸疾病的信號(如果大便呈現(xiàn)紅色,但鏡檢無紅細胞,是正常的,可能是吃了含有色素的食品。如鏡檢有紅細胞,可能是消化道真的出現(xiàn)了問題)。 白陶土樣便—提示有膽道梗阻,如結(jié)石,腫瘤或蛔蟲等引起的(大便里沒有膽黃素)。 柏油樣便—提示消化道出血,可能是良性疾病,也可能是惡性疾病所致。一旦發(fā)現(xiàn),一定要及時就醫(yī)。 2. 大便“性”狀: 通過觀察大便“性”(性質(zhì))與“狀”(形狀),了解一些疾病信息,一般“軟,成形”為正常;便秘者為“硬”便,習(xí)慣性便秘,為“羊糞樣”,是否呈液狀,則可用來判斷腸道疾病的輕重。 柏油樣便:見于消化道出血。 黏液稀便:見于腸壁受刺激或者發(fā)炎時,如腸炎,痢疾,和急性血吸蟲病等。 水樣,蛋花樣便:可見于急性腸胃炎,大量時見于假膜性腸炎及隱孢子蟲感染。 糊便狀:多見于小腸疾患。 油花便:糞便中浮有“油花”,多由于脂肪類進食過多不消化所致。 大便變細:這是要小心,關(guān)注自己是否有消化道腫瘤。 綜述:慢性退行性綜合征,腰際酸痛,酸脹,不能久坐,久坐后出現(xiàn)麻脹感,是因為腎虛,氣虛導(dǎo)致。隨征有尿白。大便出現(xiàn)第二次不成形,鼻炎,肩周炎,胃炎均屬綜合體征,建議排查高血壓,提高免疫力,恢復(fù)腸胃功能機制,做增肌計劃。 其他檢查 ![]() 生化檢查 ![]() 零散檢驗小知識 1. 谷丙轉(zhuǎn)氨酶/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 SGPT/ALT(0~40 U/L) ①顯著增高見于各種肝炎急性期藥物引起的肝病肝細胞壞死;②中度增高,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及心梗;③輕度增高膽道阻塞性疾病。 2. 總膽紅質(zhì)素 ?。═-BIL:0~18.8 umol/l) 總膽紅素增高,如肝細胞損害、肝內(nèi)和肝外膽道阻塞、溶血病、新生兒溶血性黃疸。 血清總蛋白增加 ①脫水如水份攝入不足下痢嘔吐糖尿病酸中毒,腸梗阻或穿孔,灼傷,外傷性休克,急性傳染病等;②多發(fā)性骨髓瘤單核細胞性白血??;③結(jié)核,梅毒,血液原蟲病等。 血清總蛋白降低 ?、俪鲅?、蛋白尿等;②營養(yǎng)失調(diào)、低蛋白飲食、維生素缺乏癥、惡性腫瘤、惡生貧血、糖尿病、妊娠毒血癥等。 3. 血清白蛋白 ?。ˋLB:35.0~55.0 G/L) 與血清總蛋白測定基本相同。 4. 堿性磷酸酶(ALP) 成人20~110 U/L;兒童20~220 U/L。 增高見于:①骨髓疾患②肝膽疾患③其它甲亢甲狀腺腺瘤、甲旁亢。 5. γ-谷氨?;D(zhuǎn)移酶(GGT) ?。é?GT)<50 U/L ①明顯增高:肝癌、阻塞性黃疸、晚期性肝硬化、胰頭癌;②輕中度增高:傳染性肝炎、肝硬化、胰腺炎;③酗酒,藥物等所致。 6. 膽固醇(CHO) 0~5.18 mmo1/L <200 ①用于高脂蛋白血癥與異常脂常脂蛋白血癥的診斷、分析;②用于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判斷。 7. 甘油三脂(TG) 0~1.6 pmmo1/L 青年<150;老年<200。 增高見于遺傳因素,飲食因素,糖尿病、腎病綜合癥及甲狀腺功能減退、妊娠、口服避孕藥、酗酒等。 降低(低于人群的5%位數(shù))無重要臨床意義。過低見于消化吸收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甲亢、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低下、肝實質(zhì)性病變、原發(fā)性β-脂蛋白缺乏癥。 8. 高密度脂蛋白脂固醇(HDL-C) 1.16~1.55 mmo1/L 男>40(1.03);女>45(1.16)。 1)生理性升高:運動(如運動員一般HDL—C較高)、飲酒、婦女服用避孕藥、一些降膽固醇藥物(如諾衡)等。 2)生理性降低:少運動的人,應(yīng)激反應(yīng)后。 3)病理性降低:冠心病、高甘油三酯血癥患者、肝硬化、糖尿病、慢性腎功能不全、營養(yǎng)不良。 4)病理性升高:慢性肝病、慢性中毒性疾病、遺傳性高HDL血癥。 HDL膽固醇是一種和總膽固醇濃度無關(guān)的危險因素,而且有很高的預(yù)期價值。因此,HDL膽固醇濃度的測定對冠心病危險的評估是必需的。 9.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2.84~3.10 mmol/L 增多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危險因素。 10. 淀粉酶(AMS) 血清:0~220 U/L;尿<1000 U/L。 增多見于急性胰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減低見于嚴重肝?。ㄑ迥虻矸勖竿瑫r降低)。 11. 二氧化碳結(jié)合率/力(CO2-Cp) 45.0%~65.0% ml 降低見于代謝性酸中毒或呼吸性堿中毒的代償增多,代謝性堿中毒和呼吸酸性中毒的代償。 HBsAg、抗HBs 、HBeAg、抗 HBe、抗 HBc。以上即為乙肝的“二對半”,正常均陰性。 下列各種“組合”的陽性,其意義如下: ?、貶BsAg、 HBeAg、抗 HBc(1 、3、 5項)陽性:急性或慢性乙肝。俗稱 "大三陽" 。 ②HBsAg、抗HBe 、抗HBc( 1、 4、5 項)陽性:急性乙肝趨向恢復(fù)、無癥狀HBV(乙肝病毒)攜帶者。俗稱 “小三陽”。 ③HBsAg、抗 HBc( 1、5 項)陽性:無癥狀HBV(乙肝病毒)攜帶、急性 HBV感染。 ?、芸笻Bs、抗HBe 、抗HBc( 2、 4、5 項)陽性:表示感染后恢復(fù),已獲得免疫力。 ?、菘笻Be、抗 HBc( 4、5 項)陽性:有既往感染史、急性HBV感染恢復(fù)期。 ?、蘅笻Bs( 2項)陽性:被動或主動免疫,對HBV (乙肝病毒)有免疫力。 ⑦抗HBc陽性( 5項):急性 HBV(乙肝病毒)感染核心窗口期(尚未發(fā)病但可傳染)。 取血做凝血4項檢查,凝血四項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bg)。目的是在術(shù)前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有無缺陷,以事先有所準備,防止術(shù)中大出血而措手不及。人體的止血功能十分重要。當人意外受傷流血時,止血功能迅速發(fā)揮作用,使血液凝固堵住傷口而止血,避免血液大量丟失。當患者需要手術(shù)時,醫(yī)師必須事先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如止血功能不健全,患者術(shù)中可能會大出血以至發(fā)生手術(shù)意外甚至死亡。 (1)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 是血檢前狀態(tài)、DIC及肝病診斷的重要指標,作為外源性凝血系統(tǒng)的過篩試驗,也是臨床口服抗凝治療劑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延長見于: a、廣泛而嚴重的肝臟實質(zhì)性損傷,主要由于凝血酶原及有關(guān)各凝血因子生成障礙。 b、VitK不足,合成Ⅱ、Ⅶ、Ⅸ、Ⅹ因子均需VitK。當VitK不足時生成減少而致凝血酶原時間延長。亦見于阻塞性黃疸。 c、DIC(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因廣泛微血管血栓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 d、新生兒自然出血癥、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抗凝治療。 縮短見于: 血液呈高凝狀態(tài)時、為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早期、心梗、腦血栓形成 ?。?/span>2)凝血酶時間(TT) 延長見于: 肝素或類肝素物質(zhì)增多、AT-Ⅲ活性增高、纖維蛋白原量和質(zhì)異常 ?。?/span>3)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時間(APTT) 反映血漿中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水平,是內(nèi)源性凝血系統(tǒng)的篩選試驗。常用APTT對肝素抗凝治療進行監(jiān)控。 延長見于: a、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缺乏; b、凝血因子Ⅱ、Ⅴ、Ⅹ及纖維蛋白原減少; c、有肝素等抗凝物質(zhì)存在; d、纖維蛋白原降解產(chǎn)物增多; e、DIC。 ?。?/span>4)血漿纖維蛋白原(Fib) 增高:燒傷、糖尿病、急性感染、急性肺結(jié)核、癌腫、亞急性細菌性心內(nèi)膜炎、妊娠、肺炎、膽囊炎、心包炎、敗血癥、腎病綜合癥、尿毒癥、急性心肌梗塞后。 減少:先天性纖維蛋白原。 教你輕易學(xué)會看心電圖 一 如何看心率 看R-R或P-P間距0 3-5大格:正常心率(100-60) 小于3大格:心率過快 大于5大格:心率過慢 二,如何看心律 A:有P波:竇性心律 無P波:異位心律 B:整齊(PP或RR間差值小于0.12s):規(guī)律心律 不整齊(PP或RR間差值大于0.12s) : 早博 (房,室,交界性) 逸搏 阻滯 (房,室,交界性) C:房性的P波形態(tài)不一樣 交界性前無p波或逆?zhèn)?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font-size: 12px; margin: 0px; padding: 0px;"> 室性寬大QRS波,大于0.12 阻滯:測PR間期,P 后有無QRS 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 心率:160-250次/分 P波存在,P-R>0.12---房性 無P波或逆行P波,P-R<0.12S---交界性 P波與T波融合---通稱室上性 f波:350-600次/分(房顫) 房室傳導(dǎo)阻滯; 2型1:PR逐漸延長,直至p波不能下傳 2型2:PR間距不變,p波有脫落不能下傳 3型:P波與QRS波無關(guān) 三,看電軸 看1.AVF,的主波方向,確定電軸 1下3上:右偏(提示可能右室肥大:V1電壓大于1.0mv) 1上3下:左偏(提示是否有左室傳導(dǎo)阻滯) 四,看肥大 V1V5 R波和p波,看是否有房室肥大證據(jù) 左室肥厚:V5R波大于2.5mv 右室肥厚:V1R波大于1.0mv伴有心電軸右偏 五,看梗塞! 找大Q波,Q>0.04, 或>主波1/3? 如有,表明梗塞,再區(qū)分新的,陳舊的?(看ST段有無抬高) 再看是哪個壁?(前v1-v6,后v1,側(cè)1,2,avL,下3,avF), 有一個特殊的是后壁,是大R波,V1,V2 心肌梗死 早期:高尖T波,或ST段抬高與T波融合 急性:Q波 冠狀T波 亞急性:Q波 冠狀T波變淺 陳舊性: Q波 或消失 關(guān)于心肌梗死的定位 前間壁:V1-V3$ 前壁:V3-V5 側(cè)壁:1 ,AVL V5-V6 廣泛前壁:V1-V6,1,AVL 下壁:2,3,AVF 后壁:V7-V9 六,看M樣波 看有無M樣波 室內(nèi)阻滯: v1v2右0 v5v6左 七,看T波 冠狀T波的特點: 波形窄,頂尖,兩側(cè)對稱,倒置 通常出現(xiàn)在1,2,3,AVF,V3,V5 當合并有ST段下移時,可以明確心肌缺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