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司馬遷筆下劉邦這一人物形象。 2、認識體會《史記》中“不虛美、不隱惡”的史家傳統(tǒng)。 3、感悟文本,領略《史記》文史結(jié)合的特點。 4、了解司馬遷首創(chuàng)的互見法。 過程與方法: 1、學習課文中重要文言詞語及句式。 2、品味分析,揣摩文本用對比描寫人物,用細節(jié)刻畫人物,用個性化語言表現(xiàn)人物性格等文學藝術(shù)特色。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學習司馬遷作為一個偉大史學家的卓越品質(zhì)和無私精神。 [教學重點] 1、學習課文中重要文言詞語及句式。 2、揣摩文本中體現(xiàn)的文學藝術(shù)特色。 3、全面了解劉邦這一人物形象。 [教學方法] 誦讀、講解、討論 [課時安排] 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中引劉向、揚雄之言,贊揚《史記》“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苯裉?,學習本文,可讓我們較全面地了解一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漢高祖。 二、閱讀課文。 三、整體感知: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一(從開始到“生孝惠帝、魯元公主”),介紹劉邦的姓氏、籍貫、出生、家庭,以及做泗水亭長的種種行事。 二(從“沛公引兵西”到“大赦天下”),寫劉邦入關滅秦,打敗項羽,建立帝業(yè)的過程。 三(從“未央宮成”到文末),劉邦稱帝后的情況。 第二課時 一、學生自讀1-4段 二、疏通文章: 第1段: 字義: 特殊句式: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 第2段: 字義: 第3段: 字義: 特殊句式:高祖常繇咸陽 第4段: 字義: 特殊句式:迎之門 三、小結(jié): 四、學生朗讀5-7段 五、疏通 第5段 字義: 西過高陽(向西 可四千余人(大約) 昌邑未拔 (被攻占) 特殊句式:遇彭越昌邑 第6段: 字義:降章邯 (使……投降,使動用法) 特殊句式:代為上將軍 第7段: 字義:系頸以組(絲帶) 特殊句式:系頸以組 六、小結(jié): 提問:這一階段主要寫了哪些情節(jié)? 明確:酈生見沛公,與秦軍大戰(zhàn)藍田、入關約法三章等。 提問:酈生見沛公這一情節(jié)中,體現(xiàn)了劉邦什么特點? 明確:勇于改錯,虛心聽取意見。 提問:“破之”“因大破之”“遂破之”,你能悟出劉邦節(jié)節(jié)取勝的原因嗎? 明確:善于用人用計,這是他在交戰(zhàn)中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 提問:對于阻止劉邦入秦宮休息,原文只有“樊噲、張良諫”,而《史記留侯世家》中有大段文字記載,這是什么述史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確:互見法,它是將一人事跡,一件史事,分散在數(shù)篇之中參錯互見,彼此互補。 提問:劉邦進入關中,推翻秦朝后,施仁愛于百姓,以此來贏得關中人民的擁護。這種“仁愛”具體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明確:三方面:第一,輕財物而重義氣。第二,保障關中百姓的人身和財產(chǎn)安全。第三,減輕百姓負擔。 第三課時 一、朗讀并疏通8-14段。 字義:今則來(如果) 特殊句式:項羽乃號為雍王 二、小結(jié): 提問:這一階段主要寫了哪些情節(jié)? 明確:劉邦赴鴻門謝罪、項羽分封諸侯,劉邦決策東進,進兵追擊項羽,在垓下打敗項羽。 提問:找出運用互見法的例子。 (答案略) 提問:文中劉邦兩用張良計的目的各是什么?體現(xiàn)劉邦怎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第一次是為了爭權(quán)天下,第二次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力量。 提問:垓下之戰(zhàn)劉邦為何能取勝? 明確:一、以眾擊寡。二、韓信運用謀略,陣法戰(zhàn)法奇特。三、四面楚歌,瓦解斗志。 提問:在這一階段,主要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 明確:主要用對比的手法,寫了項羽由強到弱、劉邦由弱到強的變化過程。 提問:劉邦最終能戰(zhàn)勝項羽的根本原因在于什么? 明確:知人善任,虛心納諫,從民所望。后方鞏固,兵力由弱轉(zhuǎn)強,逐漸居于優(yōu)勢。 三、朗讀并疏通15-17段。 字義: 空言虛語,非能守也(把守、把持) 臣等以死守之(堅持) 有功者害之(嫉恨) 連百萬之軍(統(tǒng)率) 高祖欲長都洛陽(定都,名作動) 高祖是日駕(乘車出發(fā)) 特殊句式:空言虛語,非能守也 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四、小結(jié): 提問:這一階段主要寫了哪些情節(jié)? 明確:劉邦稱帝、高祖置酒洛陽南宮 提問:劉邦稱帝后總結(jié)他成功的經(jīng)驗,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說明了劉邦知人善任,虛懷若谷;項羽不善用人,剛愎自用。 五、朗讀并疏通18-20段。 字義: 復其民(免除賦稅徭役) 特殊句式:高祖崩長樂宮 六、小結(jié): 提問:最后一部分寫了哪些情節(jié)? 明確:未央宮舉杯噱父、高祖還鄉(xiāng)、高祖之死。 提問:未央宮里,在眾臣面前戲弄其父,說明什么? 明確:劉邦粗俗鄙陋的一面。 提問:高祖帝業(yè)確定,衣錦還鄉(xiāng),可以說是人生頂峰,為什么還落淚呢? 明確:沛縣是劉邦創(chuàng)業(yè)的起點,風風雨雨走過多年,意味著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雖已“威加海內(nèi)”,但守業(yè)更為不易;回到故鄉(xiāng),觸景生情,他怎么能不悲喜交集,感慨悲歌呢?“大風起兮云飛揚”,表面上寫自然風云,實際上是寫他的奮斗歷程?!巴雍?nèi)兮歸故鄉(xiāng)”這是寫實。這一句,既表現(xiàn)了西漢政權(quán)的無比強大,又表現(xiàn)了漢天子的非凡威勢,也表現(xiàn)了他濃厚的鄉(xiāng)土之思。“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著眼未來,抒發(fā)他的愿望和理想,他已敏銳地感覺到,政權(quán)背后存在著內(nèi)外憂患和人才的缺乏,為大漢王朝守四方的“猛士”又在哪里?悲涼之感油然而生。回故鄉(xiāng)的悲與喜交織在一起,怎不讓人“泣數(shù)行下”。 第四課時 一、探討人物形象 劉邦是司馬遷筆下最生動、最豐滿、最有個性的人物形象之一。 劉邦是一個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特點是:其一,有遠見卓識,突出表現(xiàn)在他入關后的所作所為,率先入關卻“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消除了秦地百姓的后顧之憂,也在各路諸侯中樹立了威望。入關后與民約法三章,實行一系列寬政愛民的措施,贏得了秦地人民的熱烈擁護。得到人民的擁護是他日后節(jié)節(jié)取勝的根本原因。其二,智謀超人。他性格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寬厚、大度、狡詐甚至無賴都可以說明他有謀有略,非同一般。在軍事策略方面,措施得當。其三,善于使用和駕馭人。他能夠正確使用張良、蕭何、韓信等人,這是他統(tǒng)一全國的成功之處。他還善于聽取意見、立刻改錯。 在作者筆下,劉邦確實有超過項羽的眼光和才干,但作者沒有把他描繪成“圣君”。在作者的“實錄”下,還寫了劉邦性格上的缺點及流氓無賴行徑。 二、體會文中“不虛美,不隱惡”的史家傳統(tǒng)。 “不虛美,不隱惡”,就是記敘態(tài)度嚴謹,反映事實準確;不僅善惡必書,而且恰如其分;對“善”不虛張,對“惡”不隱諱。 司馬遷記敘歷史事件和人物,一般不做全盤肯定或否定,而是原原本本講清人物言談行事,以及事物的變化和發(fā)展,依據(jù)事實,給予客觀的評價。如本文寫劉邦,他既有遠大的戰(zhàn)略眼光和處理問題的才干;又有奸詐圓滑、不講信義的性格毛病。 “不虛美,不隱惡”,不僅要求史家作史要有根有據(jù),全面系統(tǒng)地直書史事,而且要求史家具有求是、存真的高尚史德。不僅需要眼光,而且需要膽量和氣魄。 三、領略《史記》文史結(jié)合的特點。 《史記》擅長描寫人物。它能抓住史實及人物特點,把人物放在歷史中,并通過人物反映歷史。司馬遷筆下的歷史人物,個個栩栩如生,形象鮮明。 本文人物形象鮮明生動,主要通過以下藝術(shù)手法來完成:1、用對比的手法塑造人物。2、用諷刺的方法臧否歷史人物。3、用典型細節(jié)刻畫人物。4、用個性化語言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 四、作業(yè)。 1、談談《史記》“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的史家實錄精神。 2、圍繞“項羽和劉邦誰更接近你心目中的英雄”話題,寫一篇短文。要求500字左右,以史實為根據(j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