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問任何一個意大利人哪里能找到這個國家最美味的食物,答案通常是“媽媽”。 文| 馬玥 圖 | 陳洋儀 編輯| 英澤 Netflix 拍的《主廚的餐桌》里有這么一句話:如果你問任何一個意大利人哪里能找到這個國家最美味的食物,答案通常是“媽媽”。 這大概是我對意大利菜的最大感受了。對我來說,一頓美味路邊攤比起籌光交錯的意大利大餐更吸引我。但直到我遇見 “SOLO” 。 某日,我和友人從衡山路地鐵站走出來,停在一幢頗有韻味的獨棟小別墅前。在梧桐樹的掩映下,它低調(diào)卻又讓人想親近。碩大的店招上只寫著 “SOLO” 。 走進店內(nèi),昏昏暗暗的,擺著許多不同的葡萄酒,像是一家酒吧。此刻,服務(wù)員似乎看出了我們的疑惑,笑著說道:“我們不是酒吧,樓上可以用餐?!?/span>
于是,沿著樓梯拾級而上,樓梯處的壁畫,無一不把酒的元素融合進了傳統(tǒng)名畫。來到二樓,從酒窖中選了一支意大利白葡萄酒,只因酒單上一句調(diào)皮的說明“風土的小清新正太”,感覺一股地中海風情撲面而來。
我們在露臺邊坐下,開始點菜。兩個人,五道菜,一碗面。等菜的時候,打聽了一下,主廚恰巧在店里,而不是在“他自己試驗菜品的中央廚房里”。過了幾分鐘,主廚領(lǐng)著服務(wù)生端出來一盤菜,是正當時節(jié)的鰻魚啊。 歘!歘!歘!沒有一點點防備,酸味就已經(jīng)彌漫在空氣中,聞著就開胃得不得了。此時,友人早已大塊大塊將鰻魚切開來,熟練地吃了起來。 “好吃,就是有點咸!” ,主廚在旁邊早已洞悉一切,他指了指酒杯,“意大利菜,是酒和菜的結(jié)合。不喝酒你當然覺得咸?!?/span> 當我吃上一口鰻魚,再喝上那款“風土的小清新正太”,這時候不禁想像蔡瀾老先生一樣用平實質(zhì)樸的語言來形容這道菜:真好吃。上層爽脆,下層鰻魚肉脂肪多多,再輔以配醬,簡直是鰻魚肥美時節(jié)的最好選擇。
第二道菜是西西里風味煮鰩魚配茄子,一端上來,就讓我愛上了醬汁的濃郁。先嘗了一下醬汁:醬汁很地道,是意大利北非風格,香料很有那邊的特點。 鰩魚也很特別,肉質(zhì)很細嫩,并不像大部分魚那樣蒸完會有纖維感。伴隨著午后斑斑駁駁的樹影,蘸著鮮濃的醬汁,一絲絲魚肉也晶瑩剔透起來。茄子切得小小的,很入味,再挑剔的我們也說不出個不好來。
喝著酒,吹吹露臺的風,等來了這一日最期待的牛肚包。 牛肚包熱氣騰騰的,卻長得像肉夾饃,里面藏著很特別的意大利綠醬。酸黃瓜和荷蘭芹的味道隱藏其中,微妙到需要認真品嘗才能吃出來。牛肚煮得較為細爛,但是還保留著那不可或缺的勁道。牛肚包是佛羅倫薩著名的街邊小吃,不論是西裝革履的意大利人、還是閑來無事的老頭老太,或是三五成群的學生,每天都會在街頭吃上一個。
芝麻風味煎鴨胸,看到菜單的時候我就迫不及待大手一揮點了它。 煎鴨胸自然繞不過法國做法,倒也不稀奇。然而旁邊這一抹綠色的蠶豆醬汁和鴨子,加在一起可是絕配,不細細吃還吃不出來是蠶豆。 鴨皮上撒上芝麻后變得松脆脆又香噴噴,厚實的鴨胸肉令口感大增。再配上鵝肝醬,地道法國菜點燃了我的浪漫細胞。
酒過三巡,等來了當墨魚汁煮牛肚,雖然賣相丑了點,滿滿一小盆,但味道著實不錯。 墨魚是海里的,牛肚是山里的。墨魚燉得很爛,腥味全無;牛肚帶著嚼勁,嫩的可以。擺盤不美、粗獷地直接用小盆子端上來了,少了形式感,卻多了點兒家庭的味道。
我記得陳曉卿寫過劉春,說劉春“無論多高大上的筵席,無論喝酒與否,最后他都要用一碗米飯給飯局畫上句號”。那我想,在意大利菜里,這米飯必須得替換成意大利面了。 當日恰好是我生日,主廚說我必須得嘗一道無名的面。滬上有許多知名的饕客都嘗試過這道面,其中酸甜苦辣,并非每個人都能體會得到。 上桌后淋下檸檬,各種味覺恰如其分融在嘴里,有一種意想不到的平衡,讓我這門外漢不禁感嘆除了肉醬面,還有這等美味的意大利面。 這無名之面,或許就是人生之面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