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讀詩先明“詩家語”(下)

 昵稱503199 2015-08-29

讀詩先明“詩家語”(下)

上面說了煉字,下面說省略。

有人說,詩詞是省略的藝術(shù)。這話太酷了!因為省略是詩歌的重要特征,所以“詩家語”是跳躍的,跨越時空的,好比中國的水墨畫,存在大量的“空白”, 在詩詞鑒賞中,需要讀者根據(jù)詩詞所規(guī)定的“再造條件”進行再造想象和補充。

例一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首詩如果補上省略的詞語,則是:“國破(但)山河在,城春(故)草木深。(因為)烽火連三月,(所以)家書抵萬金。(因)感時(所以)花濺淚,(因)恨別(所以)鳥驚心。(我)白頭搔更短,(已)渾欲不勝簪?!痹娭惺∪チ似痍P(guān)聯(lián)作用的虛詞,把它一一補上后,就有點類似散文的語言。由此,也便從一個側(cè)面明白“詩家語”和散文語言的差異。

對詩中省略的詞語,如果理解錯誤,則可能對詩產(chǎn)生誤讀。

例二                    早梅    (南朝)謝燮

迎春故早發(fā),獨自不疑寒。

畏落眾花后,無人別意看。

對這首詩的旨意,有人是這樣分析的:“突出的是堅強、不甘人后,但也沒引起人們重視,有懷才不遇之感?!闭f詩表達了“不甘人后”的思想,那是對的,但說“有懷才不遇之感”,那就錯了。為什么會錯呢?原來詩的前后兩聯(lián)之間,省略了關(guān)聯(lián)詞語,現(xiàn)在把它誤為了轉(zhuǎn)折關(guān)系。其實這首詩前后是因果關(guān)系,用散文寫,便是“我之所以不畏嚴寒,搶先開放,是因為害怕開在后頭,別人就再也不會對我另眼相看了?!彼裕@首詩表達的是一種要做出頭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

例三                  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聚,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小令是詞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一共六句話,卻似一幅圖。內(nèi)容曲折而含蓄,語言深美而自然,筆調(diào)跌宕而有致。其中“綠肥紅瘦”一語最為清新,反映了經(jīng)不起風吹雨打的小女子傷春之思。從敘事的角度來看,這首詞只是記敘詞人與卷簾人的一番問答,但是詞只寫出卷簾人的答語,詞人問什么?故意留下一個空白讓讀者補充。

例四                 尋隱者不遇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這一首詩比李清照的《如夢令》省略更多,全詩只有答的內(nèi)容,卻完全省去了問的內(nèi)容。如果用散文的語言改寫,當是:(詩人在)松下問童子:你的老師到哪里去了?童子答言:老師采藥去。復問:老師采藥在何處?答言:只在此山中。再問:在山中何處?答言:云深不知處。詩人把一連串的問答過程壓縮在短短的二十個字里面,不只使語言特別精煉,尤其是突出了“云深不知處”的隱者的形象。

這是典型的“詩家語”,它是跳躍式的,壓縮性的,鑒賞時我們必須對它進行補充、擴展。

還有的詩句,通篇沒有一個動詞,全用表示事物的名詞巧妙地排列而成,這在寫景抒情的詩作中,尤能產(chǎn)生奇妙的效果。

例五                        商山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這首詩第三、四兩句,連用了六個名詞,形象地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奇妙景觀:天色未明,雄雞一唱,旅客匆匆走出茅店,一勾明月掛在天角,走上板橋,踏著寒霜,留下點點足跡。景致描寫得多么細膩逼真,旅客匆匆忙忙趕路的情景及其寂寞凄涼的心境,也充分烘托出來了。很明顯,詩作中省去了大量的詞語,如果不作省略,試試下面的寫法: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

月牙天邊掛,雄雞茅店唱。

水流無聲息,板橋有厚霜。

行客匆匆過,足跡遍地上。

這樣,詩句的語法結(jié)構(gòu)是完整了,但是詩意卻消失殆盡??梢娫姼柚械氖÷?,不只是為了語言更精粹,也是為了形象更生動。

例六                             訴衷情     吳激

夜寒茅店不成眠。殘月照吟鞭。

黃花細雨時候,催上渡頭船。  

鷗似雪,水如天。憶當年。

到家應是,童稚牽衣,笑我華顛。

吳激,北宋末年、金代初年詩人,建州(今福建建甌縣)人。北宋欽宗靖康二年,奉命使金,金不遣返,命為翰林待制。這首詞大概是他晚年回歸故里所作。

 開筆寫詞人住在村野小店里,翻來覆去睡不著覺,眼看著窗外一鉤殘月,清冷的光輝映照著掛在墻上的馬鞭。為什么睡不著?是因為“夜寒”被子?。窟€是因為孤身一人太寂寞?詞中一字未提,詞人只告訴你,他心潮起伏,輾轉(zhuǎn)難眠。忽然鏡頭“切換”到天亮,只見野外黃花盛開,細雨蒙蒙,此時“催上渡頭船”。誰“催”呀?“催”誰呢?為什么“催”?讓你猜,讓你想,依然不言。來到渡頭,“鷗似雪,水如天?!苯纤l(xiāng)的美麗圖景使詞人禁不住:“憶當年?!边@幅圖景為什么會勾起對當年往事的回憶,憶起了什么?詞人又不說,只是一下子由對過去的回憶跳入對前程的憧憬:我到了家以后會是怎樣一番景象?。繎斒恰巴蔂恳?,笑我華顛”。讀到最后我們方才明白,原來詞人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離家越近人越興奮思家也越深切,所以激動得“夜寒茅店不成眠”,好不容易捱到天亮,忍不住一迭聲催促著隨從的人員快上“渡頭船”。站在渡頭,思緒萬千。多年流浪異鄉(xiāng),如今熟悉的江南水鄉(xiāng)又重現(xiàn)眼前,于是既勾起他對當年的回憶,又激起他想象到家的歡樂情景。全詞只截取歸家途中夜難眠、催上船、憶當年,想到家這幾個鏡頭來寫,而把事件的來龍去脈統(tǒng)統(tǒng)隱去不說,寫得精警含蓄,耐人尋味。這就如電影里蒙太奇手法,一個意象接一個意象,一個畫面接一個畫面,鏡頭之間留下大量的空白,需要我們讀者根據(jù)詩歌的語境,生活的邏輯、經(jīng)驗的積累、自身的修養(yǎng)去補充完善。

題七                            山中寡婦   (唐)杜荀鶴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發(fā)焦。

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后尚征苗。

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

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稅徭。

這首詩作于唐朝末年代宗年間,當時農(nóng)民賦稅繁重,除去正常賦稅,還要繳納絲稅和青苗稅。詩看起來明白如話,但有很多的潛臺詞,體現(xiàn)了“詩家語”的另一種風格。

首句寫寡婦雖然因戰(zhàn)爭死了丈夫,但還是守在茅屋從事農(nóng)耕,次句寫寡婦的外貌,從她的穿著──麻苧衣衫,從她的容貌──鬢發(fā)焦黃,可以想見她是怎樣的在饑寒交迫中艱難熬煎。

頷聯(lián)讓人深思:她家的桑柘為什么都“廢”得精光,田園為什么全都荒蕪?是兵匪戰(zhàn)火燒光搶光,還是雖然劫后余生,但承受不了繁重的苛損雜稅,自家故意把它砍光?莫非二者都有吧。原以為“廢”了桑柘,可以免征絲稅,“荒”了田園,可以免征青苗,沒料到仍然逃不出官府的魔掌,一個傾家蕩產(chǎn)的寡婦尚且如此,由此可以想見,那些桑柘暫時未廢、田園暫時未荒的家庭,賦稅該又是多么繁重!

我們讀著頸聯(lián),很自然會提出一個疑問,寡婦挖到野菜,為什么還要臨時去砍“生柴”燒火,家中怎么沒有現(xiàn)成的干柴呢?原來這寡婦為了逃避賦稅,早就不敢在那蓬茅小屋中居住了,她來到深山密林中,根本就沒有固定的居處,哪里挖了野菜就在哪里煮,她是山中的流浪人啦!

尾聯(lián)更是含意豐富,實際上包含了詩人和山中寡婦的一串對話。詩人問:“你怎么會孤身一人來到這深山密林之中呢?”寡婦答:“我丈夫在兵荒馬亂中死去,孑然一人。家里田園荒蕪、桑柘廢敗,已經(jīng)一無所有,可是官府仍然逼著繳納繁重的賦稅,那青苗稅、蠶絲稅名目繁多,說不清,數(shù)不盡,逃到這里,就是想逃避那不堪重負的賦稅??!”問:“那你逃避了沒有?”答:“沒有啊,官府的爪牙天天逼過來狼嚎鬼叫呢?!眴枺骸暗沁@深山密林之中,到處都是豺狼虎豹,隨時都可能遇害,你就不害怕嗎?”答:“怎么不害怕呀,可是那些官府的鷹犬比虎豹還兇呢!”問:“那你為什么不干脆逃到更深的山林中去呢?”答:“沒有用呀,你即便逃到更深的山林中,也逃不出他們的魔掌,他們不會放過你的,真是‘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

以上講的是詞語和內(nèi)容的省略,在敘事性質(zhì)的詩歌中常常有故事情節(jié)的省略。

例八                             題李凝幽居     賈島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這首詩寫詩人夜訪李凝,從意義上可分為兩層:一、二聯(lián)寫前去訪友,三、四聯(lián)寫訪友歸來。詩人(僧)敲門進去之后,在李凝幽居與朋友談了些什么呢?詩中只字未提。但有“藏”也有“露”,從末句“幽期不負言”,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出,他們談論的中心話題一定是對隱居生活的感受,并且激起了作者對這種生活的仰慕,故有“不負言”之說。

例九                          還高冠潭口留別舍弟      (唐)岑參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種時。

遙傳杜陵叟,怪我還山遲。

獨向潭上酌,無人林下棋。

東溪憶汝處,閑臥對鸕鶿。

讀這首詩,有點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從題目看,詩人好像有什么急事,從外地匆匆趕回位于“高冠潭口”的家中,同行的弟弟也許暫時不在身邊,他等不及了,于是寫了這首詩留給弟弟,說明不辭而別的情由。所以,這首詩應當是詩人對弟弟的說辭。但是,除了第一、二句,其余都看不出與題目有什么關(guān)系,而且家中農(nóng)耕再忙,也犯不著和弟弟不辭而別。特別是第三、四句忽然冒出個“杜陵叟”“怪我還山遲”,“杜陵叟”是誰?他為什么“怪我”?沒頭沒腦的,不知所云。至于下面“獨向溪上酌”四句又更是莫名其妙?!皷|溪憶汝處”中這個“汝”字好像是指他的弟弟,詩人是不是告訴“舍弟”,與他分別之后,自己會很孤獨,沒有人陪飲,也無人下棋,會經(jīng)常想念他?但如此用讀散文的方法來讀這首詩,就覺得前言不搭后語。所以,明朝鐘惺讀到這首詩大發(fā)感嘆:“此詩千年來惟作者與譚子知之?!?/SPAN>

“譚子”,即譚元春,鐘惺的朋友。譚元春是怎樣讀這首詩的呢?他說:“不曰家信而曰‘山有信’,便是下六句杜陵叟寄來信矣,針線如此。末四語就將杜陵叟寄來信寫在自己別詩中,人不知,以為岑公自道也?!畱浫辍辍郑付帕贳胖^岑公也。粗心人看不出,以為‘汝’指弟耳。八句似只將杜陵叟來信擲與弟看,起身便去,自己歸家,與別弟等語,俱未說出,俱說出矣。如此而后謂之詩,如此看詩,而后謂之真詩人。”

照譚元春的說法,詩中是信里面還有信?!白蛉丈接行牛唤窀N時”,這是家信,勸詩人回家操勞春耕?!斑b傳”以下六句則是家信中又轉(zhuǎn)述了“杜陵叟”給詩人的信。杜陵叟為什么“怪我還山遲”呢?原來杜陵叟和詩人本是朝夕相伴的朋友,自詩人離家之后,沒有人陪他在潭邊喝酒,沒有人和他在樹林里下棋,因此,一個人悶得慌,無聊得很,獨坐“東溪” 看“鸕鶿”捕魚,對詩人思念不已,也嗔怪不已。由此可知,“東溪憶汝”,不是詩人憶弟,而是杜陵叟憶詩人。這些話與題目“留別舍弟”有什么關(guān)系呢?原來詩人看了家信,惦記“耕種時”,看了杜陵叟的信,更是惦記起朋友,歸心似箭,于是等不及告別,丟下這封信給弟弟,就急急動身回家了。用不著說一句話,弟弟只要看了信,就會完全明白?!芭c別弟等語,俱未說出,俱說出矣”,所以,譚元春說,這就是“詩家語”,這樣寫詩“而后謂之詩,如此看詩,而后謂之真詩人”。

例十                                 鷓鴣天       辛棄疾

壁虎云積漸高。溪聲繞屋幾周遭。

自從一雨花零亂,卻愛微風草動搖。

呼玉友,薦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

杖藜忽避行人去,認是翁來卻過橋。

這首詞是辛棄疾晚年再次被罷官,閑居瓢泉(今江西省鉛山縣)時所作,內(nèi)容寫一次在鄉(xiāng)村中的應邀赴宴。上片寫沿途所見之景,春雨剛停,白霧籠罩山崗,溪水繞屋流淌,雨打花落,風吹草動。因心情愉悅,故花雖落去,猶愛小草。下片寫野老招宴,讀起來有些費解。玉友指白酒,溪毛指生在水里的菜。先說又是吆喝家人上酒,又是吩咐趕快擺菜,顯是客人已到,怎么接著又說殷勤好客的“野老”到詩人家里來苦苦地相邀呢?這便有點次序混亂,莫名其妙。下面來個“杖藜忽避行人去”,更好像前言不搭后語,接著冒出一個“翁來卻過橋”,與“野老”又是什么關(guān)系?如此讀來,如入迷宮之中。原來作者用的是“詩家語”,既有倒錯,又有省略?!耙袄稀毕惹暗皆娙思抑锌嗫嘞嘌?,在約定的日子里,他拄著拐杖(杖藜)又去迎客,走到橋邊,忽然看到橋那邊有一個老翁過來,他老眼昏花,看不清來人是誰,準備讓那個老翁先過了橋(因為鄉(xiāng)下的獨木橋窄狹),自己再過橋去請客,但他后來終于辨認出,走來的老翁正是他要邀請的詩人,就忙不迭的搶先過橋前去迎接,把客人接到了家中,“呼玉友,薦溪毛”,殷勤招待。詞把宴會喝酒放在最前面寫,然后再倒回去寫請客、迎客,與散文里“倒敘”的筆法有點類似,但是這中間沒有任何的交代,而是一下子由這個場景徑直跳到另一個場景;而寫迎客時,又省去了許多的細節(jié),不懂“詩家語”就難以解讀。

前面解說詩歌為了語言精警常用的兩個方法,煉字和省略,下面說說第三個方法:剪裁。

剪裁是文學作品中通用的方法,但因為詩歌受到篇幅的限制,不能像散文那樣多側(cè)面多角度多層次表現(xiàn)主題,必須“縮千里于尺幅”,在極短的篇幅里包容極多的內(nèi)容,所以在剪裁上有一些特殊的手段,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理解“詩家語”,前人有過許多這方面的經(jīng)驗,也有過這方面的教訓。

例一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是杜牧出任黃州刺史期間,游覽黃州赤壁磯,寫的一首詠史詩。一、二句,詩人以埋沒于江邊淤沙之中的殘戟起興,引發(fā)出對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zhàn)的聯(lián)想。三、四句,詩人轉(zhuǎn)入議論,評說周瑜靠了偶然的機遇獲勝。詩人以小見大,托物詠史,點明赤壁之戰(zhàn)關(guān)系到國家存亡,社稷安危;暗指自己胸懷大志而不被重用。短小精悍,構(gòu)思奇巧。

但是,對于這首詩,在后世引起了很大的爭論,爭論的實質(zhì)是應當怎樣讀詩。宋人許顗在《彥周詩話》中說:“杜牧之作《赤壁》詩,……意謂赤壁不能縱火,為曹公奪二喬置之銅雀臺上也。孫氏霸業(yè),系此一戰(zhàn)。社稷存亡,生靈涂炭都不問,只恐被捉了二喬,可見措大(士人)不識好惡?!鼻迦松虻聺撛凇肚逶妱e裁集》中也說:“牧之絕句……《赤壁》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近輕薄少年語,而詩家盛稱之,何也?許、沈二人,都是古代著名的詩歌評論家,但是在這首詩上卻忽視了“詩家語”的特征,犯了讀詩解詩之大忌。這首詩雖然是詠史詩,但終究不是歷史,不能用讀史的方法來讀詩。就讀史說,國家的存亡,人民的命運,自然遠遠比兩個女子重要。用讀史的眼光來評詩,那末,詩人只關(guān)心兩個女子,而不關(guān)心國家和人民,自然大成問題。但詩和史不同,詩是文學,詩要用形象說話,要以小見大,從個別反映一般。而詩中“二喬”并非一般人物,大喬是孫策之婦,孫權(quán)之嫂,小喬是周瑜之婦,她們的身分和地位,代表著東吳的尊嚴。如果連她們都成了曹操的囊中之物,則東吳社稷和生靈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由此可見,“銅雀春深鎖二喬”,決非什么“輕薄少年語”,乃是富于形象性的即小見大的“詩家語”,是這首詩在藝術(shù)處理上獨特的成功之處。

例二                江南春絕句      (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六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這是杜牧一首著名的絕句,非常有趣,它的命運也和《赤壁》相似,備受詩家爭議。主要在兩點:

一是“千里”“十里”之爭。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睂τ谶@種意見,清代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曾駁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題云《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臺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焙笕艘话愣纪夂挝臒ǖ挠^點。這里也涉及到如何讀詩的問題,楊慎的錯誤在于他把詩當作地理著作來讀,因此要求真實。但是詩是文學,只求藝術(shù)的真實。藝術(shù)不是科學著作,不是如實地記錄生活,而是把生活現(xiàn)象進行集中凝煉和典型概括,只可意會而不可指實,詩尤其如此,不能把“詩家語”當作科學語言來解讀?!扒Ю嵇L啼綠映紅”,是描寫江南春天草長鶯飛花紅柳綠的景色,勾勒出了一幅生意盎然的江南風景畫?!八迳焦破祜L”,又高度凝煉了江南水鄉(xiāng)的典型特征,描繪出了一幅生機蓬勃的江南風俗畫。這兩句高度贊美了廣袤江南之蓬勃生機;若作“十里”,則其神韻蕩然無存,也就大煞風景。

二是詩歌的主題。一般的說法,這是一首寫景詩,“不僅描繪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還再現(xiàn)了江南煙雨蒙蒙的樓臺景色,使江南風光更加神奇迷離,別有一番情趣?!薄氨憩F(xiàn)了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贊美與神往。”(《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有人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這是一首諷刺詩。南朝皇帝在中國歷史上以信佛著名,杜牧的時代佛教也是惡性發(fā)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諷刺,“南朝眾多的寺廟樓臺,現(xiàn)在還有多少掩映在煙雨迷蒙之中呢?”南朝佛教盛行,寺院數(shù)不勝數(shù),現(xiàn)在幸存下來的已沒有幾座了。詩既有對江南美景的熱愛,又有對南朝盛行佛教的諷刺。

愚以為上面兩種觀點都不妥當。這首詩既不是單純的寫景詩,也不是針對佛教的諷刺詩,而是一首詠史詩。這里還是涉及“詩家語”的問題?!霸娂艺Z”是藝術(shù)的語言,故必須靠形象說話;“詩家語”千里尺幅,收海于勺,縮龍成寸,故常常以小見大。如果不能把握住這個特點,就不可能正確理解詩意。六朝盛行佛教,那“四百八十寺”是六朝興盛的象征,它們的消失則象征著六朝的滅亡。“煙雨”也不是實指自然界的煙雨,而是象征了社會政治中的“煙雨”。所以這首詩的深層次含意是,山河依舊,春光燦爛,無限美好,但是那些曾經(jīng)盛極一時的封建王朝呢,在歷史的風吹雨打之中,還留下了多少痕跡?“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一個個都化為了子虛烏有。所以,這首詩通過對“寺”的形象描寫,采用以小見大的方法,感嘆歷代王朝的興衰。上聯(lián)寫景,寫得那么色彩絢爛,讓人心曠神怡,下聯(lián)寫史,寫得那么灰蒙蒼涼,讓人喜極而悲,無限凄惋,用的是樂景寫哀的手法。詩有沒有諷刺?當然是有的。但作者的本意不在諷刺佛教,而在警告唐王朝:當年六朝盛行佛教,一個個相繼滅亡,唐王朝現(xiàn)在也是佛教盛行,難道還要重蹈覆轍?由此可見,作者詠史還是為了諷今。

杜牧當年寫下這首詠史詩,可能怎么也不會想到,歷經(jīng)1200年,直至今天仍然被人們誤讀,如果他地下有知,也一定悵恨不已。

 例三                    社日         (唐)王駕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作者要描寫的主題是社日,但社日是怎么發(fā)起的?由誰主持?有什么人參加?有什么活動?宴席是一個怎樣的熱鬧場面?社日結(jié)束后人們有什么反應?所有這些與事件有關(guān)的來龍去脈,作者統(tǒng)統(tǒng)省去,只是從中截取一個含有包孕性的片斷,以收到以少勝多、以約博總的藝術(shù)效果。讀者從那個個在社宴上喝得酩酊大醉,相互攙扶著回家的情景,完全可以想見出社日熱鬧歡樂的場面,想象出你想要知道的所有情節(jié)。錢鐘書先生說:“萊辛認為,畫家應挑選全部‘動作’里‘最耐尋味和想象’的那個‘片刻’,千萬別畫故事‘頂點’的情景。一達頂點,事情的演展到了盡頭,不能再生發(fā)了,而所選的那個‘片刻’,仿佛婦女懷孕,它包含了從前種種,蘊蓄了以后種種?!蓖躐{這首詩的高明之處,正在于它拋開了故事的高潮,選擇了社日散場這個包含了“從前種種、以后種種”的“最耐人尋味和想象”的“片刻”。

例四              塞下曲六首(其三)  (唐)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在一個漆黑靜寂的夜晚,敵軍悄悄地逃跑了,將士們立即披甲上馬,奮欲出擊,雪光映射在將士們的刀劍上。作者選擇這個將欲出擊、還未出擊的“最耐人尋味和想象的片刻”進行描寫,生動地表現(xiàn)了將士們的高度警覺、堅忍不拔和一往無前。這首詩的寫法與《社日》一樣,都是截取了一個富含包孕性的片斷,它把戰(zhàn)斗的開頭省去了,甚至把戰(zhàn)斗的高潮也省去了,僅僅截取了戰(zhàn)斗的尾聲,但是我們卻完全可以從戰(zhàn)士們追擊敵人時的精神面貌中,想象出他們事先英勇殺敵的場景。這種以少勝多、以簡馭繁的寫法,很為詩家稱道。明代有一種詩歌理論,叫神韻說,它的基本觀點是:“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蛟浦新兑蛔σ击[而已。”意思是,詩不求完整,要求精粹,好比神龍見首不見尾,有時只在云中露出一鱗一爪,雖然只有一鱗一爪,但我們卻可以從這里看到完整的龍??梢哉f,錢鐘書先生指出的截取那個“包孕性的片刻”與這種觀點一脈相承。

關(guān)于這首詩,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曾提出質(zhì)疑:“北方大雪時,群雁早南歸。月黑天高處,怎得見雁飛?”華老不僅是一個大科學家,在文學上也有很深的造詣,但很遺憾,他卻用了科學家的眼光來讀這首詩,忽視了“詩家語”的特征。

“詩家語”的第一個特征:反常;第二個特征:精警。我們在前面已經(jīng)作了簡單的介紹。下面說明“詩家語”的第三個特征:含蓄。

詩貴含蓄而惡淺露,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定律。千百年來,中國古代詩歌之所以為眾多的讀者所喜愛,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國古代詩歌語言凝練,內(nèi)涵豐富,具有濃厚的耐人尋味的含蓄美。所謂含蓄美,就如清人劉大櫆所說:“或句上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說出者少,不說出者多?!保ā墩撐呐加洝罚┖钐N藉的詩味可以補充深化詩意,傳達言外之意,激發(fā)審美想象,取得“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唐·司空圖)的藝術(shù)境界。

詩歌怎樣造成含蓄美呢?我們在前面講到詩歌反常、精警的特征時,實際上已經(jīng)說到了這個問題,下面再通過具體的詩作體會其中的方法。

例一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別詩,尤其是三、四句,詩人剪裁下臨行送別中勸酒的一瞬給以動情的描寫。老友即將遠赴滿地黃沙的邊疆絕域。此時一別,不知何日才能再見,千言萬語無從說起,只是凝縮成一句話:再干了這杯離別的酒吧!再干了這杯離別的酒吧!所有的惜別之情、所有的關(guān)懷與祝福都融進了這“更盡一杯酒”之中,一個“更”字表現(xiàn)出詩人勸酒的般勤。文字看似平常,卻蘊含著詩人奇崛激蕩的情思。這是煉字造成的含蓄美。

例二                 古行宮  (唐)元稹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詩人描繪了一幅黯淡而凄涼的圖畫:滿頭白發(fā)的宮女在冷清的行宮中無聊地對著宮花,閑說玄宗遺事。“說”什么?作者引而不發(fā),點到為止。但是,讀者從詩中“寥落”“古”“寂寞”“白頭”等詞,完全可以揣測出來,她們說的是當年玄宗之時唐朝的繁盛,如今之時唐朝的衰落?!扒а匀f語,盡在不言中”,這是省略造成含蓄。

例三                烏夜啼(南唐)李煜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李煜(937978),南唐后主,古代著名詞人。在位15年,974年,被宋太祖趙匡胤所俘,囚系汴京,后為宋太宗毒死。這首詞是他被俘后所作,通篇運用比喻,表達了他失國之后無奈、怨恨的心情。上片“林花”比喻自己,哀傷失國如花落一般太快但卻無可奈何,“朝來寒雨晚來風”比喻社會政治的風雨,暗指失國太快的原因。下片“胭脂”本指美人,此處比喻當年“留人醉”的君王生活,但是永遠也不會再回來了,“長恨水長東”,怨恨水只向東流而不西歸,比喻恨自己失國不能復國。詞人不敢明言,而又不能不發(fā)抒內(nèi)心的痛苦,故而借助比喻委婉地表情達意。這種詩由于用了比喻,而且常常用借喻,詩中只出現(xiàn)喻體,而沒有比喻義,而詩的真正含義不在喻體而在本體,所以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

例四                                 木芙蓉   呂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著意紅。 

  猶勝無言舊桃李,一生開落任東風。  

這首詩被列為2008年廣東高考題,命題者解讀此詩:“著重描寫的是逍遙閑適,任由風吹雨打的形象”,“是閑適之士的豪邁與大度的形象”。但這是明顯的低級錯誤。如果把這首詩壓縮一下,則是“木芙蓉猶勝舊桃李”。“舊桃李”“一生開落任東風”,她的命運任人擺布,而她對此竟然默默“無言”,俯首貼耳,沒有任何的不滿,顯然,這是一個懦弱者的形象。而木芙蓉呢,“雨后霜前著意紅”,環(huán)境越是惡劣,她便越顯出英雄本色。詩通過這兩種花的形象對比來暗示主題。呂本中,南宋詩人,以忤秦檜罷官。如果結(jié)合詩人的這段遭際,那末詩中的“舊桃李”可能是喻宋高宗和秦檜之類對女真貴族俯首貼耳、沒有骨氣和勇氣的主和派。而“木芙蓉”無疑是詩人自己和主戰(zhàn)派的象征。命題者所以誤讀,是對這首詩內(nèi)在的語法結(jié)構(gòu)作了錯誤的分析。

例五          竹枝詞 (唐)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詩末二句運用雙關(guān)手法,字面上是一種意思,字里面又是另一種意思,句子顯得含蓄有味。雙關(guān)有諧音雙關(guān)和語義雙關(guān),本詩是諧音雙關(guān)?!扒纭迸c“情”同音。從字面上看,是指天氣“無晴”與“有情”,而字里面則是說戀人的“無情”與“有情”。要說心愛的人兒對自己“無情”嘛,他用歌聲向自己表示了愛意;要說“有情”嘛,他的態(tài)度又那么朦朦朧朧,叫人捉摸不透。語義雙關(guān)的例子,如杜甫《秋興八首》:“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币?、二兩聯(lián)均語意雙關(guān),既寫自然之景,又暗示社會之景,既傳神地寫出了風云變幻、“蕭森”駭人、寓有悲壯色彩的巫峽景觀,又形象地暗示了安史之亂后藩鎮(zhèn)割據(jù)、戰(zhàn)亂不息的政治形勢和社會黑暗。三聯(lián) “開”字語意雙關(guān),一謂菊花開,又言淚眼開?!跋怠弊忠舱Z意雙關(guān),既指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又指心念長安,系于故園。在“詩家語”的表達中,常常運用比興、象征、通感、夸張、雙關(guān)、借代等技巧,達到出神入化,變化無端的藝術(shù)境地,讓讀者有一種只可意會而難以言傳的審美感受。讀這種詩,要在讀出字里面的意義。

例六               即事   (宋)陸游

渭水岐山不出兵,卻攜琴劍錦官城。

醉來身外窮通小,老去人間毀譽輕。

捫虱雄豪空自許,屠龍工巧竟何成。

雅聞岷下多區(qū)芋,聊試寒爐玉糝羹。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十一月,詩人自南鄭抗金前線調(diào)至后方任成都府安撫司參議官。此次調(diào)職意味著詩人一生致力的抗金志向成為泡影,因此寫下此詩,表達他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

詩開篇點出本事,南宋統(tǒng)治者不圖恢復,把他調(diào)職。首句用的是倒裝句式,渭水岐山,指隴右地區(qū),當時處在金的統(tǒng)治之下。

下面三聯(lián)運用典故抒懷。 “窮通”,意指失意與顯達。典出于《莊子·讓王》:“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薄皻ёu”,出于《論語·衛(wèi)靈公》:“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詩人以莊子、孔子之言行自比,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個人的潦倒與顯達,別人的毀謗與贊譽,總之,個人的名譽地位,對于我來說都是無關(guān)輕重,微不足道!“捫虱”,據(jù)《晉書·王猛傳》載:“桓溫入關(guān),猛被褐而詣之。一面,談當世之事,捫虱而言,旁若無人?!薄巴例垺?,《莊子·列御寇》言:“朱坪漫學屠龍于支離益,單(殫,耗盡)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詩人用這兩個典故,意在暗示自己雖有王猛運籌帷幄的文才,又有上陣殺虜?shù)耐例埍绢I(lǐng),但是哪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呢?所以,只好效法蘇東坡,用岷山下的山芋燉一鍋鮮美的玉糝羹吧?!坝窦R羹”語出蘇軾詩:“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將南海金齏膾,輕比東坡玉糝羹!(《過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糝羹,色味皆奇絕。天上酥陀則不可知,人間決無此味》) 陸游用此典故,暗示他將仿效東坡“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聽天由命,隨緣自適。用典,是古典詩詞固有的一種特色。詩詞貴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淺露,用語要簡潔而又意味深長。不用典,就很難抵達這樣的境地,因此,詩人常常借助于用典來塑造形象、烘托氣氛、創(chuàng)設意境,在最為經(jīng)濟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匯深邃曲折的內(nèi)涵。讀這類詩詞,要明白典故的出處和本意,體會作者用典的意圖,但因為詩人用典如鹽溶入水中,往往看不出用典的痕跡,又有時詩人用典過于偏僻,造成語意晦澀,因此,讀起來難度較大。

例七               春日(宋) 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詩歌是抒情的文學,詩人把情感通過文字抒發(fā)出來,但是,感情的抒發(fā)不同于感情的宣泄,感情的宣泄是直露,而感情的抒發(fā)必須借助形象,通過形象的描寫,打動讀者,求取共鳴。所以,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用形象說話,最忌直白的說理。詩歌怎樣用形象說話?賞讀朱熹的《春日》,我們可以從中受到啟發(fā)。

《春日》這首詩,人們一般認為是一首游春詩。從詩中所寫的景物來看,也像是這樣。“勝日尋芳泗水濱”,在晴朗的日子里到泗水河邊尋覓美好的春景,下面三句扣住“尋芳”二字,寫其所見所得?!盁o邊光景一時新”,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一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一新,也寫出了作者春游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 “等閑識得東風面”,是說春天的面容與特征很容易辨認?!叭f紫千紅總是春”,在春天里處處都是萬紫千紅燦爛鮮艷的景象。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句句都是寫游春觀感,但細究起來,卻另有深意?!皩し肌钡牡攸c是泗水之濱,在山東曲阜,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游春吟賞。那末,朱熹為什么說他是“尋芳泗水濱”呢?其實詩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弦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指求圣人之道,讀孔門之書?!盁o邊光景”是形容孔學精深博大,“一時新”說他讀孔子的書天天都有全新的感受和體會?!暗乳e識得東風面”,指他讀孔學已經(jīng)達到的境界,隨便讀一讀都能領(lǐng)會孔學的精髓和真諦?!叭f紫千紅”喻孔學豐富多彩,他讀孔學之書如坐春風,仿佛沉浸在五彩繽紛的春光之中。毛澤東說:“詩要用形象思維,不能如散文那樣直說。”(《給陳毅的信》)這首詩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詩。

例八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船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如果說,上一首詩是寓理于景,那末,這一首詩則是寓情于景。因為詩人的情感不是直說,而是寄寓在形象的描寫之中,蘊藉含蓄,所以容易造成人們膚淺的解讀。詩人早年隱居家鄉(xiāng),四十歲去長安求仕,失意之后,漫游吳越,這是他前往吳越途中寫的一首抒發(fā)愁苦的詩。這是什么“愁”?游子在外,自是思念親人,何況“日暮”時分;詩人求仕不得,怎能不郁結(jié)失望和愁苦,怎能不感到自己的仕途已是“日暮”途窮?歷來的詩評家以為讀到這一步,就算是領(lǐng)會了詩的旨意。但如果仔細品嘗一下,便不難發(fā)現(xiàn)人們都忽略了,“愁”字的后面還有一個“新”字,言下之意詩人本有舊愁,舊愁未去又添新愁。上面分析的“愁”,只是舊愁,即詩中說的“客愁”,是一般游子的客思之愁。但詩人現(xiàn)在抒寫的不只是此愁,而是“客愁”之外還有“新愁”。這“新愁”是什么呢?詩人沒有明說,只是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畫面:“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曠野多么遼闊,遠遠的望去,仿佛天比樹還要低;江水多么清澈,倒映在水中的月亮,與人是那么的親近。面對這樣的景致,詩人怎么會生出新的愁緒呢?原來此時此刻有一股思潮在詩人胸中澎湃翻滾:再高莫高過天了,但它也有比樹低的時候;再遠莫遠過月亮了,但它也有近人的時候。那高高在上的朝廷呀,你為什么就不能低身折腰,聽一聽我的聲音?那深居九重的君王呀,你為什么就如此地無法接近?因為“野曠”,天才比樹低,因為“水清”,月才那么近人;原來朝廷那么高不可攀,是因為得勢的都是一些心胸狹窄、污濁不堪的小人呀!“總為浮云遮望眼,長安不見使人愁”,詩人由個人而憂及朝廷,怎能不愁上添愁?這已經(jīng)不只是為個人惆悵,而更是為國事憂心。

例九               詠蟬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詠物詩。古人很喜歡詠物,僅《全唐詩》已存6021首。 詠物詩的特點在于托物言志,詩人通過對物的描寫來寄托感情,在語言上的標志便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字面上句句詠物,字里面則句句抒懷。鑒賞時要注意意象分析,既不滯于物,又曲盡其妙,透過外物的描寫,體會內(nèi)在的神韻。

這首詩詠蟬,深層意義是詠人?!?/SPAN>”(ruí),語意雙關(guān),字面上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實際是暗指古代官帽打結(jié)下垂的帶子。“飲清露”明指蟬(傳說蟬“含氣飲露,黍稷不享”),暗示冠纓高官要戒絕腐敗,追求清廉。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打滾的蟲類自然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以此暗喻只要為官清廉,品格高尚,便一定聲名遠播。詩后兩句轉(zhuǎn)入議論,蟬能夠“聲自遠”,是因為“居高”,而不是由于憑借秋風,弦外之音是,一個人要有美好名聲,全憑其德行高潔,絕不能依憑什么權(quán)勢和邪門歪道。虞世南是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勛臣之一,有博學多能,高潔耿介的名聲,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深受唐太宗器重。他寫《詠蟬》一詩,實際上是以蟬來自況,自策,自勵。

例十                     春怨  (唐)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幾回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廣為傳誦的名篇。它取材單純而含蘊豐富,意象生動而語言明快,令人一讀不忘,百讀不厭。宋代曾季貍《艇齋詩話》云:“人問韓子蒼詩法,蒼舉唐人詩:‘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幾回驚妾夢,不得到遼西。’予嘗用子蒼之言,遍觀古今作詩規(guī)模,全在此矣。……學詩者不可不知?!彼?,詩怎樣寫得含蓄,這是一首很有代表性的作品。這首詩寫封建社會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對外戰(zhàn)爭給婦女帶來的痛苦,可是它不從正面寫,卻從側(cè)面一件小事講起,把黃鶯兒趕走,不讓它在枝上啼叫,因為它的叫聲一次又一次把夢驚醒,使她在夢里到不了遼西和親人相會。這個細節(jié)生動地表達了她對親人的思念,對戰(zhàn)爭的厭惡。這種婉轉(zhuǎn)曲折、以小見大的寫法,含蓄蘊藉,耐人尋味,比明白說出更有味,能給人更深的印象。

我國古代詩歌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博大精深,“詩家語”的特征難以盡言,以上所說是最基本的東西,我們掌握了這些東西,對中國古代詩歌也就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鑒賞詩歌也便不再視為畏途。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