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痰濕白帶法 六君子湯加味《和劑局方》 1、組成和用法:由黨參、白術、茯苓、半夏、甘草、陳皮、生姜組成。 2、功效:化痰燥濕,理氣扶脾。 3、主治和應用:帶下量多,稠粘如痰狀,胸悶腹脹,時吐痰涎,口淡而膩,飲食減少,舌淡,苔白膩,脈滑。用于脾虛不能運化水谷,水濕停聚為痰,痰濕下注,則帶下量多,稠粘如痰,胸悶腹脹;痰濕停留中焦,則吐痰涎,口淡而膩,飲食減少。舌淡,苔白膩,脈滑,皆為濕濁留滯之象。 注:六君子已有,此處略。 脾虛白帶法 完帶湯《傅青主女科》 1、組成和用法:由由白術土炒30克、山藥炒30克、人參6克、白芍酒炒15克、蒼術制9克、甘草3克、陳皮1.5克、黑芥穗1.5克、柴胡1.8克、車前子酒炒9克組成。水煎服。 2、功效:補中健脾益氣,升陽除濕止帶。 3、主治和用法:如肝郁化熱,濕熱下注,帶下粘稠臭穢,赤白雜下,口內(nèi)干熱,溲赤而痛者,又宜清熱燥濕,疏肝解郁。帶下色白或淡黃,無臭,如涕如唾,連綿不斷,面色白,四肢不溫,精神疲倦,飲食減少,大便溏薄,兩足浮腫,舌質(zhì)正常,脈緩而弱。 證屬脾氣虛弱,不能化水谷而輸精微,水濕之氣下陷而為白帶。脾虛中陽不振,則面色不榮而呈色白,四肢不溫。脾虛不能化濕,轉輸失職,則大便溏薄,兩足浮腫。舌淡,脈緩弱,亦脾陽不振之候。 4、方義:人參、白術、山藥均為補氣健脾之品,白術并能燥濕,山藥兼可澀精更合健脾止帶,合為君藥;蒼術、陳皮燥濕健運脾,芳香行氣,能使君藥補而不滯,為行氣濕去之意;車前淡滲利濕、使水濕從小便而去,共為臣藥;君臣相配,止帶而不留濕,利濕而不傷正。白芍疏肝扶脾,柴胡升陽,使?jié)駳獠恢孪铝魅肜?;芥穗入血分,祛風勝濕以止帶,共為佐藥;甘草調(diào)藥和中,是為使藥。諸藥合,補散并用,使氣旺脾健,而陽氣化濕,則帶下自止。本方為脾虛帶下常用方劑。 腎虛白帶法 內(nèi)補丸《女科切要》 1、組成和用法:由鹿茸、菟絲子、沙蒺藜、黃芪、肉桂、桑螵蛸、肉蓯蓉、制附子、白蒺藜、各等分組成。研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 2、功效:溫腎培元,助陽止帶。 3主治和應用:白帶清冷,量多,有腥味,終日淋漓不斷,面色晦暗,大便溏薄,小溲頻數(shù)清長,夜間尤甚,腰酸如折,小腹有冷感,舌質(zhì)淡,苔白,尺脈沉遲。 證屬腎陽不足,陽虛內(nèi)寒,帶脈失約,任脈不固,精液滑脫而下,故白帶清冷,而有腥味。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不能下暖膀胱,上溫脾陽,故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腰為腎之外腑,腎虛失養(yǎng),則腰酸如折。小腹為胞宮所居之處,胞系于腎,腎虛不能溫煦胞宮,則小腹有冷感。舌質(zhì)淡,苔白,脈沉遲,亦屬陽氣不足之征。 4、方義:鹿茸、肉蓯蓉補腎陽益精血;菟絲子補肝腎,固任脈;沙蒺藜溫腎 止腰痛,肉桂、制附子補火壯陽,溫養(yǎng)命門;黃芪補氣助陽;桑螵蛸收澀固精;白蒺藜疏肝祛風;紫苑茸溫肺益腎。全方共奏溫腎培陽,固澀止帶之功。 5、按語:如便溏去肉蓯蓉,加補骨脂、肉豆蔻;小便清長或夜尿頻多者,加益智仁、覆盆子;如帶下如崩、加鹿角霜、蓮子、白芷、金櫻子,以加強補腎固澀止帶之功。 陰虛濕熱帶下2法 方1、清帶湯《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1、組成和用法:由山藥30克、生龍骨18克、生牡蠣18克、海螵蛸12克、茜草9克組成。水煎服。 2、功用:健脾止帶。 3、主治:脾虛帶下赤白,清稀量多,連綿不斷,腰痠體乏,舌淡苔白,脈細緩而沉者。 方2、清帶湯加減 1、組成和用法:由山藥12克,生龍骨15克,生牡蠣15克,生地12克,白芍9克,女貞子12克,茯苓12,克,貫眾12克,雞冠花12克組成。水煎服。 2、功效:養(yǎng)陰清熱,健脾利濕。 3、主治和應用:陰虛濕熱帶下病。用于陰虛生內(nèi)熱,脾弱則生濕,濕熱交蒸,下注任脈,以致帶下赤白。形廋內(nèi)熱,頭暈目干,腰部痠痛,舌中剝,苔薄,黃膩,脈象細軟,微數(shù)。亦用于各種出血,白帶過多,止痢,9-15克,上方使陰氣復,濕熱漸化,則帶下可愈。 4、方義:山藥健脾益腎,龍骨,牡蠣養(yǎng)陰固澀,生地,女貞子養(yǎng)陰清熱,白芍養(yǎng)血補肝,茯苓益脾滲濕,貫眾清熱解毒,雞冠花甘涼,入肝腎大腸經(jīng),清熱收斂,止血止帶。 5、按語:完帶湯、易黃湯、清帶湯三方皆治脾虛帶下者。其中完帶湯,為治脾虛帶下而兼肝郁,重在補氣健脾,兼以疏肝止帶;易黃湯為治脾虛帶下而有濕熱,健脾止帶之中,兼清濕熱;清帶湯為治脾虛帶下赤白,而清稀量多 ,健脾止帶之中,兼以和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