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兵是檢閱武裝力量的一項重要活動。一國的興衰,從它的閱兵儀式,就可“窺一斑而知全豹”。閱兵起于何時何地?在古今中外的閱兵史上都有哪些可圈可點的事情?當今世界,又有哪些國家重視閱兵活動?下面咱們就看看那些精彩的閱兵趣話。
“化干戈為玉帛”說的就和閱兵有關(guān)
中國史書中,關(guān)于“閱兵”的最早記載,要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涂山會盟了。
《淮南子·原道訓(xùn)》中就說,從前,夏部落的首領(lǐng)鯀建造了很高的城墻來保衛(wèi)自己,大家都想離開他,其他部落對夏虎視眈眈。后來禹當了首領(lǐng),拆毀城墻,填平護城河,把財產(chǎn)分給大家,毀掉了兵器,用道德來教導(dǎo)人民。于是大家都各盡其職,別的部落也愿意來歸附。禹在涂山邀請諸侯會盟。
據(jù)說,在大會上,禹手下的人手持用羽毛裝飾的兵器,和著樂曲載歌載舞,表示對南方部落首領(lǐng)的隆重歡迎。而前來會盟的氏族部落首領(lǐng)都帶著玉器和絲綢一類的貴重物品,表示對禹的臣服。
涂山會盟中,盡管禹沒有發(fā)一兵一卒,但他的武力展示足以威懾諸侯,從而 “化干戈為玉帛”。禹的行為,實際上也就是“閱兵”的雛形。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在孟津舉行大規(guī)模的“觀兵”,同時宣稱伐紂,要替天行道。此后,武王親率大軍,東渡孟津,與商朝軍隊決戰(zhàn)于牧野,重挫殷紂王主力部隊,奠定了周朝立國的基礎(chǔ)。
從這可以看出,此時,“觀兵”作為一種檢閱部隊、震懾百姓或敵人的軍事手段,已經(jīng)開始被有意識地,有計劃地使用。而所謂的“觀兵”其實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閱兵”。
魯桓公閱兵可能是為了取悅美女
春秋以后,關(guān)于“閱兵”的記錄越來越多。
比如,在魯國的史書《左傳》中,就提到桓公六年,“秋,大閱,簡車馬也。”這里的“閱”是閱什么呢?《榖梁傳》中給出了解釋:“大閱者何?閱兵車也?!贝箝?,可以理解為,對軍隊的士兵和戰(zhàn)車等主要作戰(zhàn)裝備的大規(guī)模檢閱。
關(guān)于魯桓公這次閱兵的目的,《榖梁傳》中也給出了有趣的解釋,“蓋以觀婦人也”。意思是說,魯桓公閱兵的目的,可能是為了取悅他心愛的女人。
魯桓公的妻子是文姜,她是齊國公主,在未出嫁前,和同父異母的哥哥,也就是后來成為齊襄公的姜諸兒有染。出嫁后,她舊情難忘,仍舊夜夜思念姜諸兒。魯桓公很愛自己的妻子,為了取悅她,他選擇一個莫名其妙的時間,來了一次“大閱”。魯桓公這種濫用權(quán)力取悅女人的行為,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起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因此千年來一直受到詬病。
通過閱兵討好愛人,是閱兵史上的極端案例。古時候,統(tǒng)治者通過閱兵,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訓(xùn)練軍隊、震懾諸侯或敵人,以利于維護統(tǒng)治。
乾隆皇帝閱兵,有一萬六千人參加
清朝,閱兵成為一種正規(guī)的訓(xùn)練制度。入關(guān)后,清朝規(guī)定,每隔三年在南苑圍場舉行一次“大閱”。大閱按照實戰(zhàn)要求進行,目的是為了檢驗八旗兵的訓(xùn)練情況和戰(zhàn)斗力。
1739年11月,乾隆皇帝即位后首次在南苑檢閱八旗兵將。這場聲勢浩大的閱兵式雖然已經(jīng)過去200多年,但通過清朝宮廷畫家金昆、郎世寧等人的《大閱圖》,我們還能看到當時閱兵的宏大場面。
《大閱圖》真實描繪了乾隆帝親臨軍營檢閱的盛況。八旗將士各著紅黃藍白等本旗閱兵禮服分陣排列,號角高揚,軍旗獵獵,一眼望不到盡頭,場面極為壯觀。尤其是《閱陣》,圖中人物有一萬六千人,個個面貌分明,衣著裝飾、車馬兵器、儀仗旗鼓都刻畫精致,畫面色彩鮮明。意氣風發(fā)的乾隆皇帝被置于畫面核心位置,他穿戴盔甲,腰上佩刀,掛著弓袋箭囊,胯下是一匹高頭大馬,整個人英姿勃發(fā)。
對于乾隆在這次閱兵典禮上的表現(xiàn),清史檔案中的記載頗多褒獎之詞:“上
(指乾隆皇帝)躬御甲胄,乘馬出,試射,連發(fā)七矢,皆中的。兵部堂官奏請閱陣,上親閱隊伍,兵部堂官前引,總理大臣、滿洲大學(xué)士、內(nèi)大臣侍衛(wèi)前引后扈,皆擐甲乘馬”。所謂的“康乾盛世”,通過這次閱兵,就可以窺見一二。
乾隆中后期,清朝的國力江河日下。后來,曾隨乾隆最后一次南巡的嘉慶帝,回憶其中一次閱兵的情景時,說過這么兩句話:“射箭箭虛發(fā),騎馬人墜地”。
檢閱北洋海軍,李鴻章力挽狂瀾成一夢
隨著時代不斷變遷,閱兵的形式與內(nèi)容在不斷豐富。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正式宣告成立。他們擁有號稱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為了鼓勵士氣,操練海軍,李鴻章曾多次檢閱北洋海軍。例如,1891年5月,李鴻章對北洋海軍進行成軍后的第一次大檢閱。這次,先進的魚雷艇部隊成為李鴻章關(guān)注的重點。部隊先在大連灣演練黑夜偷襲,白天則調(diào)集七艘戰(zhàn)艦和六艘魚雷艇演放魚雷,結(jié)果“均能中靶”,李鴻章很滿意。
1894年5月,李鴻章再次檢閱北洋海軍。這一年,恰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壽,因此檢閱規(guī)模格外盛大。5月9日,李鴻章一行到達大沽口,由海軍提督丁汝昌率領(lǐng)的北洋艦隊早已等在那里了。5月10日,全體艦船趁落潮出海,沿途行駛操演,不時改變陣形,或雁行或魚貫,操縱自如。李鴻章在甲板上觀看,屢屢捋須點頭。正當李鴻章陶醉時,遠處有一艘日本兵艦尾隨而來。原來日本探悉北洋海軍演習(xí),特派“赤城”號尾隨觀看,還打著致禮的旗號。而北洋艦隊當局始終不警惕,任其跟隨。17、18兩日,北洋水師進行魚雷和大炮演習(xí),魚雷均能命中,大炮中靶率也在七成以上。5月19日,北洋艦隊全部艦只到威海衛(wèi),部分兵艦登陸,演習(xí)陸上槍炮陣法,變化靈活,敏捷利落。還調(diào)集南北各船,各挑水軍槍隊20名打靶,每名射擊3次,均能全中。當晚全艦隊萬炮齊發(fā),進行實彈演習(xí),受到英、法、俄、日四國來賓的盛贊。北洋海軍檢閱至此結(jié)束。
李鴻章這次檢閱北洋海軍,可以說取得了圓滿的成功。然而,僅僅就在幾個月后,北洋水師便全軍覆沒。
1894年的檢閱成為李鴻章的絕唱,清朝大勢已去,貌似強大的海軍難擋一個王朝傾覆的命運。
英國女王檢閱海軍,“小不點”試驗艇大出風頭
就在李鴻章為北洋海軍扼腕長嘆之際,英帝國的海軍卻迎來了它的鼎盛時期。
1897年6月,為慶祝維多利亞女王登基60周年,也為了炫耀英國的海軍實力,英國海軍165艘軍艦接受了女王的檢閱。盛大場面讓應(yīng)邀出席的各國軍政要人印象深刻,《泰晤士報》更稱;“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他們上了刻骨銘心的一課”。在這次海上閱兵中,英國還把一種最先進的武器介紹給了世人。
在女王檢閱海軍時,很多人都發(fā)現(xiàn)了一艘奇怪的
“小不點兒”,它在眾多龐大的軍艦中鉆來鉆去,很快將皇家海軍最快的魚雷艇拋在身后?!靶〔稽c兒”讓上萬噸的火炮大艦都黯然失色了,觀者紛紛詢問這船為什么如此神速。
原來,這是查爾斯·帕森斯制造的蒸汽輪機推進實驗艇——“特爾比尼亞”號。由于采用了體積小、功率高和可靠性好的蒸汽輪機,從而創(chuàng)造了驚人的速度。女王不僅沒有追究帕森斯的越軌行為,還撥款讓他對蒸汽輪機進行研究和應(yīng)用實驗。此后,在帕森斯的指導(dǎo)下,海軍部開始在較小型艦船上試裝這一新型動力系統(tǒng)。
蘇聯(lián)閱兵,從紅場直撲戰(zhàn)場
據(jù)考證,在歐洲,“閱兵”這個詞語,來自拉丁文“paro”,原意就是“我準備著”。而把“我準備著”的精神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的,要算是蘇聯(lián)在二戰(zhàn)時期的一次大閱兵。
1941年11月,納粹德國軍隊逼近莫斯科,形成合圍之勢。1941年11月7日,是十月革命勝利24周年紀念日,往年的這一天,莫斯科都要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如今敵軍兵臨城下,閱兵還要不要如期舉行?面對這樣的問題,蘇聯(lián)政府以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
11月7日當天,在大雪紛飛的紅場上,全副武裝的蘇聯(lián)軍隊,邁著雄健的步伐走過紅場列寧墓,接受最高統(tǒng)帥的檢閱。隨后,部隊就從紅場直接開赴前線。對于這次閱兵,英國《新聞紀事報》當時報道說:“通往莫斯科的要沖鏖戰(zhàn)正酣,而莫斯科卻組織了一年一度的傳統(tǒng)閱兵,這是英勇和無畏的榜樣?!?br>
法國利用國慶閱兵展開外交攻勢
軍隊的歷史發(fā)展到今天,西方的閱兵也早已超越了最初的意義。例如,在保留有奧朗日凱旋門和巴黎凱旋門的法國,閱兵就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
2009年7月14日,在法國國慶閱兵式上,法國總統(tǒng)薩科齊以閱兵首長身份檢閱了受閱部隊。這次閱兵式上,法國首次邀請了外國軍隊參加:400名印度陸??杖娛勘泶┚哂杏《忍厣能姺殡S著印度軍樂從凱旋門出發(fā),在巴黎香榭麗舍大街上列隊行進。法國陸??杖娛荛喎疥嚫S其后。
為什么法國國慶閱兵式上會出現(xiàn)印度軍隊呢?有專家分析認為,是因為法國要向印度出口120億美元的戰(zhàn)斗機,同時正同印度磋商向印度出口民用核技術(shù)問題。還有專家分析認為,法國此舉,不僅想向印度推銷“狂風”式戰(zhàn)斗機,同時爭取獲得為印軍現(xiàn)代化改裝50架“幻影”戰(zhàn)斗機的合同。
不難看出,法國為了商業(yè)利益,已經(jīng)在利用閱兵式這一形式來展開外交攻勢了??梢钥隙ǖ卣f,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閱兵還會被注入更多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