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向來是忌憚死亡的,這從死的諸多替代稱謂上便可見一斑:千古、長眠、壽終正寢、駕鶴西游、香消玉殞、羽化登仙、南極星沉、駕返瑤池,往生…不一而足,所以,我們經(jīng)常關注和討論的是“生“以及由“生”拓展出來的人生、生活等諸多重大或者瑣碎的命題,于是,“死亡”便成了我們文化中經(jīng)常有意識或者無意識規(guī)避的魔咒,如不是面對死亡的逼近,猝遭死亡的威脅,或者突發(fā)死亡的事件,我們就一直避之如恐不及,聞之色變,臨之喪膽。 2013年9月,曾擔綱Google、微軟全球副總裁,后辭職創(chuàng)辦創(chuàng)新工場,并任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的李開復宣布自己罹患淋巴癌。當時的李開復正意氣風發(fā)地在互聯(lián)網(wǎng)領域開疆拓土,當時創(chuàng)新工場一共募集了9個投資股東的投資,就此創(chuàng)立了一個天使投資+創(chuàng)新產(chǎn)品和團隊的平臺,開辟了中國風險投資和創(chuàng)業(yè)的一個新模式。然而一場驟然而降的無妄之災卻徹底打亂了李開復既定的人生程序。 為了治療,他試過五花八門的方法,喝過姜水,興師動眾地讓大廈管理員接了一根管子,從他家的窗戶一直到一樓的花園(他家是高層),就為了滿足醫(yī)生所謂“接地氣”的建議。還測試過“能量”,喝過大量果蔬汁…… 多年前有位朋友的父親在通遼被大夫診斷出癌癥,于是全家人去京城復診,走之前,老人家說,“如果真是癌癥,我就不治了,你們把我?guī)Щ貋砭托??!睆筒楫?,竟一語成讖,誰想老人改口,“傾家蕩產(chǎn),我也要活下去!”貪生怕死是人的本性,所以在生死面前,沒有誰是真正的瀟灑者。因此,我們理解李開復這個理智、冷靜,精確得可怕的“機器人”那些看似滑稽的求醫(yī)問藥的舉動,我們更理解那些面臨無助時上山拜佛,入廟燒香的人。沒有誰能強大到刀槍不入,那么迷惘時,痛苦時,他的種種尋求援手,幫助甚至解脫的行為都是人類本能的自我救贖。只是,有人向內(nèi),有人向外而已,然殊途同歸,印證的不過是人類在鋼筋鐵骨背后那根軟肋的存在。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辈粏柹n生但問鬼神的漢文帝,在那個夜半時刻,也不過是一個在煊赫盛大權勢的遮蔽下亦憚于死亡而汲汲于長生渴望的普通人而已。 資深媒體人易小荷曾感慨萬端:“ 即使是李開復,那個大家眼中公認的強者,不會被高數(shù)難倒的高材生,不會被方程式難倒的工程師,不會被官司難倒的投資大師,也會有一天躺在那里,身上插滿管子,被人搬來搬去,需要有人照顧吃喝拉撒?!?/span> 當死亡如此切近,且攻城略地,勢如破竹時,人類的虛弱一面便暴露無遺,但在與它的殊死較量下,人性氣貫長虹的一面也被極大地激發(fā)出來。經(jīng)過近兩年的治療,李開復的身體目前已康復,在他的新書中,他將與大病搏斗的過程中修來的“學分”看成是一筆彌足珍貴的人生財富,每一個向死而生的人都要經(jīng)受漫長的煉獄之苦,鳳凰涅槃后轉身看世界,看人生或將都是天高云淡的澄明。 所以,有時近在咫尺的死亡既是冰與火,存在還是毀滅的考驗,也是一次參悟生命,反觀命運的契機,然而幸運如李開復能躲過死神的造訪,那些長期一直在苦厄和死亡的怪圈里徘徊的人又是如何對待這個問題的呢? 著名作家史鐵生在21歲時由于一場意外,忽然成為了一個終日與輪椅為伴的殘疾人,最初那幾年他幾乎天天去離家不遠的地壇,在蒼茫的天幕下,在荒頹的古園里,不停思索著與他的年齡極不相稱的終極命題:“我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么要出生。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后事情終于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jīng)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這樣想過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準備考試的時候,忽然想起有一個長長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會不會覺得輕松一點?并且慶幸并且感激這樣的安排?!?/span> 當命運將史鐵生脅迫在一個逼仄的墻角,讓他交出健康、青春、快樂與幸福的時候,他并沒有否決的權利,但在春秋鼎盛的時候便與死亡過早地交手,然后達成某種自省達觀的契約,誰說不是一種刀刃之下清醒的選擇? 然而卓越如李開復,智慧如史鐵生,亦是面對死亡的威逼才肯坐下來與之和談,那么普通人呢?簡媜在談及她的新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時說,“我們的一生花很長的時間與心力處理‘生’的問題,卻只有很短的時間處理‘老病死’,甚至,也有人抵死不愿意面對這無人能免的終極問題。”所以,梭羅曾如此悲憫世人,“大多數(shù)人在安靜的絕望中生活,當他們進入墳墓時,他們的歌還沒有唱出來。 沒有對死亡的適度觀照,沒有對人生這個終極問題的必要省察,我們的生有時才顯得如此盲目、無知、輕薄和狂妄:不知張弛有道而搏命硬干,不能儉行節(jié)用而暴殄天物,不會克制內(nèi)斂而欲壑難填,不懂珍惜體恤而輕慢冷漠……如果非得借助死亡的推手才能讓我們驀然參透生命的真諦,和命運的無常的話,那么這個代價是否過于沉重?難怪瑞典格言如此喟嘆,“我們都老得太快,卻聰明得太遲?!崩隙琶?,死則方悟,是生之大幸還是不幸? 人生如寄,死亡是我們每個人必然的歸宿,所以與其排斥和恐懼,不如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及早修一修關于死亡的功課,也許唯有向死而生,才能讓生更具尊嚴和力量。 作者丨薺麥青青:「經(jīng)典短篇閱讀」作者。原創(chuàng)作品,歡迎分享,其他平臺轉載請先聯(lián)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