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星的能量來源是核聚變反應
上世紀20年代,英國的阿瑟·愛丁頓首先發(fā)表文章,猜測恒星的能量來源是核聚變反應,并估算出太陽的中心溫度必須達到4000萬度才行.由于他估算出的溫度太高,而絕大多數(shù)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都認為太陽中心不可能有這么高的溫度,愛丁頓的猜測不被認可.其后不久,蘇聯(lián)的喬治·伽莫夫發(fā)表文章,提出了放射性元素衰變時存在的“隧道效應”,并認為,如果一個粒子能夠通過“隧道效應”跑到原子核的外面來,那么粒子也可能通過“隧道效應”從外面“鉆進”原子核里面去.
1929年3月,物理學家羅伯特·阿特金森(Robert Atkinson)和弗里茨·豪特曼斯(Fritz Houtermans)給德國的《物理學報》投送了一篇論文,題目是《關于恒星內部元素結構的可能性問題》.這篇論文中寫道:“不久前伽莫夫指出,帶正電荷的粒子的能量,按照經(jīng)典的概念還不能夠使它們穿透到原子核內,但是它們還是穿透到原子核內了.”.兩個人利用伽莫夫的“隧道效應”,解釋并證實了愛丁頓的猜測,認為雖然氫聚變?yōu)楹さ姆磻碚撋闲枰?000萬度的溫度才能發(fā)生,但借助伽莫夫的“隧道效應”,這個聚變反應完全可以在低于2000萬度的溫度下發(fā)生.太陽就是這樣發(fā)光發(fā)熱的. 豪特曼斯曾對人說過:“當我們的文章完成以后,我曾在一個黃昏與一位漂亮的姑娘散步.天空暗下來,星星一個接一個地出現(xiàn),非常壯觀.我的女伴叫起來,“星星一閃一閃地多美呀!”我自鳴得意地說:“從昨天開始,我就知道它們?yōu)槭裁磿l(fā)光.”她似乎沒有任何反應.是真的相信我嗎?我猜想這對她當時是無關緊要的事情.” 這位姑娘后來并沒有跟豪特曼斯結婚,而是嫁給了阿特金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