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資本市場可供對沖系統(tǒng)風險Beta的工具鮮見,這也是阿爾法策略在國內市場運用的瓶頸。若滬深300股指期貨得以上市,將為阿爾法策略的運用者提供一個極佳的系統(tǒng)風險對沖工具。下文我們主要集中于利用滬深300股指期貨對沖阿爾法投資組合系統(tǒng)風險的討論。
1.合約選擇
圖 1香港恒指期貨當月合約和次月合約的日成交量(2008年1-9月)
滬深300股指期貨同時上市交易的只有4個合約:當月合約、次月合約、第一季度合約和第二季度合約。從時間和操作簡易性上來衡量,最理想的對沖合約是與阿爾法投資組合持有期的時間區(qū)間對應的合約,比如若持有期為6個月,從時間區(qū)間對應的角度而言,最佳合約為生命周期達6個月以上的合約。但從國內外已經上市的股指期貨來看,第一季度合約與第二季度合約的交易非常不活躍,不適于作為對沖的合約。則可供選擇的合約實際只有兩個:當月合約與次月合約。以香港恒生指數期貨為例,他們的主力合約為當月合約,次月合約的交易量都非常低。我們統(tǒng)計了恒生指數期貨在2008年1-9月份的成交量,如上圖所示:
觀察上圖,次月合約的成交量非常低,一般情況下只有幾百手,只有到當月合約交割前的幾天才急劇上升。因此,若滬深300股指期貨與恒生指數期貨有類似的特點(我們不妨大膽地肯定這一點),則同樣不適于選擇次月合約作為對沖合約。
另外,國內外股指期貨的市場經驗表明,當月合約的價格與標的指數的相關性最強,次月合約次之,季度合約最差,這跟成交量的情況也是相符的。從基差風險的角度考慮,當月合約最為合適。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利用滬深300股指期貨對沖阿爾法策略投資組合的系統(tǒng)風險時,最佳選擇為當月合約。
2.合約展期處理
一般情況下,對于基金組合,阿爾法策略的持有期一般都長達幾個月,選擇當月合約對沖系統(tǒng)風險,必然面臨合約展期處理的問題。我們需要在當月合約交割前,平掉當月合約,同時選擇下一當月合約(即次月合約)建倉,重新建立對沖頭寸。
聯(lián)系上一節(jié)關于恒生指數期貨合約成交量的分析,在當月合約最后交割日的前兩三天,次月合約的交易已經開始活躍,投資者應該密切關注當月合約與次月合約的價格走勢,以尋求最佳的展期時點,完成期貨的展期。
展期時點的選擇至關重要。根據交易所的交割結算規(guī)定,股指期貨交割結算價為最后交易日標的指數最后2小時的算術平均價。因此,在當月合約的交割日,當月合約的價格必然向標的指數收斂。由圖1可知,次月合約在當月合約交割日的前幾日交易已經開始活躍。因此,我們不必非等到當月合約交割日進行展期,可根據實時的具體形勢,在有利的時點提前完成展期操作。
3.對沖比例
選定合約后,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對沖比例的確定。阿爾法策略的思想就是對沖掉系統(tǒng)風險,獲取超額收益Alpha。因此,最理想的情況就是由觀察期得到的β與持有期的β一致。這在實際中是不可能的,故而要求我們盡量降低兩者的偏差。解決該問題有兩個思路:一是尋找最佳的方法,對持有期組合的β進行最準確的預測;二是尋找β穩(wěn)定的基金,構建具有穩(wěn)定β的基金組合。
第一種方法可以選擇阿爾法收益最佳的基金組合。但目前的很多報告顯示,各種預測β的方法均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簡單的動態(tài)歷史統(tǒng)計法就能取得不相上下的效果。資本市場的情況千變萬化,而且其演變往往是隨機,這就決定了通過數理化方法很難準確預測未來的突變。因此,本文不再在這方面深究,僅采用較簡單的歷史統(tǒng)計法,通過觀察期的數據計算組合的β,并由其作為期貨的對沖比例。同時由于我們選擇的合約為當月合約,每月都需要進行展期處理,所以我們每次展期前加入最新的數據重新計算β,作為新的對沖比例。
我們將主要遵循第二種思路:尋找β穩(wěn)定的基金,以期減小構建的投資組合的β在持有期的波動。該思路最大的弊端在于,α和β容易發(fā)生矛盾,兩者不能相容。如果選擇穩(wěn)定的β,往往要犧牲某些具有高額α收益的基金。魚與熊掌皆想得,就要擴大組合基金數量,在不舍棄高額α收益基金的同時,得到穩(wěn)定的組合β。我們認為,隨著基金數量的增加,組合的系統(tǒng)風險會更加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