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貼示點擊上方
皮膚瘙癢癥是一種自覺瘙癢而無原發(fā)損害的皮膚病,由于不斷搔抓,常有抓痕、血痂、色素沉著及苔蘚樣變化等繼發(fā)損害。與中醫(yī)學文獻中記載的“癢風”相類似。如《外科證治全書》癢風記載:“遍身瘙癢,并無瘡疥,搔之不止?!壁w炳南亦稱之為“隱疹”。 【病因病理】 多因血虛風燥、肌膚失養(yǎng)或因風濕蘊于肌膚,不得疏泄而致。 【癥狀特點】 本病初起并無皮膚損害,由于經(jīng)常搔抓,患處可出現(xiàn)抓痕、血痂、色素沉著及苔蘚樣化或濕疹樣變,有時可繼發(fā)感染。瘙癢是本病的主要癥狀,多呈陣發(fā)性。癢的輕重不一,有時難以忍耐,可引起失眠及神經(jīng)衰弱等癥。 【辨證施治】 (一)辨證方藥 1.血虛風燥型 〔主癥〕皮膚干燥、脫屑,有明顯抓痕及血痂,多見于老年人,冬春發(fā)病。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弦緩或弦滑。 〔辨證〕陰血不足,肌膚失養(yǎng)。 〔治法〕養(yǎng)血潤膚,疏風止癢。 〔方藥〕止癢合劑加減。 二地各10g,二冬各10g,當歸10g,二芍各10g,雞血藤15g,首烏藤15g,黃芪12g,防風10g,刺蒺藜15g,苦參10g。 〔方解〕二地、二冬、當歸、二芍、雞血藤、首烏藤養(yǎng)血潤膚;黃芪益氣固表;防風、刺蒺藜、苦參疏風止癢。頑固性瘙癢,加全蟲、烏蛇肉、炒皂刺;心煩失眠,舌質(zhì)紅,加蓮子心、連翹心、梔子仁。 2.風濕蘊阻型 〔主癥〕因經(jīng)久搔抓皮膚繼發(fā)感染或濕疹樣變,多見于青壯年,夏秋季發(fā)病。苔白或膩,脈滑或滑數(shù)。 〔辨證〕風濕蘊阻,肌膚失養(yǎng)。 〔治法〕祛風利濕,養(yǎng)血潤膚。 〔方藥〕全蟲方加減。 全蟲6g,皂刺6g,刺蒺藜15g,苦參10g,白鮮皮15g,澤瀉10g,當歸10g,首烏藤30g,生地15g,生槐花15g。 〔方解〕方中全蟲、皂刺、刺蒺藜祛風止癢;苦參、白鮮皮、澤瀉祛濕止癢;當歸、首烏藤養(yǎng)血潤膚;生地、生槐花清熱涼血。 (二)局部治療 1.楮桃葉水劑洗浴。 2.大風子油。 3.百部酒100ml兌入雄黃解毒散30g外用。 (三)單方成藥 1.秦艽丸,適用于大便干燥者。 2.潤膚丸。 3.除濕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