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 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鐘后,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在牧師終于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于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 【分析】 這個故事非常令人深思,我認為很妙,妙就妙在它能讓人從兩面受益。牧師講了很多,主題自然是募捐,但作為動員會是否需要講那么多話嗎?牧師可能認為大家知識水平有限,還是多講些吧,但層次高一些的聽眾就會不高興,如馬克。吐溫就是其中一個,再一個是大家都知道募捐的重要性,因此,在此話題演講時,應言簡意賅,不宜長篇大論。正如今年我國爆發(fā)的“汶川大地震”一樣,不需要領導坐在臺上講話,大家會去主動捐的,只要有“行動”和“點到為止”的語言即可。不是嗎?我們至今未見到哪一個中央高層口若懸河,僅是畫龍點睛而已。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教育孩子更是如此,若你一直口中不停地告訴孩子在校一定要認真學習,聽老師的話,孩子當著你的面是記下來了,點頭答應了,但幾周過去了,你從老師那里聽到了關于孩子的信息,反映你的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你可能怒火沖起,要去找孩子問個究竟,為什么我同你講的話你不聽呢?其實這里就是一個“聽但沒聽見“的問題,孩子的“杯子”已盛滿了水,再裝不進了多余的水,若你不將他的這個杯子“傾空,”是沒可能將你的水—“話”倒進去的,因此,不是他沒聽,是沒聽見;你不是沒講,而是太多了。因為,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杯子,當杯子不滿時,他可能會樂于聽你的“諄諄教誨?!边@就是為什么對方對你講的表現(xiàn)出濃厚興趣的原因,反之就是如馬克。吐溫一樣拒絕捐款不說,還要從盤中拿走兩元錢。 在職埸上,不管你作為上司還是下屬角色,你一定遇到過馬克。吐溫所遇到的情景,可能表現(xiàn)形式會有所不同,但本質上是一致的,只有善于總結了,才會吸取教訓。否則,人云亦云,人家講的對的,是一定要聽的,對你有益的,是一定要記下的,不要因為聽而失去了眾多發(fā)展機會。我曾參加過一次這樣的會議:大家在開會前得到通知,會議時間為1小時,因而與會者做好了準備,隨著會議的進行,會議主持人本來要討論七個問題,但1小時過去了,第一個問題討論還未結束,主持人的話題越扯越遠,會議的參與者暈頭轉向,好像坐在云端,4個小時過去了,還未完。參會者埋怨紛起,主持人委屈。大家都是為了工作,但因為這4小時,影響了多少的心理不說,會議成本也太大了吧。與會者都有如此的想法。因此,任何事情在開始醞釀階段,那很重要,“計劃”還是“計劃”,控制計劃的進度更重要。 在以上例子中,會議主持人與牧師一樣犯了沒“計劃”沒控制好的錯誤,當然,你要弄明白你講話的對象是誰?層次如何?會議的主題是什么?能用一句話講完的話,絕不多一個字,這種功夫是需要鍛煉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只要有心,我相信牧師的第二次演講一定會有進步,會議主持人也會控制好會議進度的。 下屬報告工作時也是如此,上司的時間是有限的,在與高手談事時,一定要事先準備充分,試講一下,在五分鐘講完你需要上司知道的事,超過五分鐘人的耐心就會被破壞;上司分配工作任務時,也不要重復來重復去,講了兩個小時的話,下屬在前30分鐘就聽明白了,這說明什么問題?你講的效率跟不上聽的人的效率! 最后,我希望能與各位朋友分享一句話:讓“說的話”少于“聽的話”,而“說的效率”卻百倍增長! |
|
|
來自: 聯(lián)合參謀學院 > 《管理水平&領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