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善惡之源作者: [美] 保羅·布盧姆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譯者: 青涂出版年: 2015-3-1頁數(shù): 215 ISBN: 9787213064388 在我們小時候,一群小伙伴看電影,大家?guī)缀鯚o一例外先要搞清誰是“好人”或“壞人”,而后又都希望“好人”得到好報,而“壞人”受到懲罰。這豈非人之初性本善?有一個特別善妒的人遇到一位天使,天使告訴他,他可以得到任何他想得到的事物,但是他的鄰居得到的將會是他的兩倍。善妒者想了一會兒,然后請求天使戳瞎他一只眼睛。這個自中世紀流傳下來的猶太民間傳說,豈非寓言人之初性本惡? 如何解釋人類善惡悖論,《善惡之源》將使你豁然開朗。耶魯大學公開課最受歡迎導(dǎo)師、著名認知心理學家、TED演講人保羅·布盧姆,通過系列科學研究,證明嬰兒早在能開口講話和行走之前,就有能力判斷他人行為的好壞,就能產(chǎn)生共情和同情,就能產(chǎn)生原始的正義感;但人類的先天道德十分有限,有時候還會釀成悲劇。我們可以通過想象、同情和我們?nèi)祟惇氂械睦硇运伎寄芰Γ轿覀兩鷣砭途邆涞脑嫉赖虑楦?,超越嬰兒的局限?/p> 該書以鮮活生動的實驗表明,人類天生就有道德感。一歲大的嬰兒拿走不遵守游戲規(guī)則的“壞人”面前的獎品并且“給它頭上來了重重一擊”,以及幼兒“主動站起來,搖搖晃晃地走過去,為那個遇到麻煩的大人打開柜門”,還有絕大多數(shù)6個月和10個月的嬰兒都喜歡“幫助者”或“好心人”而憎惡排斥“阻礙者”或“卑劣者”等案例證明,有些道德是天生的。自然,有些道德是后天習得的。世界各地迥異的風俗傳統(tǒng)體現(xiàn)截然不同的道德觀念。波斯國王有次召見住在他國土上的希臘人,問他們需要多少報酬才愿意吃掉自己父親的遺體,希臘人回答無論給他們多少錢,他們都不會這樣做;印度卡拉提亞是一個會在喪父之后吃掉父親遺體的部落,當被問及需要多少報酬才愿意火化自己父親的遺體時,卡拉提亞人發(fā)出了恐懼的哭號,懇請不要再提這么可怕的事。 道德呈現(xiàn)很大差異性。中國講究尊宗敬祖,尊敬長輩是悠久傳統(tǒng)。在家庭中,子女禁止直呼父母及其長輩名字,在學校中,也不能直呼老師或校長名字。而西方國家卻無這些忌諱。在美國,直呼父母姓名包括直呼老師姓名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在中國,人們用各種稱謂——師傅、同志、叔叔、阿姨來代替別人的名字,而西方人會對到處都有“叔叔”、“阿姨”疑惑不解。差異之外,道德又呈現(xiàn)出普遍適用性,比如世界各國的人們,都本能地反對撒謊、違約和欺騙。 作者提出了全新的人類對他人遭遇感受產(chǎn)生“共情”的生理機制詮釋:“鏡像神經(jīng)元理論”。最早發(fā)現(xiàn)于恒河猴大腦中的鏡像神經(jīng)元,很可能存在于人類大腦中——甲發(fā)現(xiàn)乙在承受痛苦;甲通過鏡像神經(jīng)元的活動感受到乙的痛苦;所以甲想幫乙解除痛苦,這樣一來,甲自己的痛苦也會隨之消除。由鏡像神經(jīng)元驅(qū)動的“共情”會模糊人與人之間的界線,他人的痛苦會成為我們自己的痛苦,出于自利的行為也因此表現(xiàn)為同情和援助。 該書通過大量實驗案例判斷,道德感是由外向內(nèi)發(fā)展的。嬰兒在自己有能力做好事和壞事之前,就已經(jīng)有能力分辨他人的善行和惡行;在兒童心理發(fā)展達到某個階段之后,道德感才開始轉(zhuǎn)向自身,從此兒童開始將自己視為道德主體,并通過內(nèi)疚、羞愧和驕傲等道德情緒展現(xiàn)自己的道德認知。這或許為人天生具有善惡道德評判意識與能力、而且特別在意別人的過錯尋找到生理學與心理學依據(jù)?;诖耍幢闶抢硇运伎嫉某扇?,一旦面臨自我行為道德評判,也極有可能模糊甚至失去標準,如同“可怕的兩歲幼童”一樣,盡管極具不可思議的攻擊性,但其渾然不覺自身攻擊對外界造成的破壞性。明乎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我們每個人都喜歡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對別人指手畫腳,卻對自己處處網(wǎng)開一面。從一個人不帶任何主觀因素,對待與自己毫無利害或者親緣關(guān)系人事道德評判表現(xiàn)看,人之初性本善;但從人們對待涉及自身、家人以及其他與自身存在某種關(guān)聯(lián)人或事道德評判分析,人又會彰顯普遍的自私自利性(比如狹隘的集體主義與狹隘的民族主義),人之初性本惡。人性之善發(fā)源于伸張正義的天性,人性之惡來自于自私自利的本性。要使人們和諧相處、社會充滿公平正義,間每個人權(quán)益都有保障,只能寄希望于以協(xié)商為原則的民主制度和以規(guī)范為原則的法治制度。只有民主與法治才能促使眾人“超越道德本能”,讓善良的人性遍地開花。 本文載于2015年3月12日《北京日報》文化周刊讀書專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