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證】干嗆無痰或痰中帶血,口干舌燥,音啞加重,煩燥難眠,便秘溲赤。若伴潰爛則咳污血膿痰,口有穢氣。舌披黃苔,舌質(zhì)紅或絳或青紫,脈弦數(shù)或細弦。 【治法】滋陰涼血,清熱解毒。 【處方】桔梗10g,黃芩10g,浙貝10g,麥冬15g,生山梔10g,薄荷6g,山豆根10g,草河車15g,牛蒡子12g,板藍根20g,紫蘇6g,金果欖6g,知柏地黃丸8粒,一日2次。 【加減】咽喉腫痛者加馬兜鈴15g,蟬蛻9g,桔梗9g,甘草3g,連翹30g; 陰虛明顯者加石斛15g,麥冬15g; 毒甚者加露蜂房9g,全蝎9g。 潮熱盜汗者加銀柴胡10g,煅龍牡各30g。 【方解】方中桔梗、黃芩、浙貝、生山梔、山豆根、牛蒡子、板藍根、金果欖、草河車等均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咽作用;紫蘇、薄荷具疏散風熱、清利咽喉作用,復用知柏地黃丸滋陰瀉火。全方共奏滋陰清熱,消腫散結(jié)之功。 【來源】《中醫(yī)腫瘤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