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義】 五律是五言律詩的簡稱,屬于近體詩中律詩(格律詩的意思)的一種;超過八句的律詩,稱為長律或排律。排律,一般都是五言的,句數(shù)不定,但必須超過八句,句數(shù)是偶數(shù),如十句,二十句,一百句,至二百句以上。按照一般習(xí)慣,律詩是最講究語言錘煉的,古人有“五律如四十尊菩薩,著一俗漢不得”的說法。 【形成】 南北朝文學(xué)作品注重對偶和平仄,對律詩的發(fā)展影響深遠。南齊永明之世,周颙和沈約創(chuàng)四聲八病之說。影響所及,當(dāng)時詩人作詩講究聲律,世稱“永明體”,這是由古體詩演變到近體詩的重要橋梁。 唐初上官儀提倡“六對”、“八對”之說,將前人對偶之法加以總結(jié)歸納,對律詩的發(fā)展頗有影響。初唐四杰所作律詩甚多,促進了律詩的發(fā)展。沈佺期、宋之問在前人實踐的基礎(chǔ)上,加以琢磨,去粗取精,把律詩的格式固定下來。 【格律要求】 1、句數(shù)方面:律詩每首限定八句,排律則八句以上,長度不限。 2、句式方面:律詩句子長短全首一致,不是五言,就是七言。 3、對仗方面:律詩每首必有對仗,且位置也有規(guī)定,全詩八句四聯(lián)(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頷聯(lián)(三、四句)、頸聯(lián)(五、六句)必須對仗工整,詞性相對,其他二聯(lián)則不拘。排律除首尾兩聯(lián)外,一律用對仗。 4、音律方面:律詩每首平仄都有規(guī)定,講求“粘對”和平仄諧協(xié)。 5、用韻方面:律詩只可押平聲韻,不可換韻,一韻到底,雙數(shù)句或偶句末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金朝、元朝以來通行“平水詩韻”,用韻限于一韻部。長律則可以換韻,往往在題目上標(biāo)明韻數(shù)。 【五絕平仄押韻基本句型】 ⊙表示平仄均可 【1】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韻)。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韻)。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例詩: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 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 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 蕭蕭班馬鳴 【2】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韻)。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韻)。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例詩: 《晚晴》 李商隱 深居俯夾城 春去夏猶清 天意憐幽草 人間重晚晴 并添高閣回 微注小窗明 越鳥巢干后 歸飛體更輕 【3】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韻)。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韻)。 例詩: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 【4】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韻)。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韻)。 例詩: 《終南山》 王維 太乙近天都 連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 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 隔水問樵夫 { 一家之言 不求茍同 } { 有則取之 無則棄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