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胃炎
胡某,男,30歲,干部,1964年4月9日初診。西醫(yī)診斷為慢性胃炎。胃上脘經(jīng)常疼痛,燒心吐酸,逆氣,腹脹,飯后為甚,口干,納食不佳,吃硬食、遇寒冷則癥狀加重,二便尚調(diào)。苔薄白,脈弦細,以肝胃不和擬方。
方藥:杭白芍9 g,醋柴胡6 g,廣陳皮、香附、烏藥各9 g,沉香3 g,砂仁、廣木香各6 g,厚樸、萊菔子(炒)、建曲、谷芽、麥芽各9 g,烏賊骨12 g,甘草3 g,炒吳茱萸l g,炒黃連2 g。3付。
服藥3劑后,胃痛、腹脹、吐酸明顯減輕,飲食增加,上方已初見療效,原方繼服。照上方又服5付后痊愈,數(shù)年未發(fā)。(《臨證醫(yī)案醫(yī)方》1981。54)
【按語】本案屬胃脘痛,病機為肝胃不和。
胃脘痛一證,往往和肝脾的關系較密切。脾與胃相表里,胃部病變往往涉及脾,脾的病變又往往影響胃。肝從功能上許多與情緒有關,從臟器上講屬足厥陰,故有“體陰而用陽”之說。肝的病理變化可涉及到所有臟器,而以橫逆脾胃,上干心肺最為常見。本例為脾胃不和、肝氣橫逆所致。故以疏肝和胃取效,方中柴胡、香附疏肝;廣陳皮、烏藥、沉香、廣木香、厚樸、萊菔子理氣;杭白芍、甘草柔養(yǎng)甘緩;烏賊骨、左金丸降逆止酸;建曲、谷芽、麥芽和中消導;砂仁溫中和胃。
《名老中醫(yī)學術經(jīng)驗整理與繼承》
|